爱鲁迅的女人都很不容易。不管是带有传统封建思想被他不屑一顾的朱安,还是因为怀孕才被公开却未领结婚证的许广平,以及当时传播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校花马珏,似乎都注定了一种悲惨的命运。相对朱安的守寡到老,许广平显然是要胜过对方。毕竟,知识女性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的能力要强许多。 刚开始,她只能与鲁迅秘密同居生活。鲁迅是个很不绝情的男子,尽管他对母亲安排的妻子很是反感,但却对这场婚姻未来个彻底决断。于是,朱安每天都渴望着丈夫能够回心转意,而鲁迅偶尔对她的关怀总是被对方错认为那是回归的一丝曙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安把自己的命运寄予在他人之手,最后只能沦为婚姻里的‘奴隶’,抬不起头。 许广平比朱安幸运,她用孩子挽住了鲁迅飘零的心,终于落地。这次意外的‘事故’,却成就了许广平的一段美好姻缘。婚后的她,满心的小幸福,让人觉得越加美丽大方了。可是,这些美好的印象,却在鲁迅身上找不到曾经的味道。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许广平太在乎自己的家庭,渐渐失去天生具有的文化修养。这就难怪,鲁迅为何会愿意跟自己的学生马珏、萧红谈心交流,也懒得回家理会这个慢慢变得世俗封建的‘妻子’。从根子上,他一直反对中国女子的传统封建思想,倡导她们能有新的地位以及对社会的思考。 不管怎样,在两人彼此生活的十年里,却为鲁迅实现了诸多的成绩。那时候,他的创作灵感是最丰富的,文字犀利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创作量也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生活压力的鲁迅,是在许广平精心调理生活下才有如此广阔的空间。 可是,直到离开人世,他都没有给她一张纸的承诺。而她,却为一个自己深爱的男人继续着爱的守护。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停止了他最后一次心跳,留下孤儿寡母的周海婴和许广平。 鲁迅的逝世,对许广平精神上、经济上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加之,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物价的飞涨,孩子的年幼,书店断付鲁迅的版税,这不堪负荷的重轭深深地压在了许广平一个人肩上。 当听说远在北京的朱安要出售鲁迅的藏书改善生活时,许广平却毅然写信劝之:“我愿意更苦些”,并表示“尽最大的努力照料你”。她的坚毅性格,是女性当中少有的人格魅力。 面对艰难的生活处境,许广平没有向任何权贵献媚邀宠,以期得到富裕的物质生活,在面对日本人对她极端的侮辱时,更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屈骨,似如鲁迅的“硬骨头”,这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默契与伟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日军开进上海租界。一周后的凌晨5时,许广平在寓所被捕,关押在北四川路日本宪兵司令部,后又转送到汪伪的特务机关杀人魔窟上海极司非尔路76号。 日本人之所以逮捕许广平,因为她是鲁迅的夫人,了解熟悉活跃在上海文化界的左翼名人。他们妄想从她身上打开缺口,将进步的上海文化人一网打尽。日本人机关算尽,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狱中,他们先用欺、吓、哄、诈、骗、脱衣等凌辱手段,许广平丝毫不妥协,后又改用打骂、罚饿、拷打以至电刑等酷刑。许广平依然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日本人找不到真凭实据,不得不在关押了76天后,让内山书店把她保释了。 许广平曾说:“身体可以死去,灵魂却要健康地活着”。她以她的勇敢和坚毅,使当时留在上海的进步文化人士,没有一位因她的被捕而受到牵连。郑振铎先生称颂她为“中华儿女们最圣洁的典型”。许广平无时无刻不是在以生命捍卫鲁迅这面“民族魂”的大旗,这种爱的坚贞守护,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也许,这就是爱的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