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主流?请不要百度,如果你真的不幸进到了百度百科非主流词条,记住一件事,点开历史版本,然后仔细观摩激烈的斗争历史。那是商家营销它的非主流品牌的斗争,那是炒作商操纵小白僵尸的阵地,那是某网络家族吸引会员的首选,那是恶搞讽刺的绝佳位置。 本文从反非主流 的角度来阐述非主流,为你全面理清易混淆的概念,展示非主流备受诋毁的特点。由于文章很长,列几个问题,带着问题读更快:非主流跟视觉系什么关系?两者特点?EMO是?反非反什么?
一.非主流定义这里的“非主流”不是指简单语义上“主流”的对立面,是指一种亚文化,是特定时期某些80-90后的穿着,喜好,行为方式等。
网路上我们认定谁属于非主流,一般依据什么?外形特征是吧!瞧一眼照片,瞬间雷到,那么你可能就认为此人非主流。而此人属不属于非主流,并不是你一人说的算,于是传播,围观,求鉴定应运而生,最后众口一致,狂喷不已,那他就算是非主流了。
注意一个问题,当非主流刚出现时,如引不来关注,也没有人围观争议,那么说明多数人已经接受认可,也即纳入主流。哪天我们不在争论“非主流”了,要么是“非主流”已纳入主流,要么是“非主流”已死。 还由于非主流自身不会认为自己是非主流,所以我认为非主流最确切的概念由反非主流来定义更为精准,争论的焦点即为非主流,唾骂最尖锐的观点即为非主流最显著差异于主流的特征,争议最火爆的时候即为最辉煌的时候。 二.非主流时间线2005年3月Qzone推出,于此同时《劲舞团》大陆开服内测,这两件事,成了后来非主流的主要应用和阵地。上图曲线就很明确的展示了两条曲线的吻合度。 其中QQ空间的推出,决定着非主流的走向。籍着qq庞大的用户群,qq空间迅速风靡网路,年轻态的SNS得以推广,在青少年中备受欢迎。追求酷炫,个性的空间也是由年轻人带起,各种代码站,PS图,非主流文字,空间模板,互踩联盟,刷人气挂等应运而生。 追求个性酷炫不单是90后的专享,对比当时大学生实名注册的校内网,就不难发现,那里一样花哨,一样追求酷炫。甚至很少国人玩的Myspace也是如此。SNS的特点就是要人展示个性,拉圈占地。非主流的发展,也正是在此运动中,迎合众多年轻人的一股潮流。 各种非主流的网络家族,从社交上满足你人气需求,从视觉上满足你个性酷炫需求,从心理上满足你结群认可需求,这些都是促使非主流迅速风靡的内因。至于非主流本身代表什么?年轻人才懒得追问,不满足操蛋的学校,难道网路上都不能获取认同,是不是? 后来网路非主流的现象,由于某些人群古怪的造型,才引起了人们广泛讨论批判,并把此现象带到90后身上,这至少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再回顾上图曲线高峰,2008年,80后与90后展开了一场“非主流”争论。起因是一系列的视频,如现实的事件:Youku视频《因为非主流而被打 》。还有网友制作的视频:《蠢爸爸反非主流新闻联播》,《80后小资MM笑谈“你全家都是非主流”》(注:最初原视频已删)。而后在回击:《非主流新社会精英反击80后裹布女》当中掀起。【详细请参:“非主流新文化运动”始末。】 7月,由于《劲舞团》突然宣布“提倡主流文化和主旋律”,反对“非主流”和“火星文”。致使搜索达到最高峰。 无论2008年的争论如何,打击面都是巨大的,把非主流扩展到大多数的90后,此类视频还引发了一连串的模仿暴打非主流文体,还有一些恶搞歌曲:反非主流之歌,无数的PS照片。 2009年,一向以猥琐著称的MOP,抛出了众多幽默讽刺的著名反非事件,使非主流人群一如既往的耀眼夺目。请往下看,标题八,九,十的反非事件。 反非阵营是巨大的,各种反非主流吧, (Q吧)反非联盟 处处皆是,网络暴力经常发生,如组队爆非主流qq空间等。非主流争议仍将持续中。 三.网络家族要理解非主流,不能不谈网络家族。玩过网游的人对家族都不会陌生。大多数的网游,你要是没加入个家族,帮会,工会之类,简直是没法混下去的,拉帮结派,分享资源,划分势力都是家族才有能力完成,群劈,洗城,霸服经常发生,你不得不投靠个帮会,有帮会罩着,才好游戏。
家族跟懒散的组队有什么区别呢?顾名思义,家族自然有族长,族规,分辈份,统一的姓。网络家族也是按此操作。与那些以兴趣汇集成的网络圈子有点不同,非主流网络家族在组织上是十分严密的,发展起来有点像《浪潮》描述那样,迅速,貌似个性,其实相当去个性化,统一是必须的,而后发展成偶像崇拜。
非主流很在乎榜单,像qq空间排名,360圈型男女榜,51空间等。所以非主流家族主要影响占据着,年轻态的SNS,论坛贴吧,门户,fans阵地。 非主流家族一般以视觉,空间代码,游戏联盟,PS等为招牌,吸收成员,通过Q群等组织扩张交流。 通过搜索引擎,你会经常发现各类“网络家族”排行榜,如下表:
以排名考前的杀马特和残血为例,我们再来认识下家族的特点。有时候我都怀疑创始杀马特的人比传销的都牛逼!它们有组织,有纪律!能迅速抢占所有小白据点。 首先是初期宣传,拉人,造神: 视觉为先,阵营统一,吸引注意。创始人,一定要大力宣传,包括族长级人物也要选好。树立风格,抢占排行榜。 入会: 比如残血的吸引入会手段:
组织管理审查: 下图为杀马特的规章 成员人数: 非主流家族人数众多,例子可参残血的网站,几百个Q群:残血家族群网 , 残血QQ空间社区。 我还到杀马特的QQ风云榜截了张图,人数雷惨了,数字虚的吧: 收入: 在杀马特家族官网了解到 ,可花钱买推荐,靠拉票拉流量,广告等获利。现在搞红一个家族的,多是网吧或公司所为,靠此带动品牌,拉流量,赚人气,然后再想尽办法从中获利。也许里面还有更大的收益产业,要不网络家族怎会如此繁荣,怎会有人不断去做。 像这些网络家族,内部搞蛊出什么流派,某某魔系,高层出走自创门派的,太狗血不细查了,看得乏味无意义。我也没给杀马特配图,珍惜眼睛。总之家族是庞大的,有组织的,讨论非主流时不容忽视的。 四.模仿Visual kei?Visual kei(视觉系)这词来源于日本视觉系摇滚祖师爷X Japan口号:“Psychedelic Violence: Crime of Visual Shock”(迷幻狂乱:视觉震击之罪)里的Visual Shock。 由于视觉系装扮对乐迷很有吸引力,许多女生都会在演唱会模仿她们喜欢乐队的装扮,因此视觉系随着视觉摇滚乐队在日本得到发展。 非主流们宣称他们是模仿的视觉系,玩的是视觉系,其实他们不了解。有的还把VR也当做视觉系,VR是指visual rock(视觉摇滚),而众多的非主流根本就不是摇滚乐迷,甚至都不玩音乐。 再看日本视觉系的一些特点: 1.画黑眼线,假睫毛 2.把头发染成不同颜色 3.混合朋克和哥特着装 4.多套几个环 非主流从中模仿到了一些特点,但丧失了美得感受,也没有自己的文化。用句话讲,不是哪张杯罩都适合你,得看你有没有那个size。这就是生搬硬套的绝佳例子。 在日本,绝大部分视觉系乐队都是男性,加之发展出的装扮越来越女性化,妖艳化,所以也受到众多的贬损。视觉系经常遭人们混淆,像cosplay是不 能称为视觉系的,模仿ACG里的人物才能称上cosplay。而各punk,goth,lolita的造型也不属于visual kei,那么你会问如何区别呢? 你只要记住以上的视觉系特点,加上最重要一条“去性别化,显双性化”就可以了。非主流就是学到了这点,学活了这点。例子参下图: 看到视觉系去性别化的装扮了吗?有男人味吗?没看出来?我靠,瞟到最右边着吊带袜的小受,身都酥了。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我再赐张图,你能分清VR的男女吗? 这就是双性化特征,非主流模仿到了。 五.跟哥德次文化关系?哥德次文化(Gothic,
又译哥特)是什么?既然是次文化,当然由哥德文化衍生出来,那些模仿传统歌德形式的各类型次文化,都能称之为歌德次文化。像哥特建筑,哥特字体,哥特文学
等,这些都是早期塑造哥特风格的形式,如此庞大根本无法介绍,所以谈次文化,只能从视觉入手,那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艺术家Megan Balanck将哥德按视觉效果的类型分为二十一种:
显然,划分这么多类型是哥特fans才会做的,而任何汲取了哥特艺术养分的类型,都能将它们涵盖一起。那如何确切区分谁属于哥特次文化?哥特的流派细分,并没有掩盖它们的共同特征,我们就靠识别共同特征了解哥特,区分哥特。 视觉特征:吸血鬼,红黑,深色系,黑眼影,死亡气息,恐怖,怪诞,很少打钉,银饰 典型装扮特征如下图: 这里有一点必须强调,虽然哥特看起来黑暗,但哥特精神是非暴力的,也没有自残一说。非主流们常常混淆,拿自残,血等充当哥特,认为吸血鬼见血兴奋乃想到自残,这是十分愚蠢和伤害自身的事情。吸血鬼文化影响根本无自残,它真正发展出来的次文化是SM。如下图: 演变是越来越性感的装束和sm文化,自残的请不要站到此队列,包括受非主流追捧的ck沉珂。哥特无自残文化。 还有一个经常被人混淆的是哥特洛丽塔,它是由传统的歌德—现代版—发展到日本结合Lolita的版本,视觉上就是以红黑为主的蕾丝膝裙。 现在你能很好区分哥特和视觉系了吧!两个都打扮成黑色系时,那个不男不女的定是视觉系。 综上,有可能哥特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主流,但非主流并非属于哥特。因为从流传的影响上看,是哥特首先影响了华丽摇滚,然后才产生视觉系摇滚,最后才有视觉系。非主流跟哥特毫无瓜葛。 六.普遍的青少年次文化现象你会问上面提到的跟非主流有屁关系,对,嘛关系都没有,绝大多数人是看到别人玩,朋友玩,自己也跟着玩,而不至于落队,显得out了。这其实才是普遍的青少年次文化得以发展的根源。非主流也是青少年次文化现象中的一员,虽然以山寨成分为主。 到处都有这些青少年次文化现象,以下就是两个实例: 1.MK人(pic via) MK是指旺角(Mong Kok),而“MK人”并不是特指旺角的人。由于旺角是香港的潮流地,那些盲目追随潮流,又不得其意,整得不伦不类的人,称其为MK人,是贬义。 MK人的着装叫MK look,作为一个名词,指一群14-25岁的青少年,有独特的衣著文化,并在香港有一定的影响范围。 香港网络大典这么形容mk人的特征: 1.经常穿著过小的奇怪服饰 2.身裁瘦弱却扮大支 3.纹身 4.吸烟 5.性格暴躁 6.自创潮语、缩写 7.愤世嫉俗的价值观 反MK主义 哪代的非潮流青少年不是面对着汹涌的口水成长起来,MK人的贬义其实就是反MK者贴上的标签,身为MK人肯定不自知,争论随之而来。 wiki上这么说:
更有部份人带贬抑性质地以MK人统称他们,指责他们贪慕虚荣或只爱盲目追逐潮流,并且归类他们为无所事事的不良少年,言行与品味低俗。 2.Emo Kidemo不是指emotional(情绪化)的缩写,它是一种亚文化,以青少年为主体,假 装个性,时刻感到孤独,空虚,伤感,一般不笑,玩的音乐就像雌性激素的punk,歌词抒情泛滥,他们寻找自己缺陷的人生,然后创造一种沉闷,荒谬,只有他 们这群体才能了解的世界或音乐。为了加深印象,观摩墨西哥的EMO视频。 当一种亚文化流行时,多数青少年仅仅是跟风而已,以致后来发展出的特点替代了最初,主流 跟非主流会十分含糊。所以,有些时候,别人说emo是一种音乐,不抵制,只反对”emo kid”,为了不混淆,一般都说的emo指emo kid,因现今emo的主体多是青少年,整个亚文化也是由此形成。 emo的浓缩概念造型如上图,MySpace是他们的阵地,就像qq空间是非主流的主要阵地一样。emo与非主流现象有许多的类似。 下表为美国不同年代类似EMO KIDS的潮流。
看完此表,顿觉青少年时期白混了,除了烟,没一样碰过,活生生一根社会主义的苗,生长在“希望的田野上”,靠! 虽然emo人数不少,如同非主流一样,在国外也不受待见: UrbanDictionary,是这么形容区分emo的:
更刺骨尖锐描述emo的: An entire subculture of people (usually angsty teens) with a fake personality. The concept of Emo is actually a vicious cycle that never ends, to the utter failing of humanity 从以上形容来看,emo在国外可谓受尽嘲讽。特别是伪装愤怒尖喊时,岂是sucks就能表达! 网上还有很多抵制emo的小组,比如在音乐网站LAST.FM拥有几千人的抵制小组:反emo行刑队,还有无数散布在facebook,myspace的Anti Emo Society。 如果说恶搞是轻微的讽刺,网络抵制小组是严厉的嘲笑,那么在2008年3月在墨西哥发生的反emo骚乱就是残酷的现实打击了。众多punk,金属乐队和摇滚团体对emo发起了游行示威,并引发多起围殴emo kid事件。足见这些抵触emo的乐队有多么深的积怨,得以大打出手。 也许你还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要有如此多人抵制emo,我觉得这个雅虎answer就足以表明:
当然,还有更傻逼的国家(俄罗斯),考虑立法管制Emo及相关流行文化,矫枉过正?非也! 对于亚文化,根本不需立法,你以为你是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吗? 相关视频:在墨西哥的围殴emo视频 ,Emo Kids Vs Nerds(emo对战呆b),Emo Kid vs Goth Kid(emo跟哥特干架) 有太多的次文化造型,理清不易啊!不扯了,用下图给你朋友标记类型吧。 七.反的是语言系1.语言形容的重复性,夸张化,装嫩化:【谁喊我了】肝肝来了~~ 笔笔有人说乃把肉肉送人了 【09.09.28 QQ音乐】全面告急!挂起挂起!试听试听! /返韩机场 帅帅帅帅【韩BO】 看到这些重复的词语,就知道非主流词穷的感情泛滥。 2.符号,繁体,火星文,日文和英文的重度混用:↗ 听 悲 伤 の 歌 、 看 婞 辐 の 戏 ˉ 【 */ 扂 、 】 ﹏ 此刻 旳 忈痛 、 无法描 述 。 █████记忆DE~。。摩天论█my LOVE!█████ 脑残文跟汉字缩写,词语精简,不同,纯粹是想显得与众不同,从传播角度和便利程度上看,脑残文都不具备优势。而一些精炼的网路缩写词不一样,例如: 亲们:典型的网络用语,来源于笔亲们,周笔畅的fans叫笔亲,此语非常的精炼,是我见过最简短跟fans套近乎的词了!亲可能表示亲密,亲切,亲戚,亲情等,亲们涵盖的语义想象空间很广,难怪会流行。亲们也有滥用去代替你们。 3.混乱的语法:误导英语日语糟糕的语法,“我”换成“me”,“的”一律说“の”,不分主格宾格所有格,全部替换,“me的眼神”、“翼の梦,舞の城”。 4.混沌零散的用词思维,华丽无意:“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酵母 残忍是不断要提起那些已过的幸福。伤逝的感觉 。 如果尘世不再会知道你的名字, 向寂静的地球低语:我流动着。 向闪亮的水说:我存在。 以上典型的摆弄词语,故作意味,貌似有诗意,忧郁而悲伤,实质上是无病呻吟,毫无意义。 八.反的是视觉系,去性别化维基上说是“两性美学的合体”,不传神,用句老话讲“不男不女”,你也可说是“人妖”,立场不同,意思都差不多。 以我经历和接触的人来说,非主流的主力fans女生居多。推导这结论,还有以下依据:
结果反非很自然以男性为主,恶搞的对象也大多是此类人,焦点就在于堂堂个爷们去装可爱,摆忧郁,弄深沉,装扮渐趋女性化。你说网路的真爷们能不抽丫的? 反非代表事件: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09年3月,猫扑一题为: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的帖子,引爆了反非热潮。本意是嬉耍下非主流,警告非主流迷,谨慎追随传说!作者在帖子里写到:
如同任何以往的流行meme一样,母体得以迅速复制扩散,不单讽刺“非主流”了,任何值得让人惊奇,吐血的人物都可标上此句。衍生句式也非常的多。
这是个多条迸进的时代,嘲讽的还有女性男性化,如每年的超女大赛,最红的必定是某某哥,能称其为哥的人,肯定火。“哥”字,蕴含了多少爱恨情仇。选对一个“哥”字,就选对了阵营,“哥”下的红人是最牛的团体,春哥,曾哥,带头大哥等名震网路。 经常看韩剧的还应该注意到,“哦巴”通常都翻译成哥,而非主流又跟韩剧有渊源,可谓环环相扣。 特别是毫无雄性激素的人,偏叫哥,让人喷饭。 去男性化,双性化,一直是近年来争论的焦点,爷们没爷们的血性,娘们没娘们的柔美。非主流的出现引起的争议有深层社会因素,传统的观念习俗影响,他们的装扮引起争议是迟早的。 就像春哥的去女性化特征引起的关注,李银河为争取同性结婚引起的争议,非主流从某种角度上看,就是为争取去男性化的人呼喊,未必无好的一面。 九.反的是自恋,大头贴,装寂寞45度仰望摄像头,P腮红,撅嘴,瞪大眼装可爱的女非,一直都是反非主流重点抨击对象。此现象要是换到男非身上,嘟个嘴,简直比小受还欠日。更甚的是,看到年龄不小的大妈沾染上,顿时想死的心都有了。
这股自恋大头贴风潮不知何时兴起,所过之处都频遭网民恶搞,原因大概有三:自恋,迷惑性,乏味。特别是PS的普及,P过后与本人相去十万八千里。而非主流的群体,PS功夫普遍较差,弄得千奇百怪,好生吓人。 还有的是假深沉装寂寞,你能经常看到他们往照片上题“我的寂寞,与你无关”之类的语句,这也是频遭谐谑的。 反非代表事件: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09年7月,贾君鹏爆红之后,寂寞党横行,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你却在网吧吃面?此语句配上两非主流在网吧吃面图,引发一连串反非高潮。其中一篇哥玩的不是劲舞团,是寂寞,把非主流的状态描述得微妙微翘,入木三分,讽刺就此拉开。 对于寂寞,你都看到了,贾君鹏引起的关注,已讨论出假寂寞,真空虚。“哥X的不是X,是寂寞”句式飘红,也同样是引发一连串meme。 知道高明的反非手法了吧!强奸易躲,意淫难防。 十.反的是畸形抑郁悲伤,颓废自残代表事件:此朵男子忧郁的让人蛋疼 此句大概在08年开始流传,抨击装忧郁,深沉的非主流。后来也是引起众多模仿,像“此男子,妖艳的让人流连”等。 注意事件:ck沉珂自杀 此事不能证伪,也没能证真,就像贾君鹏一样,但他们都确确实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不希望哪个脑残就ck沉珂乱喷,就像你不追问贾君鹏存不存在一样,在此仅就事件的现象讨论。 人死了很可惜,但是如此消极厌世自残的行为,竟有大批追随者,典型的追随者傻逼言论:“沉珂姐你会幸福吧,在天堂很快乐”。且不说确有此人否,单看把死当幸福的态度,这要在怎么样的教育下才会产生? 自杀是出世的最极端行为,是非常自私的,对于有此倾向的人我们应予以关爱,拯救,可是沉珂的死非但没让非主流看清,竟有了众多追随,就像下了咒,他们深信为了“某种精神”去死,是神圣且值得崇敬的,一旦有人这么做,就会有效仿者,如此循环。这是此间最邪恶的地方。 青春是怎么样的?在我们的意象当中,青春是反叛的,冲动的和美好灿烂的,但绝不是自残,绝望颓废的形态。这是一种自弃,沉溺在虚无的意象当中。通过戳残肉体,减轻精神压抑。 教母有语“青春,是一道明媚的伤!”,或多或少表达了当今非主流的状态,那么那道伤在哪里呢?是不是自己落入的永无止境的虚幻精神领域?或是残酷现实造就?我坚信再黑暗的思想里都有浪漫的诱惑,那就是爱,关键在于你如何爱,如何看待。 有时候我会以为这是文学,电影,电视起的头,让人认为,爱,就得死去活来。 我之所以不喜欢韩剧的一个原因在于:主角通常都能为爱去死。而我更愿意相信为爱而生,为爱而活。 十一.大笑话之:非主流天王杨诚俊我本想把标题换为“大笑话之:ck沉珂”,碍于没找到确凿证据故作罢,何况此现象已引起讨论关注,也达到传播目的,唤起人们关注此类人群。如突然告诉你这是场戏,想必也没有任何好处,这个明眼人都知道,只是苦了非主流。
都说百度知道,百度百科是笑话,没想到杜撰出来个非主流天王杨诚俊,像病毒般把信息蔓延,复制。 这里有两点讽刺: 一,如果是恶搞非主流,那将是何等的讽刺,讽刺非主流竟然相信个反非造出的神; 二,如果是商业炒作,那也是对非主流智商的讽刺,讽刺此群体竟如此容易被牵起鼻子。 事件的来由大概这样: 设计恶搞或炒作,杜撰个牛逼的死人,人死了你无法查证把!类似ck沉珂。5月5号开始散布消息,非主流天王杨诚俊死了,如何死的,为什么封杀杨诚俊死的消息。于是小白百度也不会找到什么信息,变成疑惑,有疑惑就有了动力。 5.28 成立新浪博客,5.30成立杨诚俊吧,5.31写互动百科,写SOSO百科。然后是到天涯问答,爱词霸汉语,搜狗问答,新浪爱问,百度知道等小白最轻易接触的地方,发问答。 一轮下来,“杨诚俊”的信息达到覆盖百度几页了,于是慢慢完善百度百科中的杨诚俊词条(请围观),还在非主流条目添加了代表人物杨诚俊。下面就靠贴吧互动,小白上钩,主动复制,逐渐蔓延。 以上炒作或恶搞到现在来看显然没有成功,没有猛料推动,如不是团队放弃,就是一场网民的小恶搞。 从非主流天王出现,每当我看到非主流引用杨诚俊时,心里扭曲的笑了,这么牛掰的troll,看到杜撰一个不存在的人物被如此多的人相信,一种邪恶的笑能不荡漾在脸上?特别是有人还当真,来较劲了,脑残至此真乃无药医也。 见过了“别针换别墅”,“中国最美深山女教师”,“王老吉事件”等推手,炒作事件,你应该知道互联网充满着troll,这里越来越多的热点被制造,失败的,成功的,也有毫无营销道德的。 有时候炒个“死人”,或许只是为了带红跟他有关系的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设计一个高明的troll也是需要大脑的。 虽然我只关心真正的草根事件,但我不得不提醒,你所在的群体盲目吗?容易受操纵吗?应该学着独立看待问题。莫成了大笑话。 十一.非主流的反抗呢?90年代也有非主流,那时称之为古惑仔.他们经常在学校吸烟打架,穿着也异于常人。古惑仔呢,表现出很强烈的反叛精神,即使经常受到诋毁批评。因为:
活在操蛋的年代,就有操蛋的姿态,你才是非主流,你全家都非主流。而现在的非主流没当年的古惑仔有雄风了,看不到活力,整个像蔫萝卜。 大概是网络时代的特色,都宅家,住网吧了。反非跟反山寨差不多,没有适合的土壤,这些能流行吗?非主流,山寨才是我朝特色,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我不会嘲讽非主流喜欢穿某某牌子的衣服,强加自己的意愿!因为我知道中国大多数青少年的购买力,知道他们受广告的影响,接受的文化,知道他们所处的环境。但是反抗呢? 怎么看到的都是非主流被打,很残酷啊!不过可以理解打人的人。你想某日迷笛音乐节,窜出一伙杀马特,难免墨西哥事件不会重演,特别是在贵朝。 我对非主流现象感到惋惜的一点也在此,反抗精神不明显,因为以后你们总有一天会“上街”的。 文章最后我还想澄清一点,文化是靠繁荣的,是海纳百川,越多尖锐越多争论往往越好。因为某些教育问题,存在许多非此即彼的脑袋,充满阶级斗争思想,他们眼里只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别,为此作出下面的两元文化脑残图: 由此脑残图,他们很快会解构非主流,提炼先进性,抨击落后性。他们脑袋的二元思维简单到把主流归为先进文化,他们不知道亚文化和文化是个整体,文化是逐渐繁荣的,靠时间的积累,我们才有了悠久的古老的历史,每代人的再小众的文化,在海洋中都得以存留,非主流和反非主流一共构成了此亚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