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空间的构建(二)

 小竹123 2009-09-21
关于[华夏空间的构建(二)]的字幕:
  • 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都是非常高明的政治家。周武王在军事胜利,回他的老家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封号,都城,在今天西安这个地方,那么从东方回到封号的路上,走到了今天嵩山这个地方。周武王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他感觉到这个地方是天下之中。周武王说,我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新建一座都城,因为这个都城在天下之中,这个都城就叫“中国”。
  • 这里我交待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国”字,在我们汉语里面,在这个时代只是指都城,“国”不是一个国家疆域领土,这个完整,这么一个大的范围的概念,它只是指都城,都城就叫“国”,那么天下之中的国,就是“中国”。
  • 周武王说,我们以后在这个地方管理天下,应该比这儿好得多。周武王回去了,他的话人人都听到了。周武王很快去世,到了周成王的时候,两个辅佐大臣,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召公,这两个人完成了周武王的这个战略设想。这两个人亲自到洛阳这个地方,今天洛阳这个地方,修建了洛邑。这个历史我们大家都知道,周公卜洛。那么周公在修了洛邑的时候,他也说,在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是 “天下入贡,道里均”,就是说非常均衡,在这个地方是天下之中。在周公的实际的操作之下,修建了洛阳。
  • 今天在《尚书》和《逸周书》里面,还有讲修建洛阳的规划和建设过程,我说这个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城市规划的一个记载。它的确讲了,到这个地方怎么样测量土地,怎么样安排宫殿,怎么样命令那些商人的,大量地俘虏了商人,让他们做劳动力,来干活,它讲得非常仔细,讲这件事情,而且哪一天做什么,哪一天做什么,哪一天做什么,非常难得的一个城市建设的一个文献。
  • 那么这个洛阳建起来了,中国诞生了。然后随着中国的诞生,又出现了一系列的地理学的观念,整个天下的形势也为之一变。
  • 这个,先请同学看一下,我刚才讲的这件事情的一个证据,这是一件铜器,叫何尊,在陕西发现的,是西周早期的铜器,上面有篇铭文,注意这个地方,两个字,上面这个字就是“中”,下面这个字就是“国”。它就是在追溯不久以前周武王的那个设想,要在这儿修天下的一个,修一个天下之中的“中国”,它前后文的话,就是在重复武王的那句话,然后说,在这个地方役民,役民就是管理天下的百姓的意思,这个铭文说得非常清楚。
  • 那我们也确信,周武王的这个想法,这个战略眼光,在当时的确是出现过,这两个具体的字,这个“中”是写成这个样子,两个飘带,把这个飘带去掉,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去掉飘带就是今天的“中”,当时这个“中”字,大家想象,学者们想象可能是在某一个中间的位置上竖了一个竿子,上面有飘带,那个风吹过来,有些什么样的表现。所以因此把这个东西,当成了“中”这个观念的一个符号。 这个“国”字,它写成是这样,一个这个东西,它左边那一半是这个东西,这是什么呢?一个城墙,画两个护城河,这是一个城邑的简单的符号,然后旁边右边是什么呢?右边画了一个武器,这个武器就是这个,就是用兵器守卫的一个城市,它当然就是国的意思。我们今天国家的“国”字有点和它(相似),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过来,把这个连起来,然后外面再修一个城墙。当然我们今天把这简化之后,影都没了,里面就剩一个“玉”了。
  • 所以这两个字,以后有谁问我们,或者是外国朋友问我们,你们“中国”两个字从何而来?你告诉他,我们在铜器上最早出现了这样一个名词,它的意思是当时指天下之中的一个新的都城,它就是洛阳。所以,洛阳的人有足够的理由非常骄傲,他们的都城是有这样的位置,有这样的地位,这就是“中国”。
  • 这个概念出现之后,天下的形势,自从洛阳出现之后,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当中,开始出现了一个词,这个词不断地被重复,就是“中国”这个词。大家看,先秦的文献到处讲“中国”,而“中国”这个词,渐渐地它的含义渐渐地扩大,从这个都城慢慢扩展到这个都城的地区,然后渐渐扩展到中原地区,然后渐渐扩展到整个华夏。最后这个“中国”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当中,它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发展,最后成为我们国家的名字。
  • 据说,在明朝的时候,如果翻译这个CHINA,翻译(成)什么呢?翻译(成)“大明”,到了清朝的时候,翻译这个字儿,翻译成“大清”,辛亥革命之后怎么翻(译)?经过讨论,说翻译成“中国”。这样就CHINA等于中国,“中国”正式地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名字。
  • 而在古代,它是一个非正式的名称,今天成为一个正式的名称。所以这两个字,它是有这样一个历史。那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注意到,它在地理上所发挥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在华夏世界里面强调了一个唯一的一个核心,一个重心。
  • “中国”代表了一个顶点,是政治的顶点,经济的顶点,道德的顶点,文化的顶点,所有的顶点。所以在中国人的世界里面,无人不知,有“中国”就是都城核心地带的存在,而它的存在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空间行为的心理。大家可以想象,都城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我们对于都城的那种沉重感,在我们内心当中的沉重感,可能是很多西方人未必有的。
  • 那么“中国”的事情,我想我们先连带再给大家介绍这个概念,就是“五服”。这个图形我想大家知道,也听说过,从中间那小红点儿都城开始向四面,每五百里是一个“服”,那么每五百里,它的文明程度要降一个级别,那么降了五次之后,剩下的就不值得一提了。而这在五个层次的最外面的一两个,也没什么关注的,特别关注的重要性、必要性。而中国人习惯的是关心中间的,核心的部分。
  • “五服”概念,大家如果读一读《禹贡》的话,你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形容的。每一个服的一些语言,我们可以看出来,核心是最重要的,最高的意义全在核心。 这是一种思想,这也是一种世界观,大家注意在这个世界观里面包含了一种价值观念,就是核心的,中央的,中国的,是最好的,是至高无上的。而边缘地区是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价值的。
  • 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大家都要努力,努力向中央发展,这是我们中国人生活在华夏世界的时候,你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行为地理的一种趋向。你一定是趋向北京,今天来讲,你一定趋向北京,趋向京城,这是渐渐在中国人的空间结构的价值系统里面,你必然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动力,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动机。
  • 我们今天考大学尽量考到北京来,当歌星尽量上中央电视台,我们每个人可以例举许许多多,你要想成功的话,你要想成功,你要想成名,你要想在每一个方面的成就一番事业的话,北京这个地方,对于你的事业来讲,太重要了,因为什么?你到了北京,就意味着你的最高的成就。
  • 我想这样一种方方面面的一种行为的一种导向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我们依然还有很深的体会。现在说这个,我们说大学毕业找工作难,是吧,难是难在红点这个地方。在这儿找工作难,你要到这儿找工作难吗?一点儿也不难,一点儿也不难。所以我们所有的评论,我们所有的评价指标,原来我们是在这样一个框架里面,要不然我们说找工作难,这句话从何而来?你从何而来这句话?有一个默认的前提,这个默认的前提,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空间的结构。就是这样一个空间结构,我们是在这个默认的空间结构里面进行思维,进行对事情进行评论。
  • 那这个是一个,这个空间的结构,默认的东西谁给我们的?祖宗给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研究思想史不是研究死人的,就是我们说两千年以前,三千年以前,什么样的人文的东西还活着,当然不是那个不是秦皇汉武,他们都死了,思想,观念还活着,还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
  • 什么叫中国心?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什么叫中国心,就这叫中国心,你中国心里一定有这样一个东西,这就是中国心。你身为中国人的话,你脑海里,心里揣着这样一个图,到中国来,就进到这个体系里面,然后该怎么样做,你自然而然在这个结构里面,自然而然按照它的这个体系你再发展。
  • 这就是现实当中的这个(东西),我们把这种结构放到现实当中,就是这样一个东西。这些地方,在我们的概念里是什么?是边疆,是吧,是边疆, 那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结构里面,我们提到边疆的时候,边疆都是一个停滞不前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没有什么机会的,荒凉的,总之一句话,落后的,没有前途的,边疆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是这样一个意义。
  • 我们大家都知道,边疆在美国的历史当中意义非常大,而边疆在美国的历史当中它不是死亡地带,边疆在美国文化当中,美国历史当中,它是一个充满了希望,机会,翻身,它会给你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一些成就,这是美国人理解的边疆,边疆地带是他发展的前沿,这是美国人的概念。所以美国人说,现在这个space,就是一个宇宙空间, 他讲宇宙空间space,the last frontier 就是说这个空间,是他最后一个,最后一个frontier。他的意思是说, 我们最新的文明发展在那个地方,最新的发展在那个地方。我们不会这样讲,我们的边疆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所以我想这样,大家稍微熟悉美国历史,我们都知道,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所以这是一个这是我们中国人,这个非常,实际上中国人非常认同的一种空间结构。
  • 那么在这个里面,西周,在西周时代,渐渐出现了这样一个空间的一种观念。这个结构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讲这个之外的问题,这个有的时候大家忽略了,渐渐像现在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个,我们之外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中国人是如何面对它的?如何在概念上,如何给它一种观念上的定位呢?
  • 很简单。没有什么价值,不值得关注。这件事情对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影响太大了。你要是翻开这个,西周时代的这些 以来的这些先秦时代这些史书,你还会看到一个两相对比的概念,在当时的人们特别在意,什么概念呢?华和夷,华夷,在西周时候,有一个人们非常在意的一件事情,叫“华夷之变”。 夷呢,就是蛮夷,那么在中央这些地方,核心地区住的是华夏的人们,那么在周围,四方都有这个蛮夷,所以我们叫四夷,四夷就是四个方向的蛮夷,那些人糟透了,在西周时代,是一个无论是圣人,还有普通百姓,都强调我们要做华夏人,我们不应该做蛮夷人,做蛮夷人非常糟糕的。而当然在西周的时候,四面蛮夷的势力也非常大,开始向华夏、西周这个地方进行威逼,这个局面是非常紧张。那么越紧张,这个“华夷之变”的界限,在人们思想当中的界限就划得越深,划得越严格。
  • 这句话,在当时很多人讲,从各个方面来讲,在当时是一个,在当时历史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成败的一件事情。如果你被夷给入侵了,战败了,你是一个最大的失败,如果你把夷打败了,你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
  • 对周公的评价,包括就是周公歼夷狄,这是周公的一个了不起的一个巨大的历史功绩,就是捍卫了华夏的独立的存在,把这个夷狄挡在了外面。
  • 另外还有一个人,管仲,管仲也是帮助齐桓公打败了夷狄。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微管仲”,我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就“披发左衽”了。就是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都成了夷狄了。意思就是说,我们都被夷狄给打败了,然后夷狄来管我们,夷狄来统治我们,夷狄统治我们呢,我们都变成夷狄的模样。夷狄的什么模样呢?“披发左衽”,披发就是那个头发不梳了。我们知道古代是没有理发这一回事的,是吧,男女都是长头发,长头发披起来太难看,所以就是中国古人要把头发梳起来,男孩长到18岁要把它梳起来,梳起来盘一个纠,扣一个壳,这个壳做得好看一点儿,就是那个冠,是把头发藏在帽子里面,那帽子不是说,帽子很有用,把你头发给罩起来,唰,插一根那什么,把这头发插进去不动了,就是这个冠是很重要的。夷狄没有帽子,头发都是披着,所以孔子说,如果我们被夷狄征服的话,我们都不戴帽子,都变成披发的了。左衽是衣服的这个形式,我们这个华夏人的衣服叫右衽,右衽,这个大襟,就是大襟从左边往右边扣过来,这个叫右衽。夷狄,相反,他是往左边扣过去的,这个叫左衽。
  • 的确是在内蒙古发现的匈奴的衣服就是左衽。还有我们看到一些契丹的壁画,也是左衽,这个华夏的衣服就是这样,这是一个当时人人讲的一个文化的符号,华夏的符号是这样。这个衣服也很有意思,就是我说一个题外话,咱们今天女生穿的衣服都是左衽,这个就是你看一下,你只要是系扣的衣服,拉锁你不好分,你只要是系扣的衣服,你一定是右边的压左边的,女生是这样。男生一定是左边的压右边的,也就是说,如果延长之后,男生的衣服是可以到右边去。女生的衣服是外面这个呢,到这边去,压到这边。这是一个开玩笑,就是说女生的衣服是夷狄的,另外女生头发也披着,是吧?所以开玩笑 ,女生今天是“披发左衽”。
  • 我跟西方人聊过,他说这个衣服是西方人的一个渐渐形成的一个做法,说西方人上等的这个lady,贵妇人要有旁边的佣人帮她系衣服,这个佣人习惯于站在她左边,所以她都是往左边系扣,他说因为这些东西,形成了他们的lady 都是这么系,他们那个gentleman都是这样系,这是一说,不知道是不是确实。
  • 那么就是说,这个夷狄这个问题,中国人是如此地看不起夷狄,那么如此地看不上这些地方,更不用说再远的地方,多远,多远,多远,你们都是不值得关注的“夷”。
  • 到后来,有一个非常远的“夷”,叫“英夷”,非常非常远,然后还有一个那边的,有一个夷叫“米夷”,这些都是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值得关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