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科研试验方法简介

 暮鼓晨钟168 2009-10-17

教科研试验方法简介

-------大连市经贸高中教科研基础知识学习材料之三

 

                 

 

. 资料收集法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四、实验法

.  文献研究法:

六、个案研究法:

七、行动研究法

八、历史研究法

九、比较研究法

.  经验总结法

十一、案例研究法

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但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任何影响。另一类方法是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

现将几种常用方法简介如下:

.资料收集法

(一)搜集教育科研资料的渠道

1.通过图书馆搜集资料

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料,研究者要能熟练地使用工具书,包括检索性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性工具书。

有关教育方面的检索性工具书主要有:(1)书目:即将各种图书按内容或学科分类所编的目录。书目的种类较多,有图书馆的目录卡片、各大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全国图书目录、各出版社图书目录、各年份出版图书目录等。(2)文摘:即论文、文章的摘要。它除题录外,还概括地介绍了原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新华文摘》、《国内外教育文摘》、《教育文摘报》、《教育信息报》等。(3)索引:又叫引得,它是将书籍或报刊中的内容或题目摘录下来,分门别类地编成简括的条目,并注明该书籍、报刊的出处、时间、期数、页码等,然后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供人查检。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内容资料索引》、《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教育论文索引》等。

有关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性工具书主要有:(1)教育字典与教育辞典:《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简明教育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方教育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英俄日汉教育词典》(东北师大出版社)等。(2)教育百科全书:《中国改革全书》(教育改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等。(3)年鉴和手册:《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中国教育大事典》、《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等。

2.通过个别交流来搜集

在教科研活动中,有意识地同本专业的学者、专家、同行进行个别交流,能较快地获得文献资料中难以得到的情报,而且比查找散见于成千上万种报刊的论文容易得多,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3.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来搜集

在学术会议上同本专业的专家交流和倾听他们的讨论发言,能了解目前的研究动态,发现自己的缺陷,得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4.利用网上资源搜集

(二)搜集资料原则

1.逆时性原则:即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

2.选择性原则:即在搜集掌握资料时,必须对自己加以限制,把自己的材料选择工作限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

3.直接性原则:科研人员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不能搜集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

4.比较性原则: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那些为自己课题所需要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但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思路,特别要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的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

二、观察法

1.观察法的特点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有目的、有计划”就是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而不是对能作用于人感官的任何事物都观察。

2.观察的步骤和途径

1).步骤:观察准备—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整理资料。

2).途径:参观、听课、列席学校的各种会议、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个别访谈。

3.观察研究中的记录

记录观察所得的资料是观察研究法中的重要环节,记录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日记描述法(即对同一个或同一组观察对象长期跟踪,进行反复观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性地记录观察所得)、评定记录法(根据一定的标准,由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某些行为表现加以评定)、清单记录法(将要观察的行为预先考虑好,列在一张单子上)、取样记录法(以时间、活动、事例作为选择标准,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

4.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观察要有目的。研究者必须知道每次观察的重点和方式,认真选择典型观察对象、环境条件和工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观察要客观。观察时不能掺杂个人感情,力求观察所得的事实真实准确,反映观察对象的本来面目。

3).观察要全面。观察时应关注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发展的整个过程、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等。

4).观察要典型。在观察中要从各类型中选择能代表一般的典型进行观察,尽可能避免以偏概全。

    三、调查法

    调查研究法是教育科研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所谓调查,就是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事物的情况;所谓研究,就是分析搜集到的资料,揭示事物的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育科研中的调查研究,就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手段,搜集资料,对教育某方面问题的现状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或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按对象可划分为五类: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按方法可划分为四类:一是调查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二是个案研究法;三是测验调查法;四是经验总结法

    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做好调查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根据科研课题确定调查的题目是什么;其次,要确定调查的对象;再次,要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草拟调查研究的提纲,确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案,如调查的方式方法,调查的组织安排、人员分工,所需要的经费,等等。
   
第二步,具体实施调查。这是调查研究最关键的环节,科研工作是否取得成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具有多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往往都决定于这一步。最大限度地获得第一手真实的资料,是这一阶段的根本目的。
   
第三步,对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推断出结论,找出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步,总结阶段。根据资料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撰写调查报告,进行工作总结。
调查研究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等。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具体地可以采用访谈、问卷、测验、专家调查等形式。
   
访谈是指研究者与被调查的对象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从而了解事实的真相,或者被访问者的各种心理、行为倾向。像新闻记者搜集信息的最根本方式就是访谈。针对多个调查对象,访谈可分为预先设定统一问题和过程标准化的结构性访谈;以及自由、开放式的,无固定问题和程序的非结构性访谈。访谈法的优点是可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获得大量真实、详尽的感性材料,并且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状况灵活调整;但这种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搜集材料慢,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也很高,所以不适合于大规模的调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省时省力省费用,并且可以同时在极大的范围内展开调查。现代通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被调查者可以通过电话或者上网答题,使问卷调查变得尤为方便可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十分重要,通常问题既要简短,能让答题者易懂易答,又要考虑不涉及到调查者的禁忌话题。问卷的内容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关键。测验就是出题来考查被测对象某一方面的品质,比如各级学校最经常采用的考试,考查的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专家调查则是通过对某方面有权威性,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的调查,来推断该问题的倾向,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使用调查研究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具体的研究提纲。对于一次调查活动来说,目的要非常明确、单一和具体,因而要事先根据研究的目的列出要研究的项目,设计好要调查的内容。例如。
  
其次,要把握每种具体的调查方式的特点和使用条件。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专家调查法、还有观察法、座谈会等等,都各有各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只有把握准了不同方式的不同特点,才能使调查研究更加合理和有效。
   
还有,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调查研究的科学水平不仅体现在质的分析上,而且还反映在量的精确描述中。只有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干预情况下所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1 实验法的应用范围

在中小学,实验法较为集中地应用于下列几种课题研究中:1.学生发展状态的研究,例如对学生已有智力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研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相关的研究等;2.改进学校的教学或教育工作的实验研究,如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法的改革等;3.对已有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的验证性研究;4.为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而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如为了研究提出的未来教学的模式是否合理或使其更完善,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

2.实验假说的形成与表述

教育实验假说所假定的是关于某类教育行为(如教材的处理方式、教法的展开程序或运用方式等),在某些被人为控制了的条件下,与某类教育结果(如学生认知结构形成、某些心理品质变化等)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假说的表述很重要,必须明确清晰,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表述时可以用“如果A,则B”,如“如果中学的课堂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显著提高”;也可以用“BA的变化而变化”的陈述句形式,如“家长的期望对孩子的成才有显著影响”。

3.实验的变量

实验变量是指与实验有关的条件、现象或特征,变量又可以称作因素或因子。根据变量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自变量(实验前假定存在的因果联系中的原因变量,也就是研究者施加于被试的可操纵的教育影响)、无关变量(指影响因变量但并非自变量的其他一切变量)和因变量(实验前假定存在因果联系中的结果变量)三种。

4.实验的组织类型

1)单组实验,即选择一组实验对象(不设控制组),对其先后施加不同的实验措施,其他条件在整个实验过程保持不变,根据观察和测量实验因变量的变化,确定实验自变量对实验对象的作用的实验。(2)等组实验,对两个(或更多个—)同质组的被试,施加不同的自变量,然后对因变量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因果关系。(3)轮组实验,对两组被试轮流施加两种不同的自变量,将第一种自变量两次实施后的因变量的测试结果,与第二种自变量两次实施后的因变量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因果关系。

5.实验法的一般过程

对照组—常规措施

假设—选择被试—前期测试— —后效测试—判断假设

实验组—实验因子

6.运用实验法,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全面衡量实验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教育实验的规模、内容、性质,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设备、经费,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相关的机构支持,实验研究者的实验水平、态度、情感倾向和技术、方法的掌握、运用,等等,都是应该全面考虑的。

第二,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实验就应该最大限度地追求精确,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周密的论证、实验方案的精心设计和科学的理论假设,到头来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得出的结果可能南辕北辙。

第三,要注意对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因素的控制。搞教育实验,就是要操纵实验因素,按实验者的要求发生变化,控制无关因素,不让它发生变化。前者是动的,后者则一定要是静的,否则,实验研究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

第四,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处理和验证。实验就要排除主观随意性,一切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所以统计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小学常见的实验数据分析有z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度和效度,有的实验在正式施测前要进行前测,在实验结束若干时间间隔后还要进行重测。

.文献研究法:

所谓文献研究法,简单地说,就是从所要研究课题的历史出发,搜集与该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抽取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来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查或者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
   
什么叫做文献呢?所谓文献,就是以书籍、实物、声像材料,以及随着高科技进步而产生的软件、光碟、网络等为载体,记录下来用于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各种资料。我们中小学常用的文献,主要有档案、相关文件、工作记录、汇报总结、统计数据、报刊杂志、书籍、各种声像资料,以及数量巨大、更新迅捷的网络资料等等。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给予了文献研究法以全新的含义,使我们做起教育科研来更加得心应手。
   
查找文献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文献,如何科学、有效而又全面地查到文献,是文献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考虑文献检索的范围。比如说,如果要考察一个省或者一个地区普通高中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我们就应该穷尽最近几年来该省或者该地区在此方面的所有文献,比如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当地关于研究性学习探讨的理论文章,或者经验性总结,还有在各种文件、内部材料和会议中交流的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资料。只有对文献涉及的时间、空间、载体形式和主题都有周全的覆盖,才能整体把握该项研究的基本状况。否则,得出的研究结果就有可能挂一漏万,或者以偏概全。
   
第二,要有意识地拓宽文献搜集的渠道。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搜集到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方方面面的资料,比如说,档案、文件等可以考虑到相关单位的资料室、档案馆、博物馆去查找;统计数据可以查找各级各类统计年鉴或者相关单位的统计报表;书籍、报刊杂志则可以到大型图书馆去借助各种检索工具查阅;一些声光电化资料则可以到电化教育馆去获得;当前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网络系统中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利用网络能使我们检索起文献来更加高效、便捷。
   
第三,文献的搜集要全面、客观。对于确定要搜集的文献,最好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的客观真实性;对于第二手的材料,要认真考察它的出处,要跳出使用者的治学态度和主观立场。再者,应该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精神,对待所搜集到的资料,应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第四,要注明所有文献的来源和出处。不管是复印的公开出版物,还是内部的油印材料,或者是网络下载的文件,在搜集和采用的过程中,都要严格注明出处,做到有据可查。这既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也可便利后来的研究者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以免做重复性的费力工作。
   
采用文献研究法,不仅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古今中外的资料,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可以不受调查对象的情绪影响,得到相对全面客观的信息;搜集到的文献也可以持久保存,必要时容易核对,因而受到教育研究者的欢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可能缺乏现实感,可能不够具体,或者因文献本来就欠缺,所以无法得到研究需要的完整资料;而且,辩证地说,我们搜集到的永远只是调查对象的历史状况而不是当前状况,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可能和它的现实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可能导致我们研究结果的偏差。
   
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科研都应该从文献研究开始,文献综述是科研论文写作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否则,也许我们忙忙碌碌了好一阵子,结果只是做别人早已做过的重复性工作。
   
如果科研课题以研究问题的历史为主,规模巨大,文献搜集过程系统,就上升为历史研究法。也就是说,历史研究就是一种系统化的文献研究。
   
.、个案研究法:
   
俗话说,一滴水中可以看到整个太阳,一粒沙中反映出整个世界。个案研究法就是这样一种通过研究个体反映总体的方法。它是以某个具体的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考察其具体的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研究相同、相似或相对的问题的范本或借鉴。这样被考察的具体单位就是一个个案,它可以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包含若干人数的特殊群体(这时候整体就形成了一个个案);它也可以是一种事物,如一所学校,或者一种特殊的现象,如一所学校的某项教育措施。从研究手段上来说,个案研究其实就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由于其调查对象一般是少数的人或事,调查者一旦开始研究,容易展开较为深入、详尽的直接调查,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丰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历来受到研究者的欢迎而被普遍采用。
    
好的个案研究应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典型性。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全面反映同类事物共同属性,或者事物发展趋势的特殊个体。典型可区分为一般性典型、特殊性典型、全面性典型,和先进典型、落后典型等等。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就是要通过对该个案的调查研究后,能找出它与同类事物共有的一般情况和规律,通过个别认识一般,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
   
二是深入性。麻雀虽小,肝胆俱全,通过深入的解剖和分析,搞清楚典型个案的方方面面,事情的来龙去脉,问题的前因后果,就可以对一系列问题有个集中的了解,从而为同类的人和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要做到深入,关键是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钉子精神和细致的作风。
   
三是有借鉴意义。个案研究的目的就是从个别提升到一般,以个别指导一般,即使是负面的特殊个案,其研究的目的也是要给人提供经验、教训和鉴戒。
    
实施个案研究法,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排除主观干扰。典型个案的选择往往会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干扰,因而不好把握;典型个案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只具有相对的含义,此时此地的典型换到彼时彼地就不一定是典型了。
   
二是不要轻率地将结论推及总体。不管怎样,个案研究考察的毕竟只是同类事物的局部,其研究结果富有代表意义但绝不能代表全部,所以不能轻率地将结论推广到全体。
   
七、行动研究法:
   
顾名思义,行动研究法就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开展研究,它是一种融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于一体的科研方法。这一方法目前正日益受到教育科研者的关注。
   
行动研究法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最早应用于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领域,后来应用于教育科研,很快受到普遍欢迎。这种研究通常是小范围的探索性活动,一般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学实践人员共同参与完成,通过二者的相互反馈和不断调整,从而使研究更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其基本程序是,一是计划,二是实施,三是反思和评价。具体方法是,把教育科研放到一个开放型的系统中,在研究总目标的指导下,经过预诊,提出问题,广泛搜集与讨论信息资料,拟订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然后用多种手段评价效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总目标再进行预诊,确立下一步的小目标。在这样由一个个分阶段的小目标及其实施组成的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完成整个研究的总目标,并形成多重反馈体系。
    
与其他科研方法比较,行动研究法具有如下一些独特的优势:
   
第一,目标明确易操作。行动研究的基础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它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和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相连,不存在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问题,进行的观察和对行动的记录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所以能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干预。
   
第二,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行动研究的基本导向。行动研究法一般是运用在中、小规模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中,考察的是某个具体的教育结构,要解决的都是与教育有关的迫切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是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展开的。通过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的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型的实际问题。

第三,能促进参与者的进步。行动研究脱离不了教育行为和特定的教育环境,它是由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学实践工作者共同合作来完成的。一个课题的研究小组,往往是研究人员、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甚至学生家长来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通过积极的互动,有效的交流,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第四,形式灵活易修正。由于有一套良好的多重反馈的机制,行动研究法允许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方案做一定的修改和补充,不过分死板地强调研究过程的严格性和计划的严密性。根据再诊断,可以适当地增加或者删除某一环节的小目标,因而形式十分灵活。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达成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一点,是其他科研方法无法比拟的。
   
在运用行动研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驾驭能力。研究者利用的是观察和实验的手段来诊断现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研究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善于控制整个行动研究的客观过程,同时还要控制自己的主观过程,使研究始终处于最佳控制状态。这对研究者和教学人员来说,都要有良好的理论准备,一定的研究技巧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以说要求是很高的。
    
第二,要有科学态度。研究者应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要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就忽视了研究过程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对预定的总体方案草率了事,在研究过程中随心所欲。要随着研究的进展,进行多次的诊断和修正,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第三,要有协作精神。科研的有效完成,是多方面集思广益、协同努力的结果,研究者要充分尊重各方面人员的思想和创意,跟他们有效协作,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没有多方面人员的支持,行动研究很难真正贯彻下去。
   
八、历史研究法

  任何事物的特点、规律和本质,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而已经发生的过程就是历史。通过研究历史来把握事物的走向,从而认识现在,预知未来,这就是历史研究法。

  (一)历史研究法的特点和适用

    与采用其他方法相区别,历史研究法的研究主体(研究者)与研究客观(历史事实)之间,并不是共时、共存的;研究者无法直接观察和调查“活生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更不能通过实验来控制某些现象的发展过程。从“方法”角度说,历史研究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文献搜集是获取事实资料的基本方法。任何研究都需要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资料,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等等,而历史研究却只能采用文献检索和搜集的方法来获取关于历史的资料。文献搜集的全面、系统、真实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研究可能达到的水平,文献搜集、整理和逻辑加工的能力是历史研究者最基本的功力。

  逻辑分析是加工材料形成结论的主要方法。任何研究都需要逻辑分析,但在问卷调查和实验等实证研究中,统计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历史研究,虽然也可能搜集到某些数据资料,却很少可能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它主要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从纯粹的抽象理论的形态上来揭示对象的本质,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认识其发展规律并形成科学观点乃至理论体系。

  现实是历史的发展,不研究历史便难以认识现实。反映规律是科学理论的基本任务,而规律总是在历史进程中展开的,不研究历史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因而历史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二)历史研究和历史方法的三个层次

  有人提出史学的总体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史料、历史文献为基础层次;历史过程、本质规律为完成层次;史学理论与方法为历史哲学层次。相应地,历史研究也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适应的方法要求。

  1、史料的发掘、搜集和鉴别

  发掘、搜集和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第一个层次,同时也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2、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规律研究

  在搜集、鉴别史料的基础上,采用历史的、逻辑的、比较的分析方法,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和历史过程的规律,以说明过去、解释现在并预测未来,是历史研究的第二个层次,也是研究历史的真正目的。

  3、坚持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

 (三)采用历史法研究现实问题应注意防止的两种倾向

  第一,要遵守历史研究的规范,防止从历史上随便选取若干事例来说明实现的倾向。历史研究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研究中所形成的、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有效的程序和规范。

  第二,要研究现实问题,防止用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代替现实问题研究的倾向。用历史法研究现实问题,既要研究历史,又要研究现实问题,其中前一个“研究”是为后一个“研究”服务的。对现实问题不做深入研究,仅仅根据历史研究的成果指出今天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那只是历史问题的现代启示,也称不上采用历史方法的现实问题研究

九、比较研究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对比其异同,以把握事物特有的质的规定性的研究方法;亦即从相互联系和差异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进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一)比较法的特点和适用

  广义地说,比较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都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任何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解释学的方法、分析学的方法、行动研究的方法等等)之中都包含着比较研究的成分;一项课题研究的各主要环节都需要比较法的参与——通过比较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对文献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对实验、调查、观察所采集的数据资料通过比较进行整理加工,用比较的方法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形成研究结论,甚至研究成果的鉴定过程也有比较方法的参与(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同类研究成果的比较等)。似乎可以这样说,没有相互联系事物的质的和量的比较,就没有科学研究。应用的广泛性和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渗透性,是比较方法的最大特点。

  这并不意味着比较法仅仅作为一个“成分”、“要素”,或者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存在于其他研究方法之中;比较法,就像调查法、实验法一样,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就是说,有一些课题的研究需要把比较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再配合以其他的方法来开展研究工作。其实,早200多年前,在教育研究中,以比较法作为主要手段的“比较教育”就被提上了日程,今天早已发展成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比较法在考试科学研究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

  我国学界,通常把比较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1、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

同类比较研究是比较多种同类事物,通过鉴别其异同来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该事物共同规律的方法。同类相异点的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同类相同点的比较,可以找到该类事物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异类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不同表征下的异同之处(特别是异中之同),从而探寻某些规律的研究方法。异类比较,反差大,结果鲜明,往往能够发现新问题、揭示新规律。  

2、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研究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序列纵向展开的,通过事物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状况和演进历程的动态展示,搞清楚其来龙去脉和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而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横向比较研究是对同时存在的现象进行比较,在相对静止的状态(稳态)下研究这些现象的异同,从相互联系中认识现象的本质的研究方法。  对于复杂的问题,人们在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常常把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结合起来运用,以深刻认识事物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3、定性比较研究与定量比较研究

  定性比较研究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方法。定量比较研究是通过事物间数量关系的分析比较来判断事物的变化趋势的研究方法。如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可能获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4、问题比较研究与区域比较研究

  问题比较研究是针对某个问题,对多个国家、地区或多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以弄清该问题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现状和变化趋势。  区域比较研究是通过所确定的若干地区的比较,来研究这几个地区所研究问题发展状况和特点的研究方法。问题比较法,是问题固定,对比的地区灵活选择;区域比较法,则是区域固定,而对比的问题依需要来确定。                          (三).     比较研究的程序和要求

  1、比较研究的程序

  从操作角度说,比较研究的一般程序为:确定比较研究的问题和标准、收集比较研究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比较研究的结论。

  确定比较研究的问题和标准。首先根据研究的目的规定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其次选择比较的对象;再次确定比较的标准。

  收集比较研究的资料。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文献等方法,广泛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加工。

  进行比较分析。列举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

  做出比较研究的结论。在对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提出比较结论。

  2、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研究对象的可比性。要求比较研究的事物属于同一范畴,既有同一性和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表面相似而本质各异,或者外表各异而本质趋同,通过比较能够突现各自的特点,或者能够发现其共同的趋势。

  比较资料的可靠性。不论比较的资料是亲自调查、观察收集的,还是查阅文献、借鉴他人研究的结果获得的,都必须资料本身是客观、真实的,具有可靠性;能够反映比较对象的总体情况,具有代表性。这样,比较研究的结果才可能是可信和有效的。

  比较项目和标准的统一性。比较如同评价,总要涉及到“项目”和“标准”两个“维度”。前者回答的是“比较什么”,后者回答的是“比较异同的依据是什么”。比较研究必须坚持比较的项目、内容范围相一致,比较的标准要统一。

  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首先要全面,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而不可仅仅根据一些零碎、片面的材料轻率地做出结论;其次要抓住本质,而不仅仅罗列表面的异同现象,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挖掘矛盾的特殊性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经验的 性(观念必须更新)

2、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4、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十一.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但是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二是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讲述的肯定是一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述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编制者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二是这个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以整体感的所谓故事不能成为一个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

    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

    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一项练习、一个难题、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于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但它们并不能称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础,都是个人或一个单位在实际情景中所面对的事实,若把虚拟的材料、没有任何问题或疑难包含在内的材料也纳入案例的阵营,案例的主要特征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

    问题讨论——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了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问题。

    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除了上面这几种方法外,还有理论研究法、质的研究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教育科学研究的,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我们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要根据研究的需要灵活运用。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搞好科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