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中的智慧

 下雨了天晴了 2009-10-21

(一)郑板桥破谜济贫苦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常微服暗访,体察民情。相传,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事时,有一年年关将近,他陪同苏州府一位姓蔡的州官外出巡游,走到南门街,看见一群人围在一户人家的门前交头接耳,指指点点。他们分开人群走近一看,原来这户人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古怪的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过往的路人正是不解其意而议论纷纷。郑板桥看罢,顿时心情沉重,皱起了眉头,他对身边的一个随从耳语了几句,这个随从随即飞奔而去。不一会儿,这个随从又气吁吁地跑了回来,只见他一手拿着几件衣服,另一只手提着一块肉,肩上还扛着一袋粮食。蔡州官和众人看到了,不觉莫名其妙。

这时,郑板桥上前敲了敲那家的大门,没想到门一下子自己开了。郑板桥和那位蔡州官往里一瞅,只见屋里四壁空空,这家老小围着一床破被子困坐在床上,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灶里更是冷汤冷水,吃喝皆无。郑板桥带着随从走进门,对这一家老小说:“春节快到了,这几件衣服你们穿上,还有几斤肉,一袋米,你们留下过个年吧。过了年,有甚么困难去东关街找我。”这家人认出来人正是热心救济穷人的郑板桥,于是,趴下来就磕头,千恩万谢。

等郑板桥一行人出了门,围观的众人皆不解其意,蔡州官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禁问道:“郑大人,你是如何知道他家没有衣服穿,又没有粮食吃呢?”郑板桥笑着说道: “你看门上这副对联,这户人家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只有南北)过年啊!”众人听了恍然大悟,不禁齐口称赞:“郑大人真是博学多才,聪慧过人呀!”

原来,这副对联中隐去了与“衣”、“食”谐音的“一”、“十”,即缺一(衣)少十(食),真可谓别具匠心。

(二)苏东坡愧改对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和书法造诣也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才智过人,他博览群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久而久之,少年成名的苏东坡不禁有些沾沾自喜,自矜之情亦不觉随之而萌,以为自己已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于是在门前手书一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没料到事隔几天,忽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专程来到苏宅,自言想向苏东坡「求教」。苏东坡来到门外,见老人衣著平凡,不像是个读书人,不禁面露轻视之色。不过,那老人并不在意,只是指著对联问:

「苏公子,这对联可是你写的吗?」

苏东坡得意地点点头:「正是。」

「这么说,公子可谓无书不读,无字不识罗?」

苏东坡双眉一扬,傲慢地答道:「不错。」

老人仍然毫不以为意,笑了笑说:「老朽家中藏有一书,正想向苏公子请教!」说著,老人自袖中取出一本小书,递给苏东坡。

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当场怔住了。原来书中尽是古文,十个字中有七、八字苏东坡不认识。苏东坡立刻明白了老人来意,顿时羞得满脸通红,连连向老者道歉,只见老者微微一笑,点点头飘然而去。苏东坡站在门口目送老者的背影,回想起刚才自己态度无理,既未将老人让进屋内,也未奉茶以示款待,不觉更是汗颜。

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明白了「学海无涯,山外有山」的道理。惭愧之余,苏东坡提笔来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把原来的对联改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一改过去心高气傲的毛病,虚心求教,孜孜不倦地求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三)巧农妇争道难东坡

一日,苏东坡到郊外游览,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没想到迎面碰上一个挑塘泥的农妇。二人相对,各不相让。苏东坡口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农妇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可会对对子?」东坡说:「胸藏斗牛,经纶满腹,岂止能对!」

农妇听了,也就不客气地脱口吟出上联:

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

苏东坡听后大吃一惊,这上联听起来简单,其实巧用了谐音双关,联中暗含了两位古人的名字。「重泥」为「仲尼」(孔子的字)的谐音,「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而用在这里又有讽刺苏东坡的意思:知书达礼的老师怎能挡学生的路呢?苏东坡一时无佳句应对,不禁怔在一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望见苏东坡的窘态,不禁哈哈大笑。

不过,总算苏东坡机敏过人,见此情景,幡然有悟,赶忙对道:

两行夫子(夫子)笑颜回

此下联也含两位古人的名字:「夫子」暗指孔夫子,「颜回」也是孔子的学生。此下联还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即两旁来往的都是我这个狂妄自大学生的先生。

虽然对了下联,但苏东坡仍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此等高人,我不能等闲视之而

(四)妙联妙解服乾隆

相传有一年春节,清朝的乾隆皇帝带著几个随从,悄悄地出宫微服私访。当他路过一个村镇时,见一家门口贴著一副对联。乾隆上前一看,不禁勃然大怒,对随从说:「传这家主人出来,问他为何敢如此放肆。」

原来,这户人家门上贴著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

下联是: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

过了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人,乾隆一看他身穿粗布短衣,头戴毡窝窝帽,是个平平常常的庄稼老汉。乾隆高声问道:「你这老汉有多大的胆子,居然敢写这样的对子?」这老汉一听,才明白原来是为对联之事相责,不禁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先向客人行了礼,然后慢悠悠地解释道:「先生你有所不知,我膝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个更夫,夜间一敲梆子震天响,家家户户都听得见,这不是惊天动地吗?就是这个意思。」

乾隆一听确有道理,不禁点了点头。老汉接著说:「我二儿子在集市上卖粮食,每天都给人家过斗称粮,还要一、二、三地记数目,这不是数一数二么?」乾隆又点了点头。

老汉又说道:「我三儿子是个厨师,每天做饭,是先杀鸡后做菜,你说算不算先斩后奏(做)?」

乾隆听罢,不禁哑然失笑,怒气全消,对老汉一拱手,说:「听您一席话,胜读多年书!告辞,告辞。」于是兴冲冲地带著随从们走了。此真可谓妙联妙解服乾隆。

(五)宰相巧对状元郎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福清人,明万历间官宰相。明朝天启元年,一次他外出,路过福州西门洪山桥,便去探望门生、新科状元翁正春。天色将晚,翁正春看老师兴趣正浓,遂有留宿之意,即兴出一对曰: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一听,这虽是一句客套话,但句中每字尽为宝盖头,不由暗吃一惊,思索片刻,便对道:

「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

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当晚,师生俩对坐吟诗作对,至深夜方才歇宿。

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他俩经过一个池塘时,见池中鸭泳鱼跃,叶向高便对翁正春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他指著池塘说:「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正寻觅对句,忽见池塘中跃起一尾鲜鱼,约有一尺来长,于是笑答: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此联之妙在于,「数数」是动词,迭字,「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种对联技巧性很强,读来饶有兴味。又由于人们对这两位乡贤的敬仰,所以此联便在民间口碑相传,直到今天。

妙联趣话: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大学士邱琼山,原名邱浚,广东琼州琼山县人,因为他能诗会文,又当过明朝宰相,所以人们把他出生地作为他的名字。

邱琼山出身贫寒,幼年在学堂唸书,一日,因屋顶漏雨淋湿座位,大家都争着坐干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的富豪子弟,两人相持不下,找到先生评理。先生想:不让邱琼山坐,心里过意不去;不让富豪子弟坐,又得罪不起他的家长。正在为难之际,先生灵机一动,忽然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干座位。”接着念道:“细雨肩头滴”。那个富豪子弟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琼山却胸有成竹地对道:“青云足下生”。结果,邱琼山得到了座位。

富豪子弟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其父亲听了大怒,自恃有点学问,随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说:“我也出个对子,你若对得出,我儿子再不和你争座位;倘若对不上,就要把座位让我儿子坐。” 这个富豪出的对子是:“谁谓犬能欺得虎!”言外之意,邱琼山不过是犬子,而他的儿子则是虎子。邱琼山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富豪一听,吓了一跳,看邱琼山才思如此敏捷,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作为。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六)妙联之战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知道诸葛亮要比周瑜计高一筹。但是人们也许有所不知,历史上关于他们俩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传说。

说的是赤壁之战之前,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之才,总想找个借口杀掉他。一次在洒宴上,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诗你来对,对得出,有赏;对不出,就以杀头为罚,如何?”诸葛亮从容一笑道:“君子无戏言,请都督先说。”周瑜大喜,便开口念道:“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但是鷄(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坡凤凰不如鸡。”诸葛亮笑笑,开口吟道:“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被虾戏,虎落平阳遭犬欺。”

周瑜听罢大怒,但又有言在先,不好发作,沉吟片刻,但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但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诸葛亮知道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黄阿丑长得丑,但立刻回应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娇。”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发冲冠,几欲发作,幸好鲁肃在一边开口吟道:“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话音刚落,众人击掌喝采。

诸葛亮、周瑜一看势均力敌,又有人从中解围,便见好就收。不过,这场“唇枪舌战”却作为一趣话,流传了下来。

(七)妙联传情遇佳偶

从前,洞庭水乡有位年轻的私塾先生,发现一个学生的作业簿上经常有别人批改的字迹,蝇头小楷,清秀可人。一打听,原来是那学生的姐姐批改的。天长日久,先生对那位学生的姐姐渐生爱慕之情。于是有一天,他悄悄地在那学生的作业簿里夹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桃李杏鲜花何时开放?”学生的姐姐看到字条后,以为先生心术不正,便提笔在背面写了一个对句:“稻粱椒杂种什么先生?”

先生看到这揶揄自己的“下联”,也不生气,只是在字条上写了一句解释的上联:“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姑娘见先生态度诚挚恳切,也回了他一句自我表白的话:“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埃尘。”

先生见小姐语气与前不同,便乘机借景抒情表明心迹:“湖水涟漪一碧深情何不生莲(怜)?”聪慧的姑娘对这位一往情深、文采风流的书生也产生了恋情,因而作对句回复他:“秋波含笑两只秀目怎可无眉(媒)?”

先生知道这是姑娘在暗示自己要有明媒引线,便高高兴兴地央请媒人说合。联语传情,一对多才男女很快就缔结成连理枝。

(八)刘凤诰殿对中探花

江西萍乡人刘凤诰,字丞牧,号金门,清乾隆进士,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才思敏捷,涉笔成趣。这一年,刘凤诰前往京城应试,取中第三名--探花。殿试时,乾隆见此人其貌不扬,且有一目失明,不觉有些犹豫。他思忖片刻,有意要再考考刘凤诰,如果确是学识卓著,就给以功名。于是乾隆便出对要他回答,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此上联乃戏谑之辞,明眼人一看便知乾隆在戏弄刘凤诰。对此,刘凤诰并不理会,神情自若地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对含义深刻,颇具文采,乾隆也不禁为之嘉许。但考意未尽,还要再试一试,遂又以四方星辰为题出联再试他: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这上联中巧嵌「东南西北」四字,同时融会「启明」,「长庚」,「南箕」,「北斗」四星宿,实在是巧而又巧。不想刘风诰文思敏捷,想到自己中了「探花郎」,续联就从这「花」字上做文章,因此只略一思忖,即信口答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答问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乾隆见他才思敏捷,学识不凡,不禁心悦诚服,欣然御笔亲点刘凤诰为探花,登上金榜,一时传为佳话,人称「江西刘氏萍乡才子」、「独眼探花郎」。

(九)添字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福建南安人,字彦演,号享九,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为崇祯帝所重。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率十三万人马「誓为皇帝剿清妖」,与清军战于辽宁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守节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哪知此时的洪承畴已经被俘降清,并正为清廷运筹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皆不值其所为, 有人就在洪承畴自撰联的联尾各加一字: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字眼,一叹一问,犀利辛辣,极尽讥讽,可谓虚词不虚也,洪承畴闻后也是无可奈何。

洪承畴降清之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并一直总督军务,镇压抗清义军。顺治九年,正好是洪承畴60岁生日,这一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忽然闯进来一个披麻带孝之人,一看,原来是洪经略的一个门生。只见这个门生到大厅之后嚎啕大哭,边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洪诔文,一时大厅内鸦雀无声,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讽刺他叛明卖国、镇压抗清复明义军的变节行为。一褒一贬,跃然纸上,洪承畴当时呆若木鸡,无地自容。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辅佐清廷,为时人所不齿。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次与一位客人对弈。其间有丫鬟上来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仔细一想此日正好是阴历节气「谷雨」,随口道:「我道茶香味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

洪承畴不愧是大学士,信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而后得意地对客人说:「这恰好是一句上联,你把它续完如何?」客人看看他,缓缓对道:「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两朝领袖」,是指洪承畴在明清两朝都做大官。「别清明」是所谓无情对:字面意思与上联的「忘谷雨」相对(「谷雨」、「清明」都是阴历的节气),而实际却是骂洪承畴受明恩却降清朝,哪儿还有「清明」可言?

洪承畴听了,不觉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十)解缙的“真老乌龟”诗

春雨滑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上诗是明朝翰林学士解缙因雨天在街上跌倒,被众人嘲笑而作,反讥讽他们是笨牛。

解缙,明朝江西人。从小才华出众,善于吟诗作对,人称奇才。他小时有一次到药店买药,店主人一面算钱,一面随口吟出一句:“但愿世间人长寿”,

却听有人说:

“何妨架上药生尘”。

店老板除下眼镜一看,是个买药的小童,大为惊异,随即又念出一句:

“红花红豆红孩子”,

那小童不加思索,对出下联:

“白果白梅白头翁”。

以三味中药对他的三味,以白对红,妙语如珠。店主人喜逢对手,跟着又吟道:

“我这里济世救人,葫芦久贮长生药”

缙略一思索,即接着道:

“贵宝号解危治病,金鼎常炼不老丹”

店老板欲罢不能,指着药橱说:

敝店熟地经营,利生五倍

解缙忙对他一揖,对道:

祝贺淮山贸易,财发千金

店主大为佩服,连药钱也免了。

这事一经传出,就有不少人来找他对对子。有个秀才,不相信他的才华,出了一联难为他,联曰:

小犬无知嫌路窄

联中颇有鄙夷之意,解缙从容对道:

大鹏有志恨天低

另一秀才又出一联:

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

解缙道: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于是两个秀才,方无限折服。

解缙家贫,母亲磨豆腐,父亲出去卖。有人故意问他父母的职业。解缙不卑不亢,以对联回答:

父亲肩担日月街前卖

母亲在家推磨转乾坤

明成祖时,宰相元成寿辰,众人祝贺,但无人敢题诗,怕一不小心,文字生灾,触犯了宰相。最后请解缙题词,解缙也不推辞,挥笔横写了“真老乌龟”四字。众人一见大惊。解缙竟如此大胆,辱骂宰相。正惊惶失措之际,解缙已在四字下各加三字,变成四言寿诗:

真真宰相,老老朝臣。

乌鬓白发,龟鹤遐龄。

这时众人方欢声大笑,赞他幽默急才。

(十一)妙联讽贪官

清乾隆年间,有个学官叫吴省钦,他学问不大,但捞钱的本事却不小。

有一年,他到江西主持考试,哪个考生送的钱多礼多,他就录取哪个。有一个穷学生,家里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物送给吴省钦。但他觉得自己考得不错,应该会被录取。可等到发榜那天,他发现自己榜上无名,而几个平时不学无术、家里有钱的阔少爷却榜上有名。

穷学生气坏了,决定在吴省钦的名字上做点文章,揭露他贪赃受贿的腐败行为。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公布榜文的大门口: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门额上还有一条横批:

大口吞天

这副对联十分巧妙,是一个合字嵌字联。上联的“少”、“目”合起来是个“省”字;下联的“欠”、“金”合起来是个“钦”字;横批的“口”、“天”合起来是个“吴”字。正好嵌上了贪官的名字:“吴省钦”三个字。

这副对联痛快淋漓,穷学生们看了拍手叫好!

(十二)介福妙联

从前,有个名妓,赚了不少钱,就修了一所庭院,并取名“介福园”。

为了附庸风雅,她请一个名士给她写了一副对联,挂在门外。但这名士却是个促狭鬼,给她写的是一幅“挂不得的对联”:

什么人家, 全靠张开两条腿。

有何启示? 只凭送上三角田。

上联隐藏“介”字,下联则隐藏“福”字,倒也形容恰当。

(十三)李白对句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由于嫉恨李白之才,总想伺机奚落他一番。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第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整。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弄得十分尴尬。

(十四)包公智破对联案

开封包公祠

包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官至枢密副使、龙图阁大学士。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任开封府尹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由于包拯办案时铁面无私,被百姓尊称为「包公」。

包公经常为解民情微服私访,给百姓排忧解难。庆历三年八月中秋后,包公带著包兴私访民间,不想了解到这样一个奇案:有一对姓徐的老夫妻,均已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刚成年的儿子。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才貌双全,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高兴。新婚之夜,新娘心想和自己的夫君开个玩笑,便隔著房门对新郎说:「我出一句上联,你来对下联,对出来方能入洞房。」接著便出了上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此上联其实是一个连环对,不但「灯」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前一字分别是后一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而且「点灯」二字还是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若对出下句,确实需要好好动一番脑筋。

新郎年轻气盛,书生气十足,在门外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竟赌气离家去了学堂。

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出门,发现新郎坐在门厅里,愁眉不展,便问何故。新郎说:「我还为到现在仍对不出你的对联而发愁呢!」新娘不禁笑道:「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昨夜因对不上对句,一气之下跑到学堂里过的夜,并没有回家,怎么说对上了呢?」新娘听后,也大吃一惊,回忆起昨夜的情景,方知昨夜引狼入室,被坏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不禁悔恨交加,一气之下竟悬梁自尽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当地糊涂的县官不问青红皂白,立刻命衙役把新郎捉拿归案。新郎乃一文弱书生,哪经得起衙门里的刑讯逼供,最后不得不屈打成招,被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徐母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这桩涉及两条人命的奇案,包公听后,也深感事关重大,而且案情蹊跷,内中必有文章,便决定留下来细细查访。当晚,他和包兴来到徐家,以借宿为名住在徐宅。包公判断,要破此案,必须以对句为「突破口」,对出这个对联来。可是新娘已死,谁知道那个下联到底是甚么呢?

这天夜里,皓月当空,夜深人静,包公来到院中的梧桐树下,来回踱步,静思下联。可是左思右想,一时仍无良句。走得累了,索性叫包兴搬来一把太师椅,倚坐在梧桐树旁,对月凝思。想著想著,包公突然茅塞顿开,对子终于被推想出来了。

第二天早晨,包公离开徐家来到县衙,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张榜招贤,说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考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张榜后,考生们纷纷前来应试。

谁知这次招考的题目只是一个对句,以求续对,曰:

点灯登阁各攻书

应试的书生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对出理想的下联,不禁愁眉苦脸,眼看著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做官机会。正当人们在衙门前议论纷纷时,只见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书生大摇大摆地挤进人群,摇头晃脑地假装思考了一下,就对出了下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然后,洋洋得意地问包公:「包大人,看来本地只有学生我能进京做官了。」

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给我拿下!」两旁衙役立刻把该书生按翻在地,捆绑了起来。那书生一时没有思想准备,大喊冤枉。包公斥道:「大胆淫贼,你半夜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国法难容,该当何罪?,还不从实招来。」书生一听,吓得头如捣蒜,连喊「饶命」。

原来,包公一开始就断定,能对出徐家新娘所出上联者,一定是个读书之人。在徐家借宿的当晚,包公坐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苦思,终于想出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对句。此句亦是连环句,「椅」和「倚」、「桐」和「同」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移椅」也是双声,同时又想到了新娘临死前对新郎说的「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这句话,所以才想出张榜招贤之计,引出了这个答对「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

接著,包公命人把那个判秋后问斩的新郎带上堂来,经新郎指证,这个考生正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原来,那天晚上,新郎一气跑到了学堂,见他的这个同窗好友正在学堂夜读,遂如实把对句之事告知,谁知这个书生立刻打起了坏主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借回家为由离开学堂,悄悄潜进了徐家。这个书生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想出对句后,便装做新郎的口气向洞房内的新娘答对。已熄灯而未入睡的新娘一听所答之对「移椅倚桐同赏月」可谓对仗工整,天衣无缝,不觉心喜,再加上黑夜之中也未辨真假,心想除了夫君,还能是谁呢?于是打开洞房门让他进来,以致酿成了悲剧。这个书生趁机将新娘玷污,并在天亮之前乘新娘睡熟之时开门溜之大吉。

这宗对联奇案,就这样水落石出了。包公大喝一声:「来人,将这淫贼给我打入死囚牢!」当地百姓闻知,纷纷奔走相告,多亏包公足智多谋,明镜高悬,才避免了这桩冤案,并把真正的罪魁祸首绳之以法。

(十五)智对黄山谷

一日,苏东坡与黄山谷(黄庭坚)郊游归家时,时值红日西坠,但见晚霞似火,映红江面。黄山谷胸中涌上一联,便停步对苏东坡说:“想那曹子建当年七步成诗,成为千古美谈,你我三步一联如何?若不能对,当罚后退七步。”苏东坡点头应允。黄山谷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联中嵌入《满江红》这一词牌子,贴切自然,颇有趣味。黄山谷吟罢,即奋力拖东坡快走,东坡却蹲下身来不动,任黄山谷怎样拉扯也不走。黄山谷急了,用力拽住东坡的胳膊,东坡一甩臂,黄山谷冷不防跌出老远,未等站起身来,便听东坡吟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联中也用了一个词牌子,既和上联相对,又含戏谑之意:黄山谷摔了跟斗引得“普天乐”。

又一日,苏东坡与黄山谷泛舟江上,饮酒谈笑。黄山谷见河岸上一醉汉骑骡,模样甚是可笑,便戏吟道:

醉汉骑骡,颠头簸脑算酒账

苏东坡一时无以为对,正苦思间,忽见前面一摆渡的梢公送客人上岸,接过船钱在向那客人施礼,于是,便对道:

梢公摇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上下两联,都即景而生,足见两人才思之敏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