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三年,被贬到黄州的苏轼经常独自徘徊山边,忽然看到一株海棠夹杂在草木中。苏轼家乡四川有两种名花,一是芙蓉,另一种就是海棠。旧时西蜀被称为“海棠香国”。因此流落他乡的苏轼看到这株海棠,顿时引起无限的乡愁和身世之感,于是写下了《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这首诗被古人评为:“冠绝古今”。“当年坡老一首诗,到今标格超凡俗。”纪晓岚:“风姿高秀,兴象深微,后半尤烟波跌荡。此种真非东坡不能;东坡非一时兴到亦不能。”

自东坡之后,历代海棠诗,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

陈与义《海棠》:

红妆翠袖一番新,久向园林作好春。
却笑华清夸睡足,只今罗袜久无尘。

崔鶠的《海棠》:

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
便叫桃李能言语,要比娇妍比得无。

赵次公《海棠》:

露气熹微见晓光,枝边灿焕映回廊。
细看素脸还无玉,初点胭脂驻靓妆。

这些海棠诗虽然不能同日而语,但学苏轼是很明显的。

这还不够,林正大填《满江红》,完全是櫽括苏轼诗意:

寂寞江城,拼只共、梅花幽独。
揩病眼、佳人何许,嫣然空谷。
幻出天姿真富贵,朱唇滞酒红生肉。
笑漫山、繁李与夭桃,俱粗俗。

迟日丽,春睡足。
明月照,尤清淑。
算移更千里,远从西蜀。
流落天涯应可念,为渠剧饮仍歌曲。
怕明朝、酒醒落纷纷,那忍触。

曾纡也写过一首《念奴娇》,同样来源于苏诗:

江城春晚,正海棠临水,嫣然幽独。
秀色天姿真富贵,何必金盘华屋。
月下无人,雨中有泪,绝艳仍清淑。
丰肌得酒,嫩红微透轻縠。

晓日雾霭林深,佳人春睡思,朦胧初足。
笑出疏篱,端可厌,桃李漫山粗俗。
衔子飞来,鸿鹄何在,千里移西蜀。
明朝酒醒,乱红那忍轻触。

元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画苏轼的画像,还把这首诗写在旁边,成为传世神品。同样是元代名诗人的方回题诗道:

恍惚他乡见故人,海棠一株困荆棘。
海内文章蜀党魁,蜀第一花世无匹。
邂逅相逢心相怜,瘴雨蛮烟污玉质。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日暖风轻”的春日,苏轼在荒山上偶然兴到写下的一首诗,就成了历代写海棠的典范和定评,是诗歌史上的佳话。再加上苏轼的另一首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从此以后,历代海棠诗没有超过其流风范畴的。但那份面对故乡名花感怀身世的情绪,是后人再难模拟也模拟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