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生教育

 李燕 2009-10-18

  标    题:
关注优生的心理健康
编号:2198608 作者:江丽娜 所属班级:江苏省徐州市1班 创建时间:2009-09-16 12:00:00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那些遵守纪律,对老师和家长言听计从,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极为招人喜爱, 他们一直被光环所笼罩,倍受老师的瞩目关怀,恩泽雨露,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同学学习的榜样,家长心中的明珠,即大家所谓的”优生”。对此类学生老师和家长通常采取的是放任放心态度,然而,他们真的让人如此放心吗?看似美玉无暇光芒四射的他们,其实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隐患”。
优等生智力水平比较高,观察问题细致,思考问题深入,比同龄的学生更加敏感早熟,心理问题更为复杂,难以解决。
一 自私自利,心高气傲,排斥他人
优生们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某方面的成绩,深受老师喜爱而感到自我满足,自命不凡,做事总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及心理感受,认为自己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看不起其他同学,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把责任一股脑儿全推到别人身上,从不找自己的过错,不愿与别人平等相处,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即使对老师也傲慢无礼,品头论足.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感叹曾经的得意门生见到自己时形同陌路,睬都不睬,普通的学生反而非常热情.优生们认为老师无私奉献的爱是理所应该的,对此他们漠然接受,连声谢谢也不说,特别是对“时过境迁”的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更是视若路人。
二 意志薄弱,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力差
我班的学习委员拾岩同学平时表现十分突出,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可这次演讲比赛她却只得了三等奖,比赛成绩一出来,她就哭着说自己不可能是三等奖,评委不公平,以后再也不参加演讲比赛了。这类学生习惯了老师的表扬,奖励,比起普通的学生更禁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当他们遇到一点挫折时,常常怨天尤人,不愿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有的优生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家长的几句责骂或老师的批评而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可见他们的心理耐挫力是多么的微弱啊!
三 情感冷漠,缺乏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生活中,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除了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外,其他的一切都置之不理。当集体受到表扬时他们漠然以对,当集体受到批评时他们无动于衷,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更别说让他们为班级做点事,出点力了。打扫卫生和他们无关,损坏了的公物他们视而不见。在他们的心中毫无责任感和义务感。
四 表里不一的双重性格
优生们之所以成为老师眼中的“优生”,和他们在老师面前的善于表现有直接关系。大扫除时,正和别人说笑打闹的他们,见到老师走来,立即从别人手里夺来扫帚,卖力的扫起来;平时别人向他借东西时从不理睬的他们,在课堂上却是极其热心……老师眼中的他们和同学面前的他们简直判若两人,以至于老师对同学们给他的评价难以置信。
老师们由于“光环”效应,往往片面认为优等生其他方面亦优秀,人为的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现象,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只重视优等生学业上的提高,而忽视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培养,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根据以上几个主要心理状态,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应本着培养合格人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目标,尝试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一、坚持以德为先,“响鼓要用重锤敲”的指导思想
对优等生的培养要用高标准、严要求,决不能只看到优点,偏袒缺点,更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优等生的唯一尺度,从而在“一俊遮百丑”的思想影响下,放松品德上的要求。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别人着想,友好平等的和同学相处,培养他们乐于奉献的热心以及集体荣誉感。
二、消除自傲心理,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优等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不当,可能会产生桀骜不驯的心理。老师要引导他们对这种心理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敢于解剖这一心理现象,并能认识它的危害,让他们正确的评价自己和别人,学会与人交往。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提醒他们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督促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班主任在疏导中,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才能达到使优等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三、不断激励,弥补挫折,培养耐挫力
老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创造情境,使优等生感受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要适当给他们制造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去面对,教育他们正视挫折,勇敢面对。如有的优等生,对体育竞技活动不重视,就想办法让他参与,感受失败。而对有的自以为是的骄傲的尖子生可以让他做些奥数的题目,让他感受困难和挫折,然后教育他如何对待失败。当优等生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心理挫折的时候,老师应给以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保持心理平衡,保持旺盛斗志,引导他们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如果优等生在某些方面遇到了暂时的挫折和失败,老师如果不去为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补偿机遇,他们也许就此一蹶不振,这无异于在扼杀他们的智慧。反之,若能及时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补偿心理,优等生就可能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就能使之经常保持心理上的积极状态,就能带来“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教育效果。
一位教育家曾说:“成才必成人,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只有让知识与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全的体格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可见,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作为老师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格健全教育,使优等群体中的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均“出类拔萃”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