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诗词及若干问题研究(二)

 小竹123 2009-09-18
关于[苏轼诗词及若干问题研究(二)]的字幕:
  • 下面《游金山寺》,这是他在京城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以后呢,他自己觉得不对劲了, 人家也不喜欢他了, 他就自请外任嘛, 就到杭州做通判, 就做市长助理去了。 他在路过镇江的金山, 镇江不是有三座山嘛, 焦山、金山、北固山 ,那都是历史文化名胜啊。到了那个镇江那个地方, 正所谓三座山,就三个旅游点啊。
  • 苏轼到了那里,他到了金山。 金山这个地方很有名, 不是那个白娘子和法海斗争的 故事里边, 不就是有水漫金山的情节嘛 。不过苏轼他也到了这个地方, 他不是讲那个历史故事。他是讲自己的人生的体会和感慨。
  • 年轻轻的苏轼,才三十多岁,三十六岁嘛。他厌倦了仕途,这是不是有点儿早呢?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厌倦仕途就有什么早和晚的问题了,没有的,年轻人也可以厌倦仕途。厌倦不意味着抛弃。是不是。不意味着远离呀。是不喜欢,那谁喜欢那种不自由的生活呢?但是你喜不喜欢那份工资呢?都喜欢吧。所以你就得干。所以厌倦是厌倦,干是干。像陶渊明那样,因为厌倦了,而且又不干了,陶渊明也辞了好几次职,最后一次他才,四十多岁他才,终于不再出来了。不再出来以后,他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他得到的是自由,他付出的代价就是忍受贫困。他就得过贫困的生活,他就不能要工资了,没有俸禄了。
  • 那么苏轼他也是厌倦,他的厌倦是真实的,他的不肯离开也是真实的,我们必须这样理解问题。好了,他这首诗里写了思念家乡,厌倦了仕途。
  • 最后四句是主题词。“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 前面的我不给你们讲了,就讲这四句。大好的江山,你为什么不回到家乡去,享受自由呢?你太顽冥不化了,连江神见到都觉得你不可理解。但是他说我告诉江神啊,我也不愿意做官啊,我是不得已,因为我得挣工资,我得养家。所以我不能辞职。所以啊,我家里有田有地的,有产业,但是我不能回去。我就像这滔滔的长江水,一旦从四川流出来了,就不能再流回去了。
  • 你看苏轼三十多岁,说这句话,说中了,他一辈子就再也没有回过四川。苏轼这个人特容易高兴。下雨了,他就郁闷;雨一停了,他就开始高兴了,他就很高兴。他就感谢说,这老天爷对人类也太好了,我就要出去了,他怎么就不下雨了呢,真是太知己了,太知己了,太知我了。
  • 苏轼就整天这样自作多情。他的自作多情,都是把自己的心情引向快乐的方向。你注意这个,这个人生的趋向非常之重要,这决定了他一辈子 也不会得抑郁症的,是不是。
  • “东风知我欲山行”,你看,第一句就用了一个拟人化的句子。把无情的自然,给想象成是有情的,有情有义的。如此的体贴亲切,他这里边写出了人类和自然的一种亲切感。
  • 在苏轼的诗和词中,我们经常读到这种,实际上是苏轼体会到的亲切感,但是他把它写成了人和自然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那种友好的关系。 所以他能够总是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生活,快乐,滋润啊。他说“东风知我欲山行”。所以就吹断了檐间的积雨声,就是让雨停下来了。然后你看看,不但这样,而且大自然还为我化好了妆。
  • 怎么化妆呢?他说“岭上晴云披絮帽”。他说那个小山包上有一个,有一团白白的棉絮一样的白云,就好像给那个小山戴了一个小白帽子一样,真可爱啊。他说大自然对我好,我看大自然也可爱。
  • 这是后来辛弃疾不是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的一首词你们记得吧。都是写文人面对着自然的时候,他把自然想象成了自己的好朋友,然后从中体会到一种亲切感,苏轼这里也是。他说为我梳妆打扮啊,连那个小山丘,山顶上都披上了一个白白的美丽的帽子来欢迎我。
  • “树头初日挂铜钲”。就像一面大镜子一样,挂在那个树梢上。
  • 这一联,律诗这一联,第二联、第三联不是要对仗嘛。你看人家苏轼的对仗也对得很好。这种对仗对得太漂亮了,就像水从那个,泉水从地下涌出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做作,也不雕琢,这才是最高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叫做,用李白的话说,叫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境界,李白和苏轼很容易就能达到。普通的诗人,很难达到。这就是天分,天才。
  • 再低头看一看自己的周围,野桃,桃花都对我笑,你说我说苏轼自作多情,你们同意不同意。花开了就是开了,但是苏轼觉得这花都对着我笑,其实是苏轼在对着自然在笑。他写那种亲切感,“野桃含笑竹篱短”,“竹篱短”你们不要忽略了这三个字。
  • “溪柳自摇沙水清”,看起来什么都那么可爱。但是最可爱的还是人啊!农民,太纯朴了。他说西山,西崦就是西山,西山的人家呀,应该是最快乐的。
  • “煮芹烧笋饷春耕”,他们在快乐的在进行着春耕生产。
  • 你说那个御史台的人,后来整苏轼的时候,他要是把这首诗拿出来,这不就是支持改革的吗?这不是写老百姓在你们的领导下,很快乐嘛,这个时候的皇帝就是宋神宗,宰相就是王安石,总理大臣就是王安石。这苏轼不等于是赞美他们吗?但是这,当然了,苏轼有很多诗是批评他们的。于是他的犯罪的记录,就是那些个诗,可没有要他这首诗。
  • 所以这首诗写的你看,挺有生活气息。我觉得主要是体会人和自然,在自然中的那种亲切感。咏物诗可贵之处,不在于把事物写的多么惟妙惟肖,它的最根本的要点,就是从事物中看出一种生命的意蕴。而这个生命之意蕴和人的生命之意蕴是相通的。不但相通,而且你写的越深刻越好。这就是咏物诗的真谛,我们看看苏轼。
  •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很自然。
  • 忽然进入了生命感悟的层次,惆怅,惆怅,“惆怅东栏一株雪”,东栏一株雪如此的美丽,你惆怅什么呢?下面他就回答了。
  • 我为什么惆怅?我惆怅的是“人生看得几清明”。这句话我们把它变成四个字。你们说说应该是什么?人生短暂,生命苦短。哪有不老的人生呢?就是感慨这件事。这个感慨太一般了,但是太一般的东西,恰恰具有全人类都能够理解的普世价值。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人,有谁没有这种人生短暂的感慨呢?
  • 海棠花,苏轼的诗里边,鸟是他的图腾,就是鸿雁。花是他的图腾,就是海棠。他把海棠花作为自己生命的图腾,他写的虽然不多,但是有两首。一首是长的,一首是短的。刚到了惠州的定慧院寺,45岁这一年。他住在,定慧院就是一个寺院,外边杂花满山,只有一株海棠。这个可能是木本的海棠花,“土人不知贵也”。
  • 这里苏轼的题目都很有意味的。“土人不知贵也”,就是不懂得它的价值。土人真的不懂吗?不是的。苏轼这里故意写诗这样说,他是在用海棠来象征自己的生命。然后,他不是被贬谪了嘛,所以他的意思说白了吧,就是像我这样有价值的人,却不被重用,还被当做罪犯,还被发配到这样一个荒村野店里来,这真是人类的悲哀呀,是朝廷的悲哀呀。
  • 他说“江城地瘴蕃草木”,蕃就是繁荣的繁。草木很繁盛啊。
  • “只有名花苦幽独”。你注意“幽独”就是这首诗的主题词。
  • “嫣然一笑竹篱间”。一种生活态度,注意啊。一种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
  • “桃李漫山总粗俗”看不起。苏轼在好多的诗里边,赞美过桃花、李花的。这个时候他忽然说它“粗俗”,所以写诗啊,你不能理解的太实了。桃花,桃李怎么不好了?但是在这里它是一个对比,它是满山的桃李那么惹眼,但是多么粗俗啊。跟这个幽独的,没人注意的名花相比,这多高雅。高贵、高雅、清高,不俗。
  •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深(空)谷”。你看他又把花比作佳人。他说这大概是大自然啊,造物就大自然,有深意,有深刻的用意。深意是什么呢?苏轼说我也不知道。但是呢也许是孟子说的那个“天将将大人于斯人也,必将什么苦其心志”的意思吧。让它“故遣佳人在空谷”,锻炼他一段。
  • 你看从这句诗中我们发现,中年的苏轼对未来还没有绝望,是不是。他有点对未来还充满了信念。
  •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赞美这个花,自然的富贵。
  •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又抒情了。这四句好像是客观的描写花的样子,海棠花,这四句又抒情了。
  •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在我印象中,苏轼散步的时候,喜欢用手揉着他的肚子,其实他的肚子也不大。他不是问自己的几个小妾,说我这个肚子里边都是什么东西?别人说是酒,饭,菜,有的说是知识、学问,只有朝云,年轻的小朝云很聪明。她说,这老头一肚皮不合时宜呀。一肚皮不合时宜。说你这肚子里都是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苏轼听了大笑,以视朝云为知己。
  • 所以从这个我们知道,苏轼经常揉着肚子散步。“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看到谁家院子里的竹子好了,他就敲敲门,说,我来看一看行不行。哎呀,这个大天才呀,把他闲置在这里,给了他自由。我觉得给了他自由,给了他苦难的同时,也是给了他创造的自由,造物有深意呀。
  • 其实苏轼一生中,文化创造的三个高峰期,恰恰就是他政治上的三个苦闷期。就是他自己说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立言的角度讲,就是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字的角度讲,他的平生的功业确实就是,最高峰就是黄州、惠州、儋州。得到了自由的人,他开始创造。
  • “忽逢绝艳照衰朽”,绝艳就是海棠花。他说是绝美的花,然后绝美的花,照着我这个衰朽的老人。你注意苏轼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四十五岁左右的时候,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他是一个头发跟我一样,比较早的花白的人。所以他感叹自己老了,当然主要是心老了。他说跟这个绝世的鲜花,绝美的鲜花相比,我这个老朽啊就太沧浪了,我觉得这个对比太残酷了是不是。但是虽然残酷,可是呢我们又知道,苏轼又在悄悄地把自己比作那个花。“叹息无言揩病目”。
  • 最后他还奇怪啊他说“陋邦何处得此花”。他说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名贵的花呢,他说“无乃好事移西蜀”。“无乃”就是大概,该不是,该不是有好事之徒从西蜀移过来的吧?
  • “寻(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他还要说把根挪过来,把树连根挖过来不容易。他说估计啊,是海棠的籽被鸿雁,鸿鹄给叼过来种在这里的。
  • 这里他生命的另一个图腾又出现了,是我带来的吧,果不其然啊,苏轼给黄冈带来了千古不朽的文化。到了黄冈那个地方,你就觉得那里的山水,连风雨都有文化。
  • “ 天涯落雪(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其(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主题词又出现了,“雪落纷纷哪忍触”。用了一个“哪忍触”来结尾,哎呀,对生命的爱惜呀。他说怎忍心不爱护他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