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并列
美丽、碧绿、天地 等 开关、黑白、是非 等 2)偏正(修饰与被修饰) 定语+中心语(名词):黑板、粉笔、高楼、布鞋 等 状语+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快跑、幻想、前进、飞快 等 3) 动宾(动词+名词或代词) 讲课、说话、跑步、买菜、出席 等 4) 后补(动词+补语) 阐明、打倒、扩大、丢失、扔掉、充满 等 5) 主谓 月亮、月食、月蚀、天空、夏至、秋分 等 2、不同角度分析词语 例:美丽 1)感情色彩:褒义词 2)词性:形容词 3)词的构成:双音节合成词 4)结构:并列 (二)短语 1、 并列短语(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刀光剑影、海阔天空、工农商学兵、冰与火 等 2、 偏正短语(修饰与被修饰) 定语+中心语(名词):我的老师、新书包、湛蓝的天空 等 状语+中心语(动词、形容词):轻轻飞扬、非常坚强、高兴地笑 等 3、 动宾短语(动词+名词或代词) 散发芳香、穿越时空、切磋学问 等 4、 后补短语(“得”) 动词+补语:走出去、走向世界、走在路上、站起来、跑得快 等 形容词+补语:好得很、好极了、红得发紫 等 5、主谓短语 杞人忧天、叶公好龙、红旗飘飘、露珠晶莹 等 注:短语与句子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句号。 (三)句子 一、 句子成分 1、简表 名称 说明 符号 举例 主语 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双横线) 我们是一列树。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谓语 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单横线)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妈妈突然问我。我们家的台阶低! 宾语 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波浪线) 敌人监视着苇塘。我们家盖了新房子。 补语 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时间、处所、数量等 <>(尖括号) 水涨<起来>了。叶子绿得<发亮>。妈妈走<在前面>。他在衣袋里摸了<半天>。 定语 句子里名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地、数量等。 ()(圆括号)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状语 句子里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方括号)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他[轻轻地]飞走了。 注意 1) 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全部具备这些成分,句子结构越复杂,句子成分就越完备。 2) 这些成分不是排列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分层次的(一种成分可能会包含在另一种成分之中) 3) 中心语的符号:在中心语的下面画点。 二、句子的主干 一个句子不论结构多复杂,只要把它的定语、状语、补语等“枝叶”成分压缩掉,找出主干,就能看出她的基本句型,且可以看出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成分之间搭配是否得当。因此,抓主干是理解复杂的单句的一个重要方法。 单句 1)非主谓句(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 名词~(由名词或名次性短语构成):妈妈!;我的足球! 动词~:出去!;快跑! 形容词~:太漂亮了。 2)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 主谓~(由主谓短语做谓语):“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名词~(由名词或名次性短语做谓语):每人一盏灯笼。 动词~(同理):你改悔吧! 最常用 形容词~(同理):我母亲心里又气又急。 重点 3)单句的分析 l 用句子成分符号在句子上标示出来。 l 句中的“‖”是主语和谓语分界标志,左边是主语,右边是谓语。此时谓语就不需用-(单横线)标示了。 l 分析句子里复杂的局部,可以用框式图解法。 例1:小红‖写。 (聪明的)小红‖写作业。 [昨天],(聪明的)(二年纪八班的)小红和小蓝‖[在家里][认真地]写(自己找的)(数学)习题。 例2:[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播放了(阿隆)(以北京胡同为主题的)交响诗。 ★3、复句 1)并列~(由两个或以上有并列关系的分句组成,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的不一样。 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早上,有的人慢跑,有的人打太极拳。 他是好人,不是坏人。 2)递进~(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分句在意思上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强调后一分句)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身体好。(“学习好”“身体好”因语境不同可互调) 他不但认识错误,而且改正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不可互调) 3)选择~(由两个或以上有选择关系的分句组成,列出几种可能性,从中做出选择) 下课后,同学们或者在教室休息,或者在室外活动。(两者都可以选择)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只选择其中一个) 4)转折~(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分句不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转到一个相反的意思上去) 我们家已经吃过晚饭,不过我还没吃饱。 5)因果~(表示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说明结果,可以前因后果,也可以前果后因) 既然外面下着大雨,你就不要再出去了。☆ 6)假设~(表示假设的因果关系,一个分句提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雨,就别出门。 即使明天下雨,也要来上学。 7)条件~(表示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一个分句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作条件,另一个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 无论早上起得多晚,都得去上学。 l 分析多重复句 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的层次,表示两种以上的意义关系。 1) 统观全局,找出构成全句第一层次的有关分句,并弄清它们之间的意义关系 2) 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他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再找出构成这个复句的有关分句,并弄清它们之间的意义关系。这是全句的第二层次。 3) 其他层次依此类推。 例题:①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②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③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分析:第一层次:①与②③,转折关系 第二层次:②与③,因果关系 (四)句子的使用注意事项 一、句子结构要完整 1、句子必须具备应有的成分。 2、句子结构不完整的主要原因 1) 误用介词或动词“使”,导致句子成分残缺。 例如:“由于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 这个句子又用了介词“由于”,又用了动词“使”,造成主语残缺。可以把“由于”删去,让“进步思想的影响”做主语,或删去“使”,让“他”做主语。 2)用复杂的偏正短语做句子成分(这个偏正短语的中心语前面有很长的修饰语),容易丢掉中心语。 例如:“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这个句子的动词“保障”的宾语缺少了中心语“权利”,误把“权利”的修饰语“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当作“保障”的宾语。 二、句子成分搭配要得当 搭配不得当的主要原因 1) 句子结构复杂,修饰成分多,造成成分之间语义搭配不当。 例如:“必须造就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技术队伍。” 修饰语“千百万”与中心语“队伍”不搭配,应把“队伍”改为“人才”。 2) 当某个或某几个成分包含两项以上的意思时,往往由于照应不周、顾此失彼而造成搭配不当。 例如:“我国决定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加快”不能与“规模”搭配。 三、语序要合理
语序指组成单句的各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也指组成复句的各个分句的排列次序。语序不合理,会使句子表意不明确、不合事理或产生歧义。 四、 使用句式要单一 有时既想用甲句式,又想用乙句式,犹豫不定,结果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造成句子结构混乱,意思表达不清。这是思路不清在语言运用上的一种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