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功能只能靠绘画自身的语言(绘图图式)来传达,并非借助文字说明,纵然有一些中国画作品题上了长长的文字,那文字也成为画面分朱布白的有机部分,当你用视觉捕捉画面的美感后再细细阅读那些文字时,有时你会觉得那篇文字并不在阐释画面,而是时言画家的艺术哲学,时则抒发人生感慨,至多引伸拓展作品的内涵。不久前我到汉中再睹了褒斜摩崖,面对那一大块石板我居然震惊了,那铁勾银划般的线条美,加上复于石面上宣纸捶拓的石花墨痕,你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审美娱悦,甚至无须马上去细读那石门颂文字空间讲了些什么。
作为画作必须把握绘画的本体语言,固然我们要强调修养、学识、阅历等等诸多因素对绘画的深刻影响,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那画家的天质中对绘画有没有直觉悟性(即绘画才能)。我曾在一次画家的聚会上听到一位老画家这样讲,画家一定要多读书,你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是多深沉而感人的诗句啊!当晚临池挥毫,这位老画家笔下却只见死墨一团,毫无灵气,更乏美感。论学问,我想老者一定读了很多书,那学问修养自不会差的,但是如果他缺乏绘画的灵气和才能,那他那一肚子的学问在方寸之间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在这里我并非否认画家对自身修养的加强,甚至学贯中西。 绘画是什么?绘画是画家人格、精神内涵的外化,画家作画绝非一般意义上对生活直觉再现,在画家的眼睛里,生活,仅仅作精神的参照,客观物象必须触动画家内心那不可名状的情绪,画家才有绘画的冲动,而这不可名状的情绪冲动在画家的笔下被赋予表现力的线条、墨痕、色彩及画面的整体结构所表达出来,这就是绘画的真实,真实的画面充满着宇宙的哲理,什么开合呼应、疏密虚实、计白当黑、若即若离等等,那是形而上的真实,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生活的真实。 绘画的表达又是朦胧的,绘画给人的审美感受只在一种意味中让观赏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实现,从而使观赏者由视觉触动深层的审美冲动,这种审美冲动,有时同画家的绘画冲动相吻合,有时也并不尽然,欣赏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一件艺术作品根据自己的经验再创造。画家的作品要给欣赏者再创造的余地,这余地就是绘画的朦胧。欣赏玩味的过程也就是审美娱悦的过程,故人家喜欢你的画,画家的画也就具备了感染力或生命力等等。不可想象,一幅画仅仅只告诉人们我画的是什么!那这作品定是淡乎无味的。 我不觉得绘画一定要将雅和俗掺合到一块,雅和俗是两种品位绝然不同的东西,雅、俗各归其位,雅的东西必定由高人雅人去做,去玩味。曲高和寡,人数虽少,但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优秀和精华;俗的东西由俚巷云云众者去做,去热闹,周敦颐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总述,绘画乃是人类生命的需要,也就体现着生命本质。生命本质,乃是对生命自由抒展的永无休止地追求,生命对于来自任何方面(自然的、社会的)的压力都会感到不适,而生命的拼搏又不能完全摆脱由种种压力所带来的不适,而在方寸之间则可抒志达情,可以释放压力带来的不适,有时一幅得意之作完成后画家如释重负,会有一种挣脱苦役后的快意。中国文化崇尚超然物外的玄远精神,因为现实中有诸多卑琐的东西困惑着人们,阻碍人们对自身生存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作终极思考,绘画之功能足以使人精神得以净化,超脱;一壶苦茗,可以清心明目,一轴好画,那是肩着自由苦役的人类的精神振奋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