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F3AF,不成功就成了仁 其实各家研究AF自动对焦单反相机的起步时间都差不多,1983年,尼康公司推出了一种F3的全新派生机型——尼康F3AF,这是尼康公司一次大胆的尝试。尼康F3AF是在F3的基础上,换装了一个DX-1自动调焦取景器,以及两款配套的自动调焦镜头AF 80mm F2.8和AF 200mm F3.5 IF-ED。从F3AF的取景器中看(图3),F3AF已经接近现代自动调焦单反相机。F3AF还可以使用其他尼柯尔镜头和E系列镜头,只是不能自动调焦,但是可以在取景器中显示合焦与否。 ![]() 1985:手忙脚乱的尼康 1985年,尼康弄出来了个F301,是内置卷片马达的一体化AF单反相机,这在尼康来说虽然是第一部,可是相对于其他公司的技术水平,已然是落后了,不过还好,马上就在1986年推出了自动对焦的F501,用F301的机身和找霍尼韦尔(Honeywell)买来的对焦检测模块,但毕竟尼康在F卡口上实现了自动对焦功能,虽然这个策略在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但毕竟除了继承庞大的镜头群之外,还继承了尼康最为自豪的用户群,这对于尼康至关重要。 在推出AF机身的时间上CN两家几乎是前后脚,但真正的斗争刚刚拉开序幕。 ![]() ![]() 1987年,佳能推出EOS650和EOS620 1987年,佳能推出了EOS650和EOS620,序号比较小的那个更专业一些,EOS 650拉开了全电子化的EOS系统的序幕,佳能甩掉了FD手动系统的包袱,从此轻快的走在了自动对焦的大路上,而尼康多憋了一年,到1988年推出了F系统第四代旗舰机身F4,但是背负着F系统从1959年以来的包袱,想必走的不轻松,为了实现对F卡口手动镜头的兼容,在系统上做出了很多让步,虽然可以从最早的F卡口手动头一直支持到最新的AFS VR超声波防抖头,但代价也是相当大的。虽然衍生型号多多,但终究难以达到F3那么经典的地位。而且刚刚风光了不到两年,1989年,我们这边如火如荼的上街散步的时候,佳能那边轰轰烈烈的搞出来了EOS 系统第一款旗舰EOS 1盖过了风头,所以有部分F4铁丝总说F4生不逢时,如果尼康能提前3年推出F4,那么鹿死谁手还真未可知。 ![]() 顶级机之间征战尤酣的时候,面对广大非专业用户的准专业机市场也开始弥漫起硝烟。1990年佳能推出了EOS 10,开始在中端用户中跑马圈地,尼康显然有点愚昧,用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话来说,就是猪油蒙了心,推出了一部使用锂电池供电的F601,那时候一颗锂电池差不多能买三卷胶卷了,而且早期的马达功耗特别高,真是有点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感觉,光愚昧一次还不行,尼康没几天就推出了F601M去掉自动对焦模块和驱动系统,是个AF外观的MF机,这种市场策略,真没话好说了。 ![]() 1988:令人难忘的F4 1988年Nikon推出了F4,是F系列的第四代顶级机身,从外形看 F4 有着无比霸气和专业水平,而且内置卷片马达、自动聚焦、多种测光功能,并有着Nikon一贯传统:良好的机械性能、作工精密、可靠且耐用。 F4由意大利著名汽车设计大师 Giugiaro(乔治亚罗,这哥们给华晨设计了骏捷,样子很不错的) 操刀,讲究功能操作外,还兼具当时的时尚美学。即使以今日的眼光来看,F4机身依然经得起考验。F4不同于过去采用金属制造,开始使用塑料原件,机身外层包裹防震橡胶作为保护。 ![]() ![]() ![]() 1990S:雄起和衰落 F4虽好,却不是谁都能买的起的,尼康在1992年推出了F90,类似于一个简化的F4,终于做了点实事,问题是佳能弄出来了个EOS5,5点眼控对焦,看哪对哪,不用动手选择了(佳能机身要想选择单个对焦点还真不容易呢),这个功能的出现是轰动性的,它的广告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在技术上的价值,而且EOS 5实际上是个眼控技术验证机,给后来的EOS 3 45点对焦眼控选择打基础的,虽然技术上面还不是特别成熟(适应性不好,比如隔层眼镜就傻了,不像后来的EOS 30,隔层眼镜照样灵敏无比,技术总在进步嘛)。F90遭遇如此强敌,只能说那句熟悉的话了:生不逢时呀 小喽罗们在低端市场的竞争没啥好说的,转眼就到了1994年,佳能推出了EOS 1N,比EOS 1在性能和坚固程度上明显提升,而且可以附加高速卷片手柄提高连拍速度,跟一块儿的还有个EOS 1N HS,High Speed,使用了半透式固定反光镜,连拍速度更加惊人,一看就知道冲着1994年盐湖城冬奥会来的,尼康的应对十分无力,就拿出来F90,换了个更强力的对焦马达,对测光系统小修小补了一下,称为F90x,这要是能打败EOS 1N才真是活见鬼了呢。 ![]() ![]() ![]() ![]() ![]() 2004:F6,是结束也是开始 尼康能和EOS 1V抗衡的胶片旗舰是2004年发布的F6,而那时,尼康声名显赫的准专业数码单反相机D100都已经发布3年多了。F6只不过是聊胜于无的作品,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平台开发新数码单反相机,比如前些日子发布的D3就继续沿用了F6的机身。 ![]() F6作为单独的胶片机已经在2006年11月停产了,但是作为尼康新一代数码单反相机的机身,我们在D300和D3身上都看到了F6的影子,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数码单反相机,新的战场 早期的数码单反相机背后都有着同一个巨人的身影,那就是柯达。 作为数码影像时代的开启者,柯达在早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1991年第一部数码单反相机的诞生标志着一项巨大的进步。这款相机由柯达公司研制,代号DCS(后又被重新命名为DCS100),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便携式数码摄影设备。它基于尼康F3机身而设计开发,配通用的尼康镜头,其实是摄影人早已熟悉的35mm相机,只不过少了底片仓,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数字传感器和一些相关的电子元件。 此后几年里,柯达又连续推出了多款新型数码单反,在DCS100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这些机型大多使用尼康机身,也有一些基于佳能机身研制而成。技术含量也有缓慢的提高,但产品价格仍旧是天文数字,居高不下,根据机型的不同价格在10000-25000英镑(17000-42500美元)之间浮动。 ![]() 1999年,柯达和尼康两大公司分道扬镳,数码技术前进的步子加快了。尼康不久便宣布正在开发旗下第一款数码单反D1,价格将比柯达的任何一款都便宜得多。富士紧随其后,推出价格更低的Finepix S1。2001年,佳能携D30加入战团。从那之后,不断有新型数码单反上市,售价一降再降,配置不断改进。电脑是任何一部数码单反必不可少的外延,2000年以后,电脑的处理能力和内存配置都有了飞跃,催动了数码摄影这项技术走向成熟,而且易于上手。柯达 —— 数码摄影领域的伟大先驱 —— 却在这场角逐中被甩到了后面,最终于2005年黯然引退,这也许是先行者的宿命吧。 ![]() 1991年 柯达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数码单反DCS100。 1992年 柯达紧接着又推出DCS200,这是全球第一款带有内置图像存储器(一个微型硬盘)的相机。 1994-1995年 柯达研发出DCS420和DCS460,在设计方面做了重大改进。 1998年 柯达的另外三款DCS相机问市:520,560和315。在此之前,DCS系列相机全部基于尼康机身而设计,而520和560首次采用了佳能机身。 1999年 柯达发布采用尼康机身的DCS620。 1999年 柯达与尼康的合作破裂;尼康研制出自己的数码单反[ft=#000099,,]尼康D1[/ft]([ft=#000099,,]资料[/ft] [ft=#000099,,]评价[/ft] [ft=#000099,,]图片[/ft] [ft=#000099,,]样张[/ft]),价格只相当于柯达DCS系列相机的一小部分。 2001年 佳能公司首次推出数码单反(EOS D30);尼康拓宽了产品种类;柯达将DCS760投向市场。 2002年 柯达推出DCS Pro 14n,号称是世界上第一款配备全幅传感器的数码单反。不过,14n只适合在影室中使用,巨大的耗电量和缓慢的存储速度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高ISO的表现也惨不忍睹,但是在照度良好的环境中,14n的效果令人侧目。 2005年 柯达宣布退出数码单反市场。 ![]() 1999:全力以赴的尼康 经过了先行者柯达接近10年的折腾之后,数码单反相机市场已经变得相当成熟,尼康与佳能这两个胶片机时代的巨鳄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进入这个领域开始新一轮激烈的角逐了。 1999年,尼康率先推出了售价在6000美元以下的专业级数码单反相机D1,整个专业数码单反机市场改变了面貌。不仅价格上比柯达产品低,而且D1机身比柯达在尼康和佳能胶片SLR机上开发的机身紧凑。不少新闻和广告机构被D1的价格和性能所吸引从而大规模开始转向数码化。 ![]() 仔细研究一下早期的数码单反相机就会发现,尼康提供给柯达的机身最高档次的也仅仅是Pro 14n的F80而已,同样作为尼康合作伙伴的富士,也是到了S5pro才得到了F100这个档次的机身,尼康这种封锁准专业和旗舰机身的做法对于保护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数码单反相机开始走入人间的1999年,尼康一上阵就摆出全力以赴的架势,佳能该如何应对? |
|
来自: twins2twins >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