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简要:
简要,简明切要。王戎,字浚冲,琅琊(lang2ya2)临沂(yi1)(今山东临沂)人,为“竹林七贤”(晋代7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中之异类,为人处世简明切要,不拘成法,性格外露,悭吝贪鄙,苟媚取宠,热衷名利。母亲死时,他不遵礼制,饮酒吃肉,观棋对弈,但“容貌毁悴,杖而后起;又因女婿借几万钱而对女儿面色不愉;与堂侄寿时仅赠一单衣,竟于事后要还,可见其刻薄。然少时聪慧,“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xiao1)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其人颇具经济头脑,“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为百世诟(gou4)病。卒于八王之乱。
裴楷清通:
清,容仪俊爽;通,精通理义。裴楷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楷明悟有识量,弱冠知名,尤精《老》、《易》,少与王戎齐名。锺会偿荐之于文帝,帝诏楷于御前执读,平议当否。楷善宣吐,左右属目,听者忘倦。吏部郎缺,文帝问其人于锺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
孔明卧龙: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县)人。《蜀志》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此公事迹诸位当耳熟能详。
吕望非熊:
《史记》:“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chi1)非虎非羆(pi2同罴,熊的一种)”。吕望,商周之际军事谋略家。 当是立国于吕(今河南南阳)的姜姓部族一支的后裔,故为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任周初“太师”之职,被尊为“师尚父”,因有“吕尚”之称。又以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曾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开创西周王朝。后世托其名所作《六韬》为一本有名兵书。
杨震关西: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东汉著名学者,少有大志,敏而好学,知识渊博,博览群书,穷究明理,以儒闻名于世,相传50岁方出仕,此前课徒三千,有“关西孔子”之美誉。其人淡泊名利,为官清廉,位列三公(司徒)。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为宰相,时称“四世三公”。建有四知堂,著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典由此出。北宋著名之“杨家将”即为弘农杨氏之后裔。
丁宽易东:
丁宽,字子襄,梁人。善易。《汉书·儒林传》:“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
谢安高洁:
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书法家,官至中宰相。陈郡阳夏(今今河南太康)人。偿居会稽,与王羲之、许询、支遁(dun4)等游处。其谋略过人,处乱不惊。不惑之年“东山再起”指挥的“淝水之战”名垂青史。高洁,指其“高谢人间,啸咏山林”的品质。
王导公忠:
王导,字茂弘,东晋开国大臣,著名政治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rui4)在建康称帝,王导任丞相,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公忠,指三朝为相,总揽元、明、成帝三朝国政。
匡衡凿壁:
匡衡,字稚圭,西汉经学家。祖籍东海承(今山东枣庄)人也,至匡衡时,始迁居于驺县羊下村(今山东邹县)。官至丞相。凿壁,指凿壁偷光之典。
孙敬闭户:
孙敬,字文宝,汉朝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少时好学,博闻强记,常读书通宵达旦,时邻里称“闭户先生”。“头悬梁,锥刺股”典出于此。
郅都苍鹰:
郅(zhi4)都,河东大阳(今山西平陆)人。西汉武帝时为“中尉”官,性耿直,敢直谏“行法不避贵戚”,“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谒无所听”,为一“勇悍”“公廉””之人。列侯宗室对之又恨又慎,见之皆侧目而视,背后称之为“苍鹰”,后人将其他与廉颇、赵奢之辈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后因刘荣事为窦太后所杀。
宁成乳虎:
宁成,继郅都任中尉。史家称此公“治效郅都,其廉不如”。民谣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为雁门太守,匈奴素闻都节,举边为引去,竟至死不近雁门。匈奴为偶人象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
郅都、宁成为《史记·酷吏列传》所载之两大酷吏。
周嵩狼抗:
周嵩,字仲智。为人果敢刚直,恃才自傲。《世说新语》: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嵩兄顗yi3字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阿奴嵩弟谟mo2小名)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
“狼抗”形容狼后脚站立,上身前倾,张扬凶狠的样子。譬之于人,喻人桀骜不驯、孤傲不群,富有攻击性,难为世人所容。
梁冀跋扈:
字伯卓,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县西北)人。东汉外戚权臣。《后汉书》“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橫,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冀聞,深惡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翼贪婪恣肆,任意妄为,害人无数,后为桓帝设谋逼死,遗家财合天下税租之半。
郗超髯参:
郗(xi1)超,字景兴,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东晋大将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曾率军三次北伐,欲收复中原。)帐下主谋官。超少卓荦(luo4)不羁,有旷世之度,善谈论,义理精微,大司马桓温辟为参军。时王珣为温主簿,亦为温所重。时府中语曰:髥(同髯ran2)将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超髥珣短故也。
王珣短簿:
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与郗超共事。
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珣状短小。于时荊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晋书·郗超传》”
伏波标柱:
伏波,伏波山,位于桂林漓江之滨与独秀峰相邻,西着陆地,东枕漓江,有遏阻洄流之势,因唐时建伏波将军庙,而命名伏波山。《後汉书﹒马援传》:玺书(汉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击交趾(交趾: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建武十九年正月,斩徵侧、徵贰两人,乱遂平。援于是次征交趾间, 立铜柱以为汉之极界,後世称之为“伏波标柱”。
按:此处“伏波”若指伏波山,则“标柱”无以释,私以为当指伏波将军。伏波将军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军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为战国赵国名将赵奢后。
博望寻河:
博望,博望坡,即相传三国时孔明火烧曹军于“博望坡”之所在(今河南方城县博望镇)。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功高盖世,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张骞,以使通大夏,还,为校尉。从大将军有功,封博望侯”。“博望侯”后为汉出西域使之通称《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寻河源事指往西部边陲。《史记﹒大宛列传》张骞禀上“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太史公曰 “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按:此处“博望”当指博望侯张骞,与“博望波”无关。
李陵初诗:
李陵,汉将李广孙。尝以五千兵入匈奴阵挑敌八万骑,力竭而降,终老未能归汉。初陵与苏武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后昭帝立,与匈奴和亲. 武得还汉. 陵以诗赠别曰: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 恨恨不得辞. 晨风鸣北林 熠(yi4)耀东南飞. 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 武别陵诗曰:双凫(fu2)俱北飞,一凫独南翔. 子当留斯馆,我当归故乡. 一别如秦胡,会见何渠央.怆恨切中怀,不觉泪沾裳. 愿子长努力,言笑莫相忘. 五言诗盖自此始.
按:李陵初诗时,"忽忽如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 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李少卿 与苏武三首
其一
良时不再至,离別在须臾。屏营卫路側,执手野踟躇。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別,且復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子结绸缪。
其三与
携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田横感歌:
田横,战国末齐国君主田氏之族人。因不肯降汉自刎。后五百宾客共至田横莹,且拜且哭,并作薤(xie4)露歌(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聊当哀词。歌毕,皆自刎。后世称是歌为挽逝歌。田横墓位于河南偃师县西十五里,今尚存。
按:晋"崔豹《古今注》“薤露、蒿里,送哀歌也,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而作悲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滅。至李延年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逝者歌之,俗呼為挽歌。”
武仲不休:
傅毅,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文学家,年轻时即学问渊博。汉章帝时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等共典校书。《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士衡患多:
陆机,字士衡,一作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西晋文学家、书法家。父杭,祖逊,皆三国时吴之名将。《晋书·陆机传》曰: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尝谓之曰:“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
桓谭非谶:
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两汉之际哲学家。通音律,善鼓琴,曾提出“政合于时”、“一其法度”等主张。因反对谶(chen4)纬,被贬为六安郡丞,死于赴任途中。著有《新论》十六篇,其中《琴道篇》为琴学专著,已佚。
按:“谶纬”——发端于西汉,“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等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录;“纬”,是汉儒在统治者授意下,根据统治需要,借口神的意思,来对儒家经典乱加曲解。“谶纬”是方生术士茅山老道们装神弄鬼的一个小手段小技俩。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与“天人感应说”为其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商止讹:
王商,宣帝舅、乐昌侯王武之子。元帝生时“拥佑太子(成帝),颇有力焉”,成帝即位后以为丞相,“甚尊任之”。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兄弟,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四人及侄王莽,先后担任大司马之职。及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zhuān1)权,行多骄僭(jiàn)。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