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温州晚报

 小竹123 2009-10-05


2007-09-06 
 
  ■重温经典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简说《论语》

  □温大人文学院教授

  黄世中

  

  本期开始,想同读者共温儒家经典“四书”,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顺序。本篇先说《论语》。《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互间交谈的一部语录体书,为后人所编纂。

  孔子学说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论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伦理、人生、哲学、教育、史学、文艺、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遗产。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为官敬业诚信,施行仁政。他教育学生“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即居官不要懈怠,从政行令要忠诚无私。认为这样,人民就会相信政府,他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好不起来的。他还教育学生,对百姓应该宽厚,工作勤勉,办事公平。所谓“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悦”。而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子曰:“其自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平等,没有等级、地域的区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愤不启(学生没有求知欲望时,暂不启发开导);多闻多见,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仁,不让于师……都是千古不废的教育原则。

  孔子一生提倡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其思想核心乃一个“仁”字,有时他用“恕”字来表达。《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一个“恕”字,概括这八个字。汉代爱谊在《新书·道术》中说:“以己度人谓之恕。”原来“恕”就是推己及人,仁爱待物,即以仁者之心待人接物;若己所不欲,即勿施之于人。孔子回答子贡说:这是必须终身实行的一句话。

  《论语》是孔子平时回答学生时的一种感悟式表述,未再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这种语录体,言辞过于简略,概念常有多义性和交叉性。这就为后世儒者随意发挥,甚至歪曲、利用留下空隙,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据《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去卫国,由冉有驾车。孔子称赞卫国人口稠密,冉有问“有了人口以后怎么办”,孔子回答:“要先让百姓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以后怎么办”,孔子说:“然后教育他们。”这说明孔子已经认识到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即让人民能够体面的生存,然后才能读到仁义教化。可是朱熹的《论语集解》却斥责人民的生存求富为“人欲”,须“灭人欲”才能“存天理”。因此,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必须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中期儒家以及以朱熹为代表的后期儒家区别开来。这也告诉我们,应该着重读《论语》原著,后人的心得体会只能作为参考。

  在此,我给大家郑重推荐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