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解读成为一种习惯——也谈评课

 光文 2009-10-22
2008年09月23日 星期二 下午 01:03

曾经少年,带着对工作无限的憧憬;曾经年轻,对着三尺讲台无限的激情,有过彻夜的笔耕,也有过无眠的思考。
当几千个日子以悄悄流淌的方式重复着上课与批改的故事,忽然有一天,有一种满得被淤塞的感觉,每一节课以成为自己固有的方式难以再改变,每一种教学行为已是不变的理念指导;自己老了,老得接受不了新的思想,当然不能产生新的教学行为,老得无法再超越自己,书本告诉我,这是教学上的“高原期”,业务水平在这个阶段不能提高甚至倒退。那一刻,我有一种恐慌。于是,有那么一段日子,我总是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以怎样的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
今年,学校里的教研活动改了形式,要求老师在听课之后根据事先给予的评课主题写好书面材料。于是,听课的时候更多了一份心思,带着问题去品味。慢慢的,我忽然觉得这样的品味很有味道,如同看着一本无字的却有声有形的书,悄悄的,它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让解读成为一种习惯,感觉很幸福。在08年的1月,带者些许的惭愧,些许的被信任的感激,我以评委的身份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评课比赛,在一同听了录像课后,在唐老师和邵老师的指导下,我与其他评委认真仔细的读了61篇参赛文章,感觉百花争鸣,余香满口。
1、“评课”不如“品课”。窃以为,教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领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衡量教师或者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教学行为,教学贵在“无方”,可以百家争鸣。如果我们带着自己固有的观念或模式去评判某一个教学细节的“是非”,还不如带着一种品味的方式去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品出一份思维。
2、品课,让解读带着自己的思维飞扬。
(1)品课堂中的“数学文化”,至甘至醇。“数学本味”是我们数学老师永远不懈的追求。
①知识的呈现。教本告诉我们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较多的都是以平面的方式阐述知识,以结论的方式宣告知识的必然。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本身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准确地定位知识的大背景,并立足与此展开知识的教学。如在这一次评课中,我们观赏的视频课在《认识图形》中,张老师就准确地把握了“面从体来”的思想,没有拘泥与平面图形的知识点,而是搭建了立体到平面的大背景,并以“我们怎样把这些形状请到作业纸上”为大问题,呈现知识。从中我感觉到作为学习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优秀的数学专业功底,细细咀嚼,比直接呈现知识可贵得多。从这样的知识呈现中,我们学生感受到的是别样的数学知识的魅力,如品第一口茶,芳香漫溢。
②学习材料的选择。学习材料的选择有些时候较容易被老师忽视,但却对知识的生成影响较大。因为它承载着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承载着数学文化的再现。在《认识图形》一课中,张老师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小朋友自己带来一些的玩具,由此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进行解决问题的操作。由于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玩具,熟知它们的特性,对于问题的解决就显得驾熟就轻,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学习材料一方面可供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实则体现了教师对数学问题的定位和拓展。如吴正宪老师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选择的是拍球比赛这一情境作为学习材料,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也准确地阐述了平均数的理解
③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比题目更重要已成为每一个一线数学教师的共识。数学问题已成为课堂学习的核心。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我最为欣赏的就是张老师在准确定位数学知识后,提了三个非常精彩的问题。
1、你带来的图形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解读:上课伊始,大家都带了很多家里的实体立体图形玩具,一年级的学生还沉浸在玩具的互相吸引中。而老师提出的这一个数学问题不仅将孩子的眼光明确指向自己所带的玩具,而且帮助学生从玩具的表象中脱离出来,直接指向与数学问题,从中概括出这些图形的本质特征。
2、你有什么办法把这些形状请到你们的纸上?
解读:作为知识的呈现,张老师没有直接完整呈现平面图形,以这个问题的提出,出色地渗透了面从体来的数学思想。更精彩的是,作为一个数学问题,它成功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生1:我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然后沿着它的边描下来;生2:我先把一个面在印泥里印一下,然后到纸上像印章一样印一下就好了;生3:我先把长方体的一个面的四个点描下来,然后连起来就可以了。这样的精彩出现在课堂上,品之如饮甘露,这不是解决了一道题那么简单,回味,让人联想。
3、下面这些形状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解读:数学问题当仁不让应承担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作用。在呈现了平面图形之后,这样的数学问题明显能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本质区别,将数学知识进行到底,从而到位地落实了数学知识。好的数学问题,就如课眼,简洁、准确而又深刻。
总之,数学问题是教师匠心的体现,是我们老师钻研的一个大课题。
④品知识的落点。当问题充分展开后,我们很容易忽略作为数学课重要一环的练习,使后半节课显得有些不充分。其实后阶段的练习更容易反映教师对数学知识和学生学情的准确定位。在《认识图形》一课中,尤其欣赏张老师“部分-整体”关系推理的练习设计。教师出示被部分遮掩的图形,让学生推理,从中更好地理解了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特别是当矩形一角被遮,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的争论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老师作为指导者利用课件揭示了两者皆可的答案,从而更好地培养了空间观念。好的练习设计不仅达成数学知识的落实,而且能引发新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渗透一种数学思想,引发新的课堂高潮。
(2)品课堂文化。教育界的同仁把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门艺术,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也成为我们业务提升的重要一面。窃以为,对话是课堂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课堂对话有别与平时的问答。
①、当对话成为课堂组织形式的品味。对话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对话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一种多元交流。作为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我们不能让对话成为老师与几个学生之间的问答,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 的角色,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对话成为一种课堂资源,实现效益。这一点在《认识图形》一课中,稍有缺憾。如“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如何描下”等问题都可让学生小组交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比教师与几个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有更多的学习效益。
②、当学生出现对话“意外”的品味。这是在课堂学习细节中,最能让人回味的细节。如在图形的认识一课中,当老师提出“为什么这是一个圆”的问题中,也许老师事先预设的是这样的答案:因为它的线条是曲线,没有角。可是学生却给出了“因为它就是一个圆”的答案,老师也就含糊过去了;又如当图形被遮,只露出一个锐角的时候,一学生说是三角形,教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另一学生却兴奋地嚷嚷“它还可能是个五角星”,意外的声音让老师尴尬地说了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没有五角星”草草收场。这类意外的声音更加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因此对这种意外声音的课堂生成的解读。包括把握学生这种生成的起点及课堂对话的重新组织,是我们有待提升的。
当然,亲切的笑容,清晰的语言,张弛的节奏等都是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都是我们要提升的业务素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