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当劳曲线营销

 颜如润玉 2009-10-09
聪明的人开始曲线营销,开办一些表面上红红火火的事业,实际上不赚钱,而通过其不赚钱的事业带来的商机赚钱,就像“麦当劳”使快餐火爆,但通过房地产业赚钱。
  
   中国的“麦当劳”同世界上的一样吗?
  
  麦当劳公司成立于1955年,目前已经在12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有超过3万家分店,雇员超过150万人,2002年销售额达到154亿美元,利润达8.94亿美元。近几年“麦当劳”的品牌价值不断上升,1996年达到189.2亿美元,1997年达到199.39亿美元,1998年达到262.31亿美元,2000年为278.59亿美元。“麦当劳”于1990年10月8日在深圳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店铺,到2002年底店铺总数达到543家,销售额为32亿元人民币。2003年5月在中国的店铺总数上升至600家。“麦当劳”销售业绩的持续良好和品牌价值的不断上升令人羡慕,引得诸多企业人士和营销专家探索其成功的秘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无论是搞餐饮业的,还是搞零售业的,都把“麦当劳”成功归于特许经营,认为世界上的“麦当劳”都是一样的,做到了十来个统一。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麦当劳”同世界上的“麦当劳”是一样的吗?
  
   “麦当劳”并非都一样
  
  的确,世界上的“麦当劳”有着许多的一样,诸如大M标志,“麦当劳”叔叔,统一的服务标准和产品标准。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不一样。“麦当劳”的成功,不仅源于那些一样的因素,更是源于那些不一样的因素。
  1.不同的口味吃不同的口味。这是“麦当劳”长期奉行的口号。因此他们常常根据当地顾客的口味调整产品结构。法国和德国是嗜酒的民族,因此法国、德国的麦当劳里有啤酒葡萄酒;意大利是一个面条王国,因此意大利的麦当劳里有各种各样面条;牛在印度风俗中是神圣物,牛肉汉堡被禁食,“麦当劳”将其改为羊肉汉堡;巴西“麦当劳”则有咖啡豆软饮料,日本“麦当劳”则有玉米汤和红烧肉,新、马、泰的“麦当劳”里有榴莲果汁,而在中国的“麦当劳”里没有啤酒,也没有面条,更没有榴莲汁,却有香蕉派,因为中国人喜欢香蕉口味的甜点。有趣的是,当今“麦当劳”诸多的当家产品,均来自于加盟商的创意与建议,而非总部的强制。例如,辛辛那提市的加盟者卢?格罗恩发明了鱼片三明治,匹斯堡的加盟者杰姆?德利加蒂发明了巨无霸,加利福尼亚州的加盟者赫伯特?彼得逊发明了快速早餐,即在英式松饼中加进一些加拿大火腿、奶酪和鸡蛋。
  2.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组织。“麦当劳”在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特许经营的组织形式进行网络发展,直营店仅作为补充的形式,前者占大概占70%的比例,后者占30%。2002年“麦当劳”卖掉和关掉了部分直营店,特许经营的比例更大了。目前在美国有85%的“麦当劳”店铺由加盟者经营,直营店铺仅为15%。不少人以为,“麦当劳”在中国之所以快速发展也源于特许经营。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一家“麦当劳”(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特许经营店铺,只是准备开始特许经营发展,首批计划发展4~5家。现有的600家左右店铺全部采取合资公司建立直营店的方式发展的,比如麦当劳公司与北京农工商总公司成立北京麦当劳合资公司,北京地区的“麦当劳”店铺全部由这家合资公司开设。
  3.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收益。不少人都会认为,“麦当劳”是通过卖汉堡包和炸鸡赚了大钱。其实不然,直接提升“麦当劳”品牌价值的是房地产业。形象地说,麦当劳是用汉堡和炸鸡打下市场“江山”,而用店铺房地产赢得利润“美人”。
  实际上,麦当劳兄弟创造了“麦当劳”,克罗克发展了“麦当劳”,但是使“麦当劳”真正赚钱的应是桑那本。“麦当劳”本身不赚钱,克罗克向加盟者收取的费用,不足以支付对他们服务所花费的费用。美国《商业周刊》记者约翰·洛弗在其所著《麦当劳:探索金色拱门的奇迹》一书中指出:“如果麦当劳只依靠克罗克的想法来维持下去,则势必早已破产”。自然,品牌价值也全是负数。
  桑那本建立了麦当劳房地产公司,该公司负责寻找合适的地点,向房地产所有者租赁士地及房屋,租期为20年,并不允许房地产主加上“逐年定期涨价”的条款。然后,“麦当劳”将其出租给加盟者,其中加上20%~40%的利润差额。随着每一年物价的上涨,他收取的租金只涨不跌;但他付给房地产主的租金永远维持原价。凭此“麦当劳”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麦当劳”早在1982年就超过了西尔斯,成为全世界拥有店铺最多的房地产公司,房地产业给“麦当劳”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有人说,如果没有房地产业的支持,“麦当劳”很难在快餐业独领风骚,在食品界呼风唤雨。因此,克罗克在一次沙龙上曾说:“我不是做汉堡的,我是做房地产的”。可见,“麦当劳”成功于双刃剑:用快餐业织锦,用房地产添花。因此,“麦当劳”通过特许经营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向加盟者收取4%的特许权使用费,另一方面可以向加盟者收取销售额10%左右的店铺租金。
  但是,中国的“麦当劳”店铺只能靠店铺经营赚钱,没有特许加盟的店铺,就没有特许权转让费的收入,也就没有相应的租金收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麦当劳”目前在中国的经营状况并不十分理想。
  
   “麦当劳”本土化经营案例分析
  
   中国已经有诸多高喊着打败“麦当劳”口号而最终失败的企业,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并不了解“麦当劳”的经营奥秘。曾经有若干企业家找到我,要我帮忙开一家像“麦当劳”那样的店铺,我问他们:你知道“麦当劳”赚钱吗?他梦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多客流,肯定赚钱。实际上,麦当劳总公司正试图关掉全球700多家效益不佳的店铺。“麦当劳”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具有宝贵价值的。
  
   启示一:加盟店铺可以不同
  
  实际上,一个巨型连锁企业的成功并非缘于每家店铺都一样,而是缘于每家店铺的本土化,即按着当地顾客需求和购买的特征来设计店铺的产品和服务内容。不仅“麦当劳”如此,“肯德基”也是如此,在日本用炸士豆条代替士豆泥,并在卷心菜沙拉中只放少量的糖。中国北京前门的“肯德基”店堂布置浓缩了中国文化,陈列着老北京照片,农村的皮影,乡亲们的剪纸,同时开始供应米饭。
  台湾的7-11便利店与美国的7-11便利店大不相同,他们用馒头代替了汉堡,并增加了茶叶蛋的经营。
  “家乐福”在北京开第一家时,也是模仿法国“家乐福”的商品结构,50%进口商品,50%是中国本士商品,结果效益欠佳,及时进行了本士化的调整,中国本士商品达80%以上,结果是客流旺盛,销售火爆。
  世界著名连锁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是否入乡随俗,而不在于许多企业固守的十几个统一。当顾客需求与统一发生矛盾时,自然应该放弃统一。
  结论:连锁经营或是特许经营的一切原则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一个原则不能改变,即依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启示二:感觉决策已经失灵
  
  一些企业决策者感觉通晓了“麦当劳”的经营秘诀,无非就是建立若干一模一样的店铺,而后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复制。实际上“麦当劳”的店铺恰恰不是都一样,在中国也恰恰还没有特许经营的店铺,其收益也不是人们想象那样高。因此,在中国模仿“麦当劳”的公司大多成为了学艺不能的“崂山道士”,红极一时而后惨痛失败成为一种必然。
  结论:核心技术是无法模仿的,也不是感觉化的产物,而是通过一套科学的程序建立起来的,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数据计算,而非内陆擅长的算计。
  
  启示三:曲线营销崭露头角
  
  在20世纪90年代初,潘石屹初来北京,感觉遍地是钱,给他外地的朋友发电报:“钱多、人傻、速来。”今天,市场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了,摆在马路明面上的钱已经被人们捡光了,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被掘地三尺,挣钱已经变得不容易。聪明的人开始曲线营销,开办一些表面上红红火火的事业,实际上不赚钱,而通过其不赚钱的事业带来的商机赚钱,就像“麦当劳”使快餐火爆,但通过房地产业赚钱。这种策略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例如报业公司用低于成本的价格把报纸卖给读者,而通过大发行量带来的广告赚钱;咨询公司提供免费的管理培训,而通过培训带来的咨询项目赚钱;个体商贩在体育场提供免费盐豆,而通过人们口渴来买水赚钱;房地产商把店铺低于成本价租给世界著名零售商,而通过他们带来的中小租户赚钱。
  结论:仅仅满足需求已经不够了,你需要在满足旧有需求时创造新需求 ,这就是我所倡导的曲线营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