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源于鄂东的成语看黄冈文化

 小竹123 2009-09-26
从源于鄂东的成语看黄冈文化
添加时间:[2008-12-05]  作者:[雷中怀]  

 

        我们日常所用的成语大约八千条,在这些沿袭成规的成语中,你可留心过有多少条是“黄冈造”吗?三十一条(可能还有遗漏)!虽不多,但这些成语的背后几乎都珍藏着一个经典的故事,有的还蕴蓄着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在鄂东大地上,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这三十一条成语中,苏轼大文豪“造”了十五个,千古一人的李贽“造”了七个,杜牧、苏辙、潘大临、庾亮各“造”了一个,并还有五条与黄冈密切相关。现略述如下:
     “河东狮吼”颂胸怀。这个典故发生在麻城市歧亭镇。苏轼在黄州时期,经常与好友陈慥往来。陈慥,字季常,北宋眉州青神人,与苏轼是同乡,隐居歧亭。陈很信佛,饱参禅学,自称龙丘先生,常与苏轼论兵,喜好宾客,蓄纳声妓。他的妻子柳氏,名季英,非常凶妒,陈特别怕她。一日,苏轼发觉这一“秘密”后,就赋诗一首,一来是想说说他的这位远近闻名的“狮吼”夫人,二来是想赞扬其具有宽容胸怀。于是写道:“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在这首诗中,因柳氏为河东郡望族,所以用河东暗指柳氏。狮子吼,是佛家比喻威严。佛说诸经,佛音震动世界,有如狮子吼。而陈好谈佛,因此苏轼借佛家语言来调侃季常。由于陈季常怕老婆是远近出了名的,因此这故事一直流传下来。
       “满城风雨”见真知。黄州潘大临与江西临川谢逸都是江西诗派的主将,二人经常用诗文交往。一年重阳节到来前的一个晚上,家境贫寒的潘大临家中已经断炊,正在为晚餐发愁时,看到屋外,秋风扫落叶,紧接着风雨交加,于是诗兴大发,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刚写个开头,听见有人敲门,原来是讨债的来了。潘大临好不容易把债主打发走,可诗意却全无。而这几天正好收到好友谢逸寄来的书信,问最近有何新作。潘大临就将这一句诗寄给了谢逸,说:“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来,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谢逸见到这只有一句的诗句很是喜欢。几年后,谢逸再次来到黄州,看望潘大临,得知已经逝去,心中异常悲痛,便已“满城风与雨”开头,共写诗九首,怀念老友。自此,这句“遗憾”之作便名扬天下;“满城风雨”也就成为了人们所常用的一句成语。
        “好语似珠”兄弟情。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后,其弟苏辙上书皇上要求以官职抵罪,营救苏轼出狱,最后经多方努力,苏轼于十二月二十八日被释放出来,赦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率先到达黄州。在黄州生活安定后,于五月,苏辙护送苏轼夫人王闰之、三个儿子、养母任氏采莲及朝云等一大家人,来黄州团聚。苏轼喜出望外,天不亮,就到离黄州40里外的巴河口长江岸边恭候,高兴之余,写下《晓至巴河口迎子由》。来到黄州城后,苏轼又陪弟弟游览黄州对面的鄂州西山,又写下《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苏辙以《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而和之,正如他在诗中言:“千里到齐安,三夜语不足”,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居住数日后,苏辙取道黄州,前往江西筠州(今高安市)任监酒税官。苏辙船行至黄石,被风浪所阻,作短暂停留,便写下《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作二篇答之》。苏轼又按这首诗的韵律再次奉和,“平生弱羽寄冲风,此去归飞识所从。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苏轼觉得其弟诗文句句皆为好语,像珍珠般贯穿全篇,这便是“好语似珠”的来历。这四字,一咏一和,足见一代文豪兄弟情深。
           “折戟沉沙”开启咏。会昌二年(842),杜牧由京官外放黄州为刺史。他来到黄州城西面的长江之滨,无意中拾到一段尚未生锈的折断的戟,于是激发了诗人怀古之幽思,挥笔写下至今最为杰出的咏赤壁之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这一题,可谓是开启了黄州赤壁之咏,算得上是黄冈赤壁文化的奠基之作。由于诗文名气大,“折戟沉沙”这个成语也就流传千古了。
          “浑然一体”竟相长。在明代,红安官至户部尚书的耿定向与大思想家李贽,在黄冈发生了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学术之争。本来二人关系很好,都是泰州学派的传人。后来由于思想观点的不同,遂于万历十二年(1584)到二十年(1592),双方发生长期的争论。他们分别代表着新与旧的思想体系,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谁。李贽是福建泉州人,万历九年(1581)来到红安,1584年与耿定向交恶后,便来到麻城讲学十六年,在麻城写下著名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等著作。在此期间,耿定向告病还乡,聚众讲学授徒,而李贽一心著述立说,二人在学术上一直保持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联系。他在《焚书·耿楚倥先生传》中,曾这样表示:“今幸天诱我衷,使余舍会‘未发之中’,而天台亦遂顿忘‘人伦之至’。乃知学问之道,两相舍则两相从,两相守则两相病,势固然也。两舍则两忘,两忘则浑然一体,无复事矣。”这就是“浑然一体”的出处。从中,也足见两位大家在争论中相互提升学术的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焚书》中,李贽还“创造”了“明知故犯”、“从轻发落”(均出于《焚书·与周友山书》),“残篇断简”(出于《焚书·子由解老序》),“称王称霸”、“互相推诿”(均出于《焚书·因记往事》),“损己利人”(出于《焚书·与庄纯夫》)等六个成语。
          千古绝唱“二赋一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元丰五年(1082)的七月、十月,苏轼先后三次屹立赤壁矶头,挥毫写就名传千古的“二赋一词”,从而创造了文学上的奇迹。在这里,暂且不论其文学价值了,世人早有评说。仅其中盛产的成语就达八条之多,分别是:出自《赤壁赋》的“沧海一粟”、“如泣如诉”、“余音袅袅”、“遗世独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出自《后赤壁赋》的“水落石出”、“月白风清”;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灰飞烟灭”。
          苏轼在黄州的其他作品中,也还留下不少成语。如《黄州安国寺记》中的“闭门却扫”,《满庭芳·蜗角虚名》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小利”;《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中的“明日黄花”;《赤壁矶下答李委吹笛并引》中的“穿云裂石”。其弟苏辙,还在黄州留下散文名篇《黄州快哉亭记》中,创造了“风云开阖”这一个成语。
         “不敢越雷池一步”传古今。鄂东东面的黄梅县,即是雷水的源头。雷水从黄梅流出后,经安徽宿松县入泊湖,后流至望江县城东南十五里处积而为池,即雷池。因形势险要,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雷池因此名著史册,“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成为后人熟悉的一个成语。
          除了以上二十六条产生于黄州的成语外,还有五条与黄州密切相关。
        “嬉笑怒骂”皆文章。黄庭坚对苏轼是佩服之极,在他的眼中,苏轼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随意发挥,就能写出好文章来。在《东坡先生真赞》中,他评价说:“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就是“嬉笑怒骂”的出处。
        “离经叛道”见本色。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故事,被元代的戏曲家费唐臣写成了剧本,即《苏子瞻风雪贬黄州》,其中一句的台词就是“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通‘叛’)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诺吟咏。”这是“离经叛道”的来历。
          宋代洪迈在《夷坚丁志·黄州野人》中记述:“初不甚了了,养之数日,始能言,乃实人也。”这就是“不甚了了”的出处。出生于红安的大理学家程颐,在《与吕大临论中书》说“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辄露所见,求益左右。”这就是“言不达意”的来历。陆游《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适屦。”这就是用来比喻主次颠倒的成语——“刻足适屦”的来历。
           以上成语,都是我们所常用的,黄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市教育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