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选择适合你的网球拍-职业教练推荐

 whzaeon 2009-10-21

 

如果你象这里的绝大多数顾客一样,对你寻求的拍子类型已经有了一个设想。想升级一下最近手头的拍子——也许你追求更大的力量、更好的控制、或者更舒适的手感...等等诸如此类的。但是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而准备购买新拍子,有一些东西是你做决定的基础。
 重申一下,也许你对什么拍子适合你毫无头绪,或者仅是因为看到一篇评论而激发了你的念头。加上大量的拍子所产生的疑惑,选拍子已经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事了!为了把这个过程简化,需要先知道拍子的基本参数,以及他们如何影响拍子的性能。因此我们也建议你参阅拍子评论,在那里你会找到由真人场地上实战使用各种型号球拍的具体信息。我们的球拍科技章节包含了对球拍科技和质地的解释和图示(见精华区部分)。
 现在,我们来介绍3个主要的球拍分类,他们下面又会有一些细分。他们是:

第一类:力量型拍子,或者叫运动改善型。

 这种术语是球拍生产商用来界定产生力量的拍子。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球拍具有以下特征:
 从大拍面——oversize到超大拍面(107~135 平方英寸);
 轻拍重(8~9.5 盎司,1盎司=28.350克);
 长拍身(27~29 英寸);
 更硬;头重或者中点平衡以保证击球区域的重量。
 这是为那些慢而且短挥距、指望从拍子上获得更多力量的选手设计的。
 举一些这种拍子的例子:
 Babolat VS NCT Power Racquets
 Head Flexpoint 10 Racquets
 Prince O3 Blue Racquets
 Prince O3 Silver Racquets
 Wilson n1 nCode Racquets
 Wilson n3 nCode Racquets
 Yonex Nano Speed RQ 8 Racquets
第二类:中间型拍子,就是介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两种中间。

 他兼具了力量型和控制型拍子特征。
 相对轻一点(9.5~11 盎司);
 平衡点不固定,轻微头轻或者头重;
 midplus拍面 (95-102 平方英寸);
 常见的会有一点点加长(27.5~28 英寸)。
 这一类型提供中-低或者中-高的力量,对那些旨在提高操控性能的中高级选手很有吸引力。比如:
 Babolat AeroPro Drive Racquets
 Babolat Pure Drive Roddick Plus Racquets
 Babolat Pure Drive Team Plus Racquets
 Dunlop M-Fil 500 Racquets
 Head Flexpoint 4 Racquets
 Prince O3 Hybrid Hornet Racquets
 Prince O3 Hybrid Shark Racquets
 Prince O3 Red Racquets
 Prince O3 White Racquets
 Prince Shark Racquets
 Volkl Becker BB 10 Racquets
 Volkl DNX V1 Racquets
 Wilson n5 nCode Racquets
 Wilson nCode nTour Racquets
 Yonex Nano Speed RQ 5 Racquets
 Yonex RDX 300 Racquets
第三类:控制型拍子,或者叫选手用拍。

 明说就是为职业选手、或者高水平俱乐部选手,以及高校队选手使用的。这一类型的典型特征是:
 重(11.5~13+ 盎司);
 小拍面(85~98 平方英寸);
 拍子薄;拍框更柔韧;
 头轻平衡以便更好的操控性能。
 因此拍子力量小,为那些自身发力的选手设计,倾向于拍子提供更好的控制。可能是标准长,也许加长一点。看一下职业高手的拍子:
 Babolat AeroPro Control Racquets
 Babolat Pure Control Team Standard Racquets
 Dunlop M-Fil 200 Racquets
 Fischer M Speed Pro Number One Racquets
 Head Flexpoint Prestige Racquets
 Head Flexpoint Radical Tour Racquets
 Head Liquidmetal Prestige Racquets
 Prince O3 Tour Racquets
 Prince Tour Diablo Racquets
 ProKennex Core1 No. 6 Racquets
 ProKennex Heritage Type C Racquets
 ProKennex Heritage Type C Redondo Racquets
 Tecnifibre TFight 325 Racquets
 Volkl Tour 10 MP Generation II Racquets
 Volkl Tour 10 V-Engine Mid Racquets
 Wilson nSix-One 95 nCode Racquets
 Wilson nSix-One Tour 90 nCode Racquets
 Yonex RDX 500 Racquets

拍面、拍长、重量和平衡
 选拍子的时候,你要考虑以下因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拍面大小:
 力量和拍面大小是直接相关的——在相同的条件下,大拍面能比小拍面提供更大的力量。大拍面也能提供更大的击球区域和甜点,从而更多的忽略掉非中心区的击球。当代的拍子涵括了从85到135 平方英寸的拍面尺寸,最通常的在95到110。这个尺寸范围是对多数选手的力量和控制折衷考虑的结果。通常而言,小拍面有利于技巧娴熟的选手谋求更好的控制,而大拍面则对追求更有力和更大的甜点初学者和中级选手颇有吸引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拍长:
 通常我们能拿到的拍子,大约在拍长27~29 英寸的范围,这是比赛规定的合法尺度。标准长度是27 英寸。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加长的拍子在击落地球时能提供更长的触及范围、增加发球的高度,总体来说能比标准长的拍子略微多提供一些力量。对多数选手而言,从使用标准长的拍子转而使用加长1/2到1 英寸的拍子不会是什么难事。大多数(当然不是全部)加长拍子会比他们对应的标准长版本轻一点以保持操控性能。当拍长增加的时候,动力学挥重随之增加。简单的加长拍子而不减少拍重,会导致产生一根笨拙不实用的棒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重量和平衡:
 当你抓起一支拍子,或者在球场上挥动的时候,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先看几个基本概念。
 重拍子更有力、更稳定、传递震动较小。而轻拍子更容易操控,因此选手的挥速可以更快。
 若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轻拍子不能以他的快挥速来匹敌慢挥速的重拍子,以产生同等的击球力量呢?这个问题在业内被热烈的争论,可以回溯到1990年代Wilson公司引入他们的Hammer 系列球拍。那个时候,球拍的平均重量一般在12~13 盎司,基本上是头轻(也叫“握把重”)的拍子。而Wilson 的Hammer “科技”使得拍子的总重量减少到10~11 盎司,但是在拍头上分配了更多的重量,产生了头重平衡。这个想法是通过保持球拍击球区域重量的方法,来实现不牺牲力量情况下提高操控性。此后,球拍的重量稳中有降,现在各厂商都生产10 盎司重量以下的球拍。
 越轻越好吗?其实没必要。
 那么,什么样的拍重最适合你?平衡呢?是头轻、头重、还是中点平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你需要一点参考。你现在使用的拍子多重?头轻或者头重?数值多少?如果你不知道,你可以e-mail 联系info@tennis-warehouse.com(此为美国网站邮箱,国内顾客请致信动力基因service@dono.com.cn) 。如果现在那支拍子的具体厂商说明还有的话,他们会回信给你。
 接下来,你想要一支什么样的拍子呢?轻点、重点、或者重量接近?头轻、头重、还是中点平衡?你或许可以碰运气到偶然遇上一支这样的拍子。如果这不太现实,你可以先知道一些对于不同重量和平衡的长处和缺点。
 重且头轻的拍子。
 被大多数职业选手所采用,这些球拍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的重量和平衡”拍子。典型的是11~13 盎司重,1/2到1-1/2 英寸头轻以保持操控性。多数情况下,我们称之为“选手用拍”,拍子强于控制,为自身发力的选手而设计。
 轻且头重的拍子。
 若干年前,Wilson 发现不减轻拍头重量而改善拍子的操控性是可能的。通过减少握柄的重量,使得球拍总体质量减轻,同时仍然保留了上部触击球的部分的质量。这就是他们的Hammer 系列和 Sledge Hammer 背后的设计理念。此后,其他几家制造商也引入了轻拍重、头重(以及中点平衡)的球拍。这类拍子的长处是,在不牺牲力量的情况下增加球拍的操控性,尤其在击打落地球的时候。他的缺点相对不是很明确。一些“专家”争论的是减少拍重之后随之增加的震动传递到腕、肘和肩。一些从传统型拍子转而改用新型拍子的选手声称这种球拍感觉不“扎实”。当然,得到一些总要失去一些,这是个取舍问题。不论好坏,减轻球拍重量肯定会改变他的手感。你要记得,如果嫌拍子轻了,给他增加点重量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反之,想要减轻拍子的重量,那几乎不可能。
拍框硬度、拍长、重量和平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拍框硬度
 在触球时间,拍框的偏转程度直接地受球的能量影响。硬的拍子弯曲得比较少,这样消耗掉球上的能量比较少。而柔韧的拍子弯曲会大一些,因此能量的流失也会更多。但是甚至在选手中间,也广为存在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柔韧的拍子,他弯曲变形得越多,那么他就能回给球更多的能量——就象弹弓一样。事实上,球在线上的停留时间大约是3~5 毫秒,比拍框从变形到恢复的时间要短得多。因此,拍框根本不可能“回”给球能量,他只是吸收球的能量——或多或少,取决于他的硬度。在触击球的时候,因为硬的拍子变形程度不及柔韧的拍子,所以损失的能量也少一些。
 拍框硬度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力量方面,对于控制和舒适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而言,当拍子提供的力量与控制不可兼得。当然这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手个人的类型和能力。高级的选手,可能会更倾向于柔韧的拍子。因为他有足够长且快的挥拍来供给足够的力量。而硬拍子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太大力了,随之引起太多的出线。但是对于初学者、或者初中级水平的选手,可能觉得硬的拍子在触球的时候变形不大,这样才有利于控制。而且这种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在挥拍短促有力型的高级选手身上。可以确定的是,通常硬拍子没有柔韧的拍子用起来那么舒服。很硬的拍子,跟中等硬度的拍子比起来,他所传递给腕、肘、肩的冲击更多。当然舒适度是个很难测定的指标——每个选手对感觉得舒服这个定义的理解各不相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选手的手臂或者肩有问题,选择柔韧或者中等硬度的拍子肯定比选择硬或者非常硬的拍子会有裨益。拍子硬度对球的旋转也有轻微的影响。一般来说,硬的拍子比柔韧的拍子不利于产生旋转,因为球在线上停留的时间相对更短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穿线模式
 有一点经常被把网球当作娱乐运动的人所忽略的,穿线模式、密度对一支拍子的整体性能表现和感觉的影响有多大。当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先把他分为疏的(开放的)和密的(关闭的)。
 疏的穿线模式 在受球冲击的时候,线床的变形也就是使球弹回的动力,比密穿线模式的要大。相似的拍子,在同样的穿线磅数下,宽穿线模式的感觉不会象密的感觉上那么紧。而且,疏穿线模式会产生更多的旋转能力,因为在触球时候,由于线床的空间,球能够更深入的嵌入线床。追求旋转球效果的选手能从疏穿线模式中获益。但是你可能为他要付出的一个代价是,降低了线的耐久性。因为这种穿线模式下,线能够相对更自由的移动,因而促使磨损致断线。 密的穿线模式 线床的变形不象疏的那么大,所以回球的反弹力也不那么大。在其他条件相似情况下,密穿线模式比前者减少了赋予球旋转的能力,但是持久性增强了。击球时候不是很在意旋转但是在意增强控制的选手会倾向于这一穿线模式,同时,上旋打法的重炮选手也会选择这个模式来延长线的耐久度。(总不希望在关键一拍时候突然哑火吧,我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握把系统
 当拍子越来越轻的时候,所有的制造商都在寻求不显著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改善舒适度的方法。近来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把减震系统结合到握把中来。比如Dunlop 的 ISIS、Head 的 No SHOX、Prince 的 Air 和 Volkl 的 Sensor 等等设计提供了种种有效的减震方法。Wilson 和 Yonex 做的减震设计是在拍框上的 Iso-Zorb 和 V-Con。
                       动力基因 Stride 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