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信卡的家族成员

 安一安一 2009-09-18

电信卡的家族成员---转载自网通杂志

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电信卡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之物。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用这一张张小小的卡片,彼此沟通,传递着问候与关怀。对于电信卡您可能已不陌生,但您知道电信卡家族有些什么成员,有哪些种类吗?

光学电话卡

瑞士LANDIS&GYR公司发明的光学电话卡,最初用于加油站,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应用到通信领域。其特点是在一张塑料卡片中埋进了一根利用光学原理的信息存储条,使之不受磁性的影响和干扰。目前这个系统在35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感应卡

感应卡1981年由巴西工程师尼尔森·G·马蒂纳发明,1982年5月7日首次投入使用。其特点是电话中埋藏着微型线圈,在使用时,读写器写入线圈数(每一个线圈代表一个度数),每用完一度就销毁掉一个线圈,就像烧断保险丝一样。1987年开始正式投入使用,1991年开始出现彩色画面,目前只在中国山西太原和巴西使用。

远方卡

远方卡在港台称做密密倾,在中国大陆叫200卡,近几年来,这种卡已得到迅速发展,在电话领域、远程会议、商业竞争、促销和新闻采访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其特点是,通过一台中央计算机而不是通过每一台电话机内部的设备来处理信息。使用者事先需预付一定金额购买一张带有密码的卡片,可以在任何一部双音频电话机上打国际、国内电话。先拨200码,再拨卡上号码,再拨密码即可听到拨号音,再打你需要的电话号码,计算器会根据你的发话地点、受话地点和通话时间,自动计算并扣除话费,极大地方便了流动客户。该卡缺点是无法告诉你余额,通话中会因余额用完而临时中断。目前世界上已出售25亿张远方卡(200卡),这是一种发展前途无量的新型电话卡。

田村式电信卡

这是集卡爱好者对日本技术电信卡的通称。我国的电信卡电话机绝大多数是日本田村公司生产的,但是相应的电信卡并不是该公司生产的,而是由该公司的协作企业生产的,但人们习惯称这种卡为田村卡。我国的田村式电信卡由天津电信卡厂生产,但据说1997年底前的电信卡卡基由日本进口,自1998年起,卡基改由我国自己生产。田村式电信卡较薄,重量轻,色彩鲜艳,卡面印有度数及面值,使用时卡机在价码标尺的相应位置打孔示意余额。田村式电信卡的卡背面有一层磁性涂料及相应的保护层,磁数据就写在磁性涂料上。田村式电信卡大多有导盲口,便于人们夜间打电话时掌握插卡方向,导盲口在卡右侧距底部9~15mm处。我国早期的田村式卡为银色背面,后期则为褐色背面。

亚斯康卡

瑞士亚斯康公司生产的厚型电信卡称亚斯康卡,也有人称之为欧特佳卡。世界上使用亚斯康卡的国家也有不少。我国使用的地区和代表为:深圳开通的“绿箭”卡,广东全省通用卡,上海和淄博的黑白卡,成都、杭州和宁波市的亚斯康开通卡,以及香港特区使用的电信卡。亚斯康卡的卡背面上方或下方有黑色磁带条,磁数据就写在磁带条上。亚斯康卡的余额只能通过电信卡机予以显示,使用时不打孔。旧卡多有条状擦痕。

GPT卡

我国深圳市使用的除“绿箭”卡外的其他电信卡均为GPT卡。深圳市发行电信卡套数多,流到市场中的旧卡数量也不少。因此我国集卡爱好者对GPT卡也较为熟悉。GPT卡是英国制式的厚型卡,GPT公司在各国开通电信卡电话时,大多先试发行一套“红听筒”卡。因此深圳市也曾发行过为数极少的“红听筒”卡。上海的GPT卡均为早期卡,其中有“红听筒”卡、黄蓝卡、电信风光卡。澳门特区使用的也都是GPT卡。GPT卡的卡基背面为黑色。早期的GPT卡卡背有7条长短不一的磁条,中间位置有3条,四个角各1条。旧卡多有擦痕。后期的GPT卡卡背为5条磁条,中间仍为3条,下方两角各1条。在黑色卡背印有银色的使用说明和计数条,使用程度以针孔位置显示。

因为世界各国的GPT卡均是由英国GPT公司生产的,因此GPT卡背面的编号具有世界统一性。如1990年深圳市发行的“深圳十景”中的“香蜜湖娱乐城”的一枚卡,其背面编号为“2SHEC020499”,其中“SHE”就是GPT卡深圳市的专用编号,字母前面的“2”是深圳市发行的第二套卡,后面的C是这套卡中的第三枚。而“020499”则是这枚卡的编号。为便于集卡爱好者识别各国发行的GPT卡,现将苏州徐伟先生提供的各国编号字母分列如下(字母前面的套数号、后面的枚数号及编号略去):

中国上海SHA、中国深圳SHE、中国澳门MAC、新西兰NZL、马来西亚MSH、英国水银卡MER、新加坡SIG、克罗地亚CRO、斯里兰卡SRL、泽西岛JER、科威特KWT、芬兰FIN、沙特阿拉伯AUD、安提瓜和巴布达CAT、塞浦路斯CYP、福克兰群岛CWF、巴林BAH、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CSV、阿曼OMN,英属维尔京群岛CBV、阿拉伯也门共和国YEM、圣卢西亚CSL、开曼群岛CCI、巴巴多斯CBD。

韩国电信卡

也称MTK卡,比国产田村卡稍薄,是我们所见到的最薄的电信卡。银色卡背,上有白条,无黑色条码,正面图案不印电信卡度数。韩国卡使用时打孔均在卡的下方,使其更能保持画面的完整、美观和清晰。我国的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曾使用韩国卡,但韩国本国使用的却是亚斯康卡。韩国卡的品相大多非常好,即使是旧卡,其画面图案也完好如初,所以受到集卡爱好者的欢迎。

太科卡

太科卡最初由原北京邮电学院研制,是正宗的国产卡。太科卡卡基白色,黑色磁条在卡背面的下方。早期太科卡画面朴素自然,使用范围小,发行量小,不易收集,近期太科卡已出现彩色图案。我国的佳木斯市、自贡市、丹江口市、北京火车站邮局等地曾使用太科卡。

贝尔卡

贝尔卡为比利时制式、白色卡基的薄型卡。我国仅上海、北京两市试用过贝尔卡。这些卡均是早期珍品卡,如上海第一卡、1元面值的“地图”卡、上海“外滩风光”和北京“颐和园”等。

意大利梅乌特电信卡

卡质的厚薄介于田村卡与亚斯康卡之间,这类卡最为明显的特点是使用前须撕角。所撕的卡角上有明显标志。这类卡除意大利本土使用外,波兰、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莫斯科市等国家与城市也有使用。近年意大利发行的梅乌特卡的卡背面均有防伪标记。

电子卡(又称智能卡,IC卡)

1979年美国纽约高速公路上最先采用IC卡,但其外形、尺寸与目前IC卡不一样。智能卡在世界各国叫法不同,有叫聪明卡、记忆卡、接触卡等。目前采用的电话IC卡起源于法国,是1970年由法国人Roland Moreno发明的,它的设计原理是把可以编程设置的IC集成电路芯片嵌入一张塑料卡片中。这样既便于使用,又方便携带。1983年斯伦贝谢跨国公司在法国里昂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IC卡公用电话机,开创了IC卡技术应用的先河,给公用电话带来技术飞跃。在此后的时间里,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容量存储芯片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IC电话卡技术也日渐成熟。不少集卡爱好者称IC卡为智能卡,其实IC电话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的IC电话卡已经相当成熟。

第一阶段是以F256芯片为代表的第一代预付费IC电话卡,采用EPROM技术,最大计费容量为160个单元,安全性低。

第二阶段是以西门子公司的SLE4406和汤姆逊公司的STl305为代表的预付费电话卡,1990年开始使用,物理尺寸和芯片触角位置及电气性能符合IS07816-1/2/3标准,采用EPROM技术,计费单元为2万个,抗静电保护为1500V。可防止运输密码个人化前被非法使用。目前,我国使用的IC卡就是这一种。

第三阶段是以西门子公司的SLE4436和汤姆逊公司的STl335为代表的第三代预付费电话卡。1994年开始使用,物理尺寸和芯片触角位置与第二阶段标准相同,采用更为先进的EPROM技术,计费单元达3.2万个,抗静电保护达4000V,可防止运输密码个人化前被非法使用,具有防抽卡标识区,可存储“分布密钥”,用以对卡片的有效性动态认证。所谓动态认证是对卡片的有效认证采取查询-回应动态认证。这种认证以每一枚卡的识别数据和计数器单元为直接计算对象,认证所依据的“主密钥”、“分布密钥”和“保密逻辑”算法都由发行者控制。使用电话卡时,IC卡话机的SAM安全模块和IC电话卡各自根据以上的数据进行运算,两者结果一致,话机认为是有效卡而被接受。如果不知道“密钥”和“保密逻辑”算法,卡片中没有认证所需要的数据,则无法完成动态查询-回应认证,卡片就会被认为无效卡而被话机拒绝,从技术上保证了4436芯片不易被复制。采用这种认证方式,也使电子钱包、绿卡、信用卡将被IC卡电话机所接受。未来的IC卡,应以第三代为发展方向。

在IC卡发展的不同阶段,卡的性能并不一样。有的专业性集卡刊物认为IC卡无法伪造,事实上并非如此。第一阶段的IC卡极容易作伪,即使是后来的IC卡,也不具有100%的安全性,国际上的不法之徒常采取截取卡与接口设备之间信息进行分析的说法,目的在于修改金额,或伪造进行非法交易。IC卡在国际上的作伪事件多次发生,但多以使用为目的,而不是针对收藏市场。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的是数字移动电话的手机卡。全球通数字移动通讯GSM系统具有通话质量高、保密性能比较强、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因此迅速在全世界被普遍采用。GSM手机的关键是SIM卡,即我们通称的手机卡。它也是IC卡,SIM卡的芯片容量大,储存着用户相关数据、身份、密码等。早期SIM卡可直接插入手机,这时的手机体积大而笨重。后期的数字手机小型化,于是只将SIM卡中的芯片取下放入手机。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地发行的近期SIM卡,均印有精美图案,也成为集卡爱好者收藏对象。但取下芯片后的SIM卡在卡上留下一个空窗,所以集卡爱好者称之为“空卡”。“空卡”在图案上有一定缺憾,因此世界各国的集卡爱好者对带芯片的手机卡孜孜以求。目前,大多带芯片的手机卡均是后来将芯片粘结上去的。手机卡其实就是一枚识别手机身份的IC卡。

ID卡

ID卡是巴西生产的感应卡。世界除巴西普遍使用该卡种外,玻利维亚及我国的太原市也曾使用ID电话卡。太原市于1995年12月开通ID卡电话,该卡种比田村卡略厚,背面灰色,不带磁性,据称电话卡内藏有超微型线圈,使用时读卡器读入线圈数,一个线圈对应一个通话度数,据称此卡在强光照射下,背面隐约可见有几组小圆触点。用ID卡打电话时,每用去一度就像熔断保险丝那样烧掉一个线圈。但肉眼看不出熔断的痕迹,我们曾用砂纸打磨卡背,也无法观察到线圈的形状与结构。ID卡使用情况与田村式电信卡相似,话机上的液晶显示屏给电话卡使用者提供相关的操作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