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三顾茅庐》曲

  2009-10-14
读《三顾茅庐》曲
[淼]

中国交响乐团推出的民乐[古曲]《三国》系列,为古曲网、为乐坛增添了鲜活的曲目。作品制作精湛,表现力很强。是继《红楼梦》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音乐领域的又一部力作。作品很厚实,本人因受学识限制,除了欣赏的愉悦,一时难以从全貌谈出中肯认识。[需慢慢消化]。现仅从开篇《三顾茅庐》谈些初步体会。
乐曲笛先声夺人,以沂蒙山歌元素的旋律推出刘备“呦呦鹿鸣”“求其友声”的心歌,抒情而呼唤。很有感染力!一反套曲先抑后扬手法,一出手就是弦律的高潮,虽然增加了后续的表现难度,但反而将这弦律的高潮作为乐曲的主旋律,作为始终坚持的“三顾”主题。之后的变化以笛箫不同音色处理。弦律只是在与琴等的呼应、对答中稍有调整。第一节,诸葛亮的呼应是潜在的,人未在而“神”在。琴箫中音与笛的高亮形成相对内敛的内心倾诉,有美好而以为不能实现的“蓝图”,优美而不张扬。呼与应的高低不同中,有双方不同表现但都同样“优美”的统一[共同点]。为以后的递进、延续作好了铺垫。
第二节笛箫琴互为应答的变化中,强化倾诉,箫有回应。这时,被访者以不在表示“在”。琴加入连接。笛的执著与箫的块垒都被对方的情所融动,化为清泉,相互感染,交融。同时作为第三节的过渡。第三节再现“主旋律”,箫琴唱和,一节主题成为和声,笛不时画龙点睛。交流终谐和汇为同一涌动。完成了主题的展示、塑造。
全曲优美、抒情,唱和感人。作为一首抒情曲,很有欣赏价值,也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三国》有史书,有文学作品,情节大家耳熟能详,这同样成为了对音乐创作的限制。如果作求疵之言,我认为请再深入一下:1、笛初访未遇,有一丝未遇的失意,他可理解为偶然而热情依旧。而二访未见,他心中应有起伏,但为“统一大业”的始终目标,笛最终[很快]调整回主题上,三访强调求贤的成功,最终完成“主旋律”的塑造。2、笛初以“朋友”的位置[身份]与琴[或箫]的交流,而在始终在场的“关、张”心目中,笛与琴[或箫]始终是“君、臣”关系。应答双方未达成“协议”前,琴[箫]自可定位为“朋友”;当双方为了同一目标“以‘天下’为己任”,笛、箫、琴[不论表现位置如何互换]之间,“君、臣”位置就是很明确的了。但在乐曲中没表现出来,或者听众体会不到。从目前我接触到的《长坂坡》、《赤壁》等套曲的单曲中,好像都有这样的情况。以中国交响乐团雄厚的艺术实力,做到以上几点,我认为是毫无困难的举手之劳。有可能是时间长度不够,不容从容展示,但是同在古曲网中的很多标题小品,在很短点时间里,也把乐曲做得很丰满。如果是本人因水平问题,理解失误就另当别论了。
听了你们的很多优秀作品,受益多多,无以回报。仅从个人角度提出上述看法,供参考。若不当,请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