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养生篇-----秋季六节气

 春色红杏 2009-09-16
一、立秋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 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治疗宜辛凉甘润,常用中药为桑叶、杏仁、沙参、玉竹、麦冬、花粉、贝母、淡豆豉等。凉燥的主要症状有干咳痰少,咽干唇燥。鼻塞,无汗,怕冷,头痛,不发热或发热轻微等。治疗宜化痰润燥, 常用中药为紫苏、杏仁、半夏、陈皮、

   除药物治疗外,不少蔬菜和水果也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例如.可用生梨1只(去核)加冰糖10克隔水蒸服;或用红皮萝卜250克, 洗净后切成薄片,放在碗里加白糖30克,腌上几小时后取汁饮服;或取鲜藕200克,隔水蒸熟后服用,亦可与粳米熬粥后服用。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立秋时,天气仍然很热,但是已没有夏天的湿度大。因为秋天的气候特点为干燥。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肺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金,其性为燥。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从五行生旺推算,可知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都处于衰弱阶段。所以要注意加强对这些器管的保养。此时人们最容易患阴暑的病症。由于此时已有习习的凉风,不像夏天那样一天到晚总是又热又闷,所以人们往往会尽情享受这立秋后蝴一丝凉意。结果却使身体受凉而产生高温头痛的病症。

   此节气也是细菌性痢疾最容易引发的季节。由于此节气气温仍然很高,各种食品极易腐败变质,又由于此时生食的瓜果蔬菜极多,所以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极容易导致肠胃疾病的发生。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人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二、处暑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这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进入秋季,首先应当调整的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知的,但科学的养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同时,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

   处暑节气时,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早晚温度低,白天气温高。所以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此节气的显著气候特征为干燥,天气少雨,空气中湿度小。这时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它们都是气候干燥所造成的。此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燥。秋燥属温燥,发展病征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在此节气中,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秋燥与人的体质有关,所以有效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强身体素质

   处暑节气时,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早晚温度低,白天气温高。所以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此节气的显著气候特征为干燥,天气少雨,空气中湿度小。这时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它们都是气候干燥所造成的。此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燥。秋燥属温燥,发展病征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在此节气中,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秋燥与人的体质有关,所以有效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强身体素质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三、白露

   每年的阳历9月7至9日为白露。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此时太阳黄经为165度,由于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 节气的景象“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秋气应肺,燥可耗伤肺阴,此节气因循“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的秋天进补原则。选择药或食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温而 不热、凉而不寒,总之不伤阴不耗阴为要。

  此节气的养生重点便是加强身体锻炼,并注意早晚不要受凉,并且要对过敏性疾病做好积极的预防。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在此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在很多地区内,哮喘的发病率是与食盐的销售量而成正比,这说明哮喘病人不宜吃得过咸。在食物的属性中,不同的饮食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

   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秋季的气候特点——干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我们讲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对普通大众来说,简单实用的 药膳、食疗似乎更容易接受。

   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食一些蔬菜瓜果等的食品外,也可选用一些养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四、秋分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 太阳黄经为180 度,阳历时间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春秋繁录》中记载:“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 阴平阳秘” 的原则,按照《素问· 至真要大论》所说:“ 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的原则。做到《素问· 上古天真论》所说的:“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 。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

  五、寒露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寒露时节,随着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气候变化极快,遇到寒潮侵袭,会突然变冷,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有些地方开始出现霜冻。在江南一带寒潮前锋一过,就骤然降温,所以当地民间流传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谚语。在我们南方此时节正是秋高气爽之时,但这节气是在中秋节刚过两日,广东民间亦有“中秋过后夜夜凉”的民谚。此节气开始了早晚稍凉,而中午气温较高的干爽天气,但亦会有时因寒流南下时出现一些阴雨天。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我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议大家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六、 霜降

   风俗霜降时斗指斗已,太阳黄经为210 度,时值公历的10 月23日前后。此时天气变得寒冷,露凝结为霜而下降,所以称之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度节气,最低气温可达到0℃左右。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色白且结构松疏,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在我国的文化中,对于霜,是不太有好感的。《淮南子》中说:“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雪霜,霜者丧也,阴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所以古人亦将死去男人的妇女称为遗霜。

   由于天气渐冷,所以这一节气中的民间食俗很有特色。谚语有“ 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而且应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民间食俗“煲羊肉”、“煲羊头”常以姜、枣为佐料调味而成,男女老幼均可食用。俗话说“吃脑补脑”,据说吃煲羊头能辅疗“头风”等疾病。另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中医书上有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

   霜降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按中医理论,此节气为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易导致胃病的发出。所以此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影响已有溃疡的修复;深秋及冬天外出,气温较低,且难免吞人一些冷空气,可以引起胃肠粘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粘膜缺血缺氧,营养供应减少,破坏了胃肠粘膜的防御屏障,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的出现;同时寒冷的季节里,大多数人喜欢热食,如吃火锅,喝热粥等,特别是有人常以烧酒御寒,更是火上浇油,增加对胃粘膜的刺激,可促使溃疡面扩大加深,使病情加重,如溃疡损伤血管就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因此,溃疡病人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该病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病,因而专家们主张对溃疡病进行维持治疗,尤其是既往有过多次复发者,应作为维持治疗的重点对象。 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消极低落;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坚持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冷暖适宜,切忌暴食和醉酒,同时要避免服用对胃肠粘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由于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寒冷,老年人极容易患上“ 老寒腿”的毛病。“老寒腿”也就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人的膝关节是个活动范围很大的负重关节,几乎承受着全身的重量。人到老年以后,膝关节由于长年的磨损,是最容易老化的。老化后的膝关节往往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造成行动不便。膝关节引起的骨性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退行性病变。随之而发生关节及周围韧带松弛失稳,关节滑膜萎缩或增生,分泌的滑液减少或增加,引起关节肿胀、疼痛等。有时骨关节面下骨质疏松,或有小的囊性变化,这种变化可使软骨深层营养中断,而使骨关节炎发生或加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气候发生关系密切。因此老人到了秋季应特别当心,注意膝关节的保健。首先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暖防寒;其次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跑、做各种体操等,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贵在持之以恒。有些老年人经常以半蹲姿势,作膝关节前后左右摇晃动作,进行锻炼。因半蹲时髌面压力最大,摇晃则更会加重磨损,致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所以,这种锻炼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一旦发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以免病情加重.

   霜降之时乃季秋之时;在五行中属土,五时中( 春、夏、长夏、秋、冬) 为秋,在人体五脏中(肝、心、脾、肺、肾)属脾,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 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 )的相互关系上,由于此节气与长夏同属土,所以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在饮食进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所以饮食中要引以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