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漫谈 (2009-09-26) ● 周雁鸣文化财产的保存,要有安定的社会条件、要有团体支持、有“用家”去欣赏捧场,才会得到延续。否则,在全球产品商业化广告化的巨浪冲击下,每天在我们眼前消失的东西与技能,会不计其数。
开斋节假日早上,陪同家人到某食府用餐。女儿叫了一碗“海鲜艇仔粥”。在等候食物上桌之际,做外婆的大讲广州“荔湾艇仔粥”的故事。我也不甘后人,向女儿讲述香港的“大牌档艇仔粥”, 提到香港仔、铜锣湾避风塘夜生活等等。 终于等到偌大的一碗粥送上来,女儿用汤匙筷子往粥里找,发现三只虾碌、几件鱼片、还有一两粒带子。我也帮忙在碗里寻找。一位五十左右的领班也过来,问我们有什么问题。我说,“艇仔粥应该有鱿鱼、猪皮、花生的,为什么都没有?” 领班会讲广东话,也用汤匙在“茫茫大海”里捞了几下。他接着把粥拿去问厨房,回答是粥里有虾球有带子。我说,那是海鲜我懂,但艇仔粥没有了鱿鱼、猪皮、花生,就不能叫艇仔粥了。后来领班说,开斋节大假,厨房定了的东西没有送来。我们只好寄望日后有机会找到较为像样的艇仔粥文化。话题就延伸到“世界遗产”上。 严格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维护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与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两项计划,各有公约和条文,由参与国选举委员会来推广理念、审核各国的申请与保育细节等。譬如中国的长城和三峡都在世界遗产之列,澳门也在2005年成为世界遗产之一。世界遗产应受世人保护,免受不必要的人为破坏或忽略。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还是在2003年才落实,主要保护因日益被商业化而变形、因城市化而消失的语言、音乐等比较软性的文化产物。 汉朝以前便有蜡染工艺 据报道,马国与印尼政府同样把两国的“蜡染”Batik(峇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申报,在这种传统印染工艺上,发生了争议。印尼政府最近成功申报该国的蜡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之所以是“非物质”,是因为它的技术,而非单指蜡染产品而言。 查阅有关蜡染的工艺历史,在汉朝以前便在中国出现。苗族妇女对蜡染的技术掌握得非常好。唐代时候,蜡染的纺织品十分流行。随着中国航海技术的发达、明代初期中国的商船在东南亚贸易、各国大使来中国朝贡,蜡染技术也因而飘洋过海,被广泛使用。 要数谁是蜡染的鼻祖,中国敢称第一,相信也没有人会提出抗议。目前东南亚除了印尼、马国,还有泰国也有一些蜡染产品,大致上,马国的蜡染产品的颜色较为鲜艳明快,图案以花卉虫鸟为主。泰国的蜡染多带佛教色彩,以象、几何图为题材者多。印尼的蜡染发展历史比较复杂。在较早时期的蜡染,采用的布比较粗糙。以往,颜色、图案、线条粗细是被用来作为社会地位的划分。19世纪初,英国的机器纺织技术有了突破,在印度采用当地的精棉和幼丝作为原料,生产布匹。荷兰人从印度购买到非常精美的棉布薄丝,把这些优质的纺织品,运往印尼加工,蜡染技术也因而日趋精良细致。用来倒腊的笔壶和印模也就随之改良。 越南的“雅乐”,在15世纪兴起。当时安南是大明的附属国,要年年朝贡不在话下,连文字礼教服装都得向中国学习。“雅乐”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宫廷与社教乐舞,越南也把它全盘搬了过去,作为典礼、拜祭、朝廷乐曲。在20世纪时期及赤化的过程,雅乐几乎绝迹。 起源国不一定能成功申报 过去几十年,在东南亚,雅乐的残遗——祭孔乐舞在台湾流传,苟延残喘。近年,越南社会安定了,人们又有能力把历史遗物拿出来翻新,在该国的文化局推广下,几个老乐师出来把雅乐再度整理,并开办学习班,教导年轻人。目前,雅乐除了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财产,还在当地流行音乐里找到卖点,有机会再度发扬光大。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来说,某一个文化项目的发明起源国,并非一定就能成功申报该项文化财产,成为合法“承继人”。要得到公认拥有该文化财产权利的国家,一定要有足够的证明,对该文化项目--技术和知识,有系统的记录、收集整理、有传薪的师傅、有接班的门生、有相当的人还在对该文化项目认同,才可以得到委员会的承认。 新加坡、马六甲、槟城在70年代还有娘惹婚礼,新人穿的是明朝的裙褂,行的是三书六礼,整个过程,大有机会可以申报文化遗产。不过要推行类似的婚礼,花费巨大,相信现代男女有心无力,而懂得 整套礼仪的大(女今)姐,能口述历史的,也都没有几个留在人间了吧。 文化遗产的保存,要有安定的社会条件、要有团体支持、有“用家”去欣赏捧场,才会得到延续。否则,在全球产品商业化广告化的巨浪冲击下,每天在我们眼前消失的东西与技能,会不计其数。 谈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松子硬糖、捏过的彩色面粉公仔、中秋时节提的竹骨皱纸杨桃灯笼、背过孩子的碎布帡花(子背)带和客家妇女给小孩子做的荷叶形包边围肩,还有像样的艇仔粥……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