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蛮夷戎狄族名既是他称也是自称(上)

 小竹123 2009-11-04
关于[蛮夷戎狄族名既是他称也是自称(上)]的字幕:
  • 刚才讲那个问题,那个题目是,就是第一个问题,华夏族名既是自称也是他称,这是我刚才讲的。既是华夏族自己称呼,也是别的民族那么称呼的。现在我讲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蛮夷戎狄族名既是他称也是自称就是蛮夷戎狄族名,蛮夷戎狄族名,既是他称也是自称。
  • 为什么说既是他称,因为在文献上记载的,是汉族的祖先,华夏族的文献,不是少数民族的文献,不是蛮夷戎狄的文献。所以我们知道,这是华夏族那么称呼他,所以是他称。但是,蛮夷戎狄自己也这么称,所以,也是自称。这是我的题目,
  • 就是蛮夷戎狄族名既是他称,也是自称。就讲这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讲这个问题呢?他称,这是别人也说,我们也承认,就是华夏的文献称四周的民族是蛮夷戎狄。那么就攻击说,你称人家蛮夷戎狄,
  • 你是诬蔑,你是攻击,你是看不起。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也是自称,他自己也那么称呼。他自己不能说他诬蔑自己吧。所以,把这个问题要说清楚。蛮夷戎狄等名词的出现,从文献上来看几乎和华夏族同时出现。蛮夷戎狄这些名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从文献上来看,有了华夏族,
  • 就有蛮夷戎狄名称。那也就是差不多,它们是同时出现的。那么同时,为什么叫蛮夷戎狄呢?这个就很难考了。因为一般的习惯,在文献上或在学者中,都是按照方向来称。按照方向就是北 狄西 戎 中原 华夏 东 夷南 蛮南蛮,南方是蛮;东夷,东边是夷;
  • 西戎,西边叫戎;北边,叫狄。那么这个方位,是以中原地区华夏族,他们是住在中原地区,古代也称中国,以它为中心,来辨别东西南北的。蛮族,那蛮族的南边,那个时候认为还是蛮族。戎族的西边,还是戎族。夷族的东边,还是夷族,
  • 狄族的北边,还是狄族,它这么个概念,是以中原为中心。那么,这里边有没有,称己为“华夏”而自高自大?称“蛮夷戎狄”则鄙视?一称华夏族,而自高自大,一称蛮夷戎狄,就鄙视呢?这就看看这个实际的情况。当时,刚才我也讲到,戎人,因为戎人和蛮人,
  • 或是东夷,北狄,那么他们自称的资料很少,这是个客观事实了。那么在《左传》上,刚才讲了,晋国的戎人,不是晋国的高级官僚卿大夫怀疑他泄露的军事秘密。这个戎人的头人他就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左传·襄公十四年》
  • “我诸戎”,我们各个部落的戎人,“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我们和你们不一样。那么他就自己称戎人。有人就说,你这个说法是根据着汉族的文献。《左传》,汉族祖先,《左传》是华夏人写的。但是你不能小视了这个戎人的头人。你说这个戎子,他是个戎子,是戎人的小头人。
  • 他是当时回答了这个晋国的高级卿,责备他的时候说的。你们晋国的你们这些大官们,责备我们走漏了军事秘密,你们是不道德的。用我们今天话来说,是不道德的。他就说,我们和你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左传·襄公十四年》“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语言又不同,我们怎么,你们研究的,我们怎么走漏的秘密。最后,他唱了一个歌,
  • 唱了一个歌就走了。这个什么歌呢?是《诗经》里边,讽刺高级地位的人士,道听途说、不实事求是的一首讽刺歌。这个戎族的小头人,文化水平不低。在西周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卿大夫见面,
  • 他们自己高级人士,见了面以后,都要对酒当歌。喝酒的时候要唱一首《诗经》里边的歌,这是高级贵族的礼仪。这一位戎族头人,他就知道这个。而且他给你批评完了以后,他唱了一首讽刺的歌,说你道听途说,他走了。
  • 晋国的这一位高级卿一听,哎呀!这个人水平不低呀!他说得很对呀!当时就跟人道歉。所以你就说的这个记载,这是《左传》里边记载的,这是你们汉人的祖先记载的,那这个估计恐怕也有点太片面。那么当时,这一个记载号称实录,
  • 这就是当时的事实。所以这个不能怀疑。再说楚国,我蛮夷也——《史记·楚世家》楚国说的“我蛮夷也”,这不是一个人随便说的。原来,楚国在南方越来越强大,它想着往北打。往北打它得有个借口,他就提出来说,
  • 我们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老师。也就是说的至少他对周文王来说,在文化上还有帮助了,不然的话能称老师吗?后来周文王死了,到了周文王的孙子,周武王的儿子要分封,是当年帮助我爷爷的那些人,都要分封。就找了我们楚国,可我们的祖先也死了。那是周文王时代的老师,你不是他老师,也是大臣吧,
  • 就把我们封,很可怜,封的我们楚国封了个爵位是个子爵。什么叫子爵呢?爵位主要分为: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公、侯、伯、子、男,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我们分了个“子”。那子不是第四级,倒数第二。但是他封地区的时候,爵位三级:公爵 侯爵 第一级伯爵 第二级子爵 男爵 第三级三级。
  • “公”一位,“公侯”,算一位,“伯”一位,是第二位,子、男是同一位,子和男是一位,所以子、男的爵位很低。把我们楚国是,周文王的老师封了一个子爵,对不起我们,我们要北进,往北发展,这是他的理由。就讲到,“我蛮夷也”。
  • 我们是蛮夷,和你们是两个民族,和你们生活习惯不一样。说这个话的人,这是楚国的楚武王,他讲的,第一次称王。这个时候是西周的后期。又过了一百多年,楚国越来越强大,继续北进。
  • 还说,我们是蛮夷也,少数民族。那就是说了,除了汉族文献称少数民族是蛮夷以外,他们也自称蛮夷。除了汉族文献说他们是蛮夷以外,他自己也称蛮夷。他们祖孙几代人,一百多年,都是蛮夷。“我蛮夷也”,蛮也称夷,那么,这个既是他称也是自称。
  • 另外,他为什么叫蛮夷呢?蛮夷是蛮夷戎狄的统称。这个“夷”字,不光是东边人称“夷”,蛮夷戎狄都可称夷。所以他说,“我蛮夷也”。戎人,也可以称戎夷,夷那么这个“夷”字,你比如,中国称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古代叫西南夷,
  • 这个“夷”的概念很宽。那么,在习惯上,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是习惯叫法。总起来可以叫“四夷”,这就叫“统称”。那么是不是,那么当时中原叫华夏以外,“夷”就是一种人,“蛮”是一种人,“戎”是一种人,“狄”是一种人,不是,
  • 这是个,都是笼统的称呼。东夷,东夷也很多,有各支。蛮人,蛮人也很多。那么这个在书上都有记载。你比如像我说一下,在这个《礼记》这本书里边,就记载了中国是中原地区,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
  •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五方之民”,就是中原是一方,东西南北是一方,“五方之民”。“皆有性也”,各有特点,生活习性都不一样,各有性也。“不可推移”,不能够,说你这一个民族就是这个习惯,别的民族,也是这个习惯,另外一个民族也是这个习惯,你不能乱推,各有特点,这记载得很明确。
  • “东方曰夷”,东边的,按照方向来说叫夷。你比如山东,河北的东部,一直到朝鲜半岛都叫东夷,剩下的远到日本,叫东夷。他们的特点,“被发文身”。“被”,就是披着,头发不梳,披到身上。身上,还要刺花纹,“文身”,纹身之术。
  • 他们的特点,头发披着,披到脖子,披到身上。那么,身上还纹身。“有不火食者矣”。他们吃生的,不吃熟的,这就是原始社会的特点了。他们解释为什么纹身。你比如像这越南人纹身,中国云南也有纹身的,过去浙江人喜欢纹身。所以说他们水居,在水边上,
  • 可能到水里边,去吓唬鳄鱼,或者吓唬别人,这都是推测。反正但是这种习惯是有的。“被发文身”,就是披着头发,身上刺上花,现在运动员不就有那样的嘛。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火食者矣。“南方曰蛮”,南方就称蛮,有“雕题”,“雕题”说的把脚,把下腿刻上花,这是一种解释。
  • “交趾”,说两条腿交在一起,这都是后人的解释。反正,那么越南北部,就是称“交趾”。“有不火食者矣”,他们也不懂燃火,也吃生的。南方人喜欢吃生的,可能是个特点,到现在还有这个特点。那日本人吃生鱼,那都是些民族特点了。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礼记·王制》“西方曰戎”,西方就是戎人。
  • “被发衣皮”,头发披着不梳,穿着皮衣服,冬天穿着皮衣服。那么“有不粒食者矣”。不吃粮食,吃肉,那么这也是个特点。到现在,那个西方的少数民族,那么一直到蒙古族等等,他都喜欢吃肉。这是民族特点。这上面说的是远古了。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礼记·王制》“北方曰狄”,就是蛮夷戎狄了。
  • “衣羽毛穴居”,穿着皮毛的东西,有羽毛,有皮,“穴居”,在洞里边居住,这就符合北方的特点了。那么这些,“有不粒食者矣”,不吃粮食,这是古人记载的了。那么下边又讲“中国、夷、蛮、戎、狄
  • 皆有安居”,就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味”,吃东西的味道,“宜服”,他们喜欢的衣服。“利用、备器”,各种器具,各有各的器具,不一样。“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他们的话都不通,是“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那么当然还有翻译,要翻译,有各种名称了,
  • 我这里就不念了。这个记载,这是战国以前的记载了。就说明了中国当时五方之民,中原和东西南北各个民族,生活习惯不一样,语言不一样,什么等等的,通话还要翻译。这个记载就非常可贵的了。那么这些民族是不是就是一个部分呢?不一定。
  • 各个民族,不是一个部分,有各个支系。你比如讲有一个书叫《尔雅》,它专门讲地理的,这也是战国以前的书。就讲到九夷,“夷”分九种。那就说,你不要说夷,夷人就是一支,不是。它有九种不同的,他们之间有差别,至少有语言,有地区差别,
  • 有方言,风俗习惯也有差别。那么现在汉族还有各个很大的差别,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九夷、八狄”,“狄”有八种。戎,“七戎”,“六蛮”,东西南北,蛮夷戎狄“谓之四海”。在四海各个海的地区,靠近海的地区。这是当时,东海,渤海,
  • 南海,还有青海,青海湖,这就是那么说,大体上有个方位。就是说,每一个民族的名称,蛮夷戎狄,都是笼统的称呼。这一个笼统的称呼里边,含有各个支系。极言其多。这就是,这就是当时的中国的民族大体的分布情况。
  • 那么,当时在一般的老百姓,他也接触不到这个。往往是属于学者,或者是政治统治者,他们注意到,他的周围,还有不同民族。那么对这民族粗粗地看起来,他们有什么差别呢?他们认为,中原地区的文化比较高,华夏族的文化比较高。
  • 四周的民族,比较落后。那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比较野蛮。就是一般的是这个观点。孔子怎么看呢?孔子并不认为少数民族都是非常落后,很讨厌的,绝对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孔子认为,他是华夏人,他是有文化教养的。那孔子现在说是孔圣人,但当年,他又是大学者,
  • 这点孔子也这么相信。所以他认为,周围的民族,文化是比较落后的。他说只要他们学中原的文化,文化赶上来,大家都一样,孔子是这个观点。所以他就说,我,孔子是主张和平的,和平主义者,到处讲道德,说仁义。可是那个时候是春秋时代,是“春秋无义战”
  • 一天到晚打仗,谁听你的,我要听你的,讲道德,说仁义,别人打过来,我怎么办?所以孔子那一套,周游列国,人家不听。那么不听,孔子也很生气。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他就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什么叫“道不行”呢?我孔子这一套道理,你们大家不接受,乘船我走了,乘着小船,
  • “桴”,就是那个木排子垒起来的,可以渡水的那种“桴”一个“木”字旁,带一个浮起来的那个“浮”,去了“氵”前是个“木”字旁。我就乘着小船到海那边去了。到海那干什么呢?到九州,到九夷地区去,就我到夷族地区去,我不干了,我要走了。
  • 那么后人解释,就到朝鲜半岛。因为孔子的家就是山东人,这个山东人那地区是夷人地区。他是在曲阜,曲阜当时本身不是夷人,他走了,它周围就是夷人地区。那么所以孔子说的,我这个道理行不通的话,我就走了。那么是到哪了呢?到九夷。后人解释就到朝鲜半岛。所以不是朝鲜人,
  • 韩国人说的,孔子是韩国人嘛,根据就是这个来的。那么,但是他到了那个地区呢?他要怎么样呢?他们并不是到达了那就变成一个落后的人,不是。孔子说,我如果到那里的话,就希望他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为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史记·子路》“居处恭”,他要在那里住着,要和人相处,恭恭敬敬,
  • 要讲礼貌。“执事敬”,如果比如这就讲办事,互相尊敬。还有就是,“与人忠”,对待人要忠实。“为人谋而不忠乎?”要忠实。“虽之夷狄”,我虽然到了夷狄,我这一套,我不能丢。待人接物,讲究礼貌。那如果是夷人,
  • 那个他也待人接物和孔子所讲究的那套,他就不是夷人。那就是文明的夷人。那就是和华夏人一样,孔子是这个观点。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他又不是鄙视夷人。就是一个礼貌,觉得他们文化落后一点。这不存在着现在攻击的事,你们侮辱我们,你们不听,我们不听你的话,你就要打我们,不存在这个问题。
  • 孔子当时,孔子是个文人,所以孔子的书里边,就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你比如一个杞国杞国,杞人忧天那个“杞”,一个“木”字旁带一个自己的“己”。他记载,杞人的头人,有的是叫“杞子”。子,是公侯伯子男,地位很低。
  • 他就认为,他不讲礼貌,和落后的民族一样。后来的这个杞国这国君和别人打交道,穿上华夏族服装,很讲礼貌。他就叫他杞伯“杞伯”,就公侯伯子男,他上升到“伯”。所以孔子称呼这些国君,谁讲礼貌,他就称他“伯”,称他“公”。不讲的,就称他“子”,
  • 是贬低,他说你这样的不合适,不讲礼貌。说孔子是以礼仪,以文化来衡量的,他是这么一位老先生。那么我再说蛮夷戎狄和华夏,有什么歧视的事情,是有的,那么歧视的观点是有的。那是紧张的时候,
  • 你比如像蛮夷和华夏打仗,打仗那就是不客气了。你来侵略我们,你非常野蛮,或者甚至骂,你是野兽。那不光汉族,华夏族骂少数民族这样,少数民族也骂你,你是野兽,那不一样的道理。那是非理智时期,是打仗。那如果是平时,平时就不一样。那我举几个例子。骂得最厉害的时候,是春秋中期。
  • 春秋中期,汉族、华夏族历史文化有发展,但是周围的少数民族,周围的民族,蛮夷戎狄也在发展,它就要争取生存空间。哪儿的生存空间好,当时是黄河流域最好。那么黄河流域是种粮食、饲养业都适合,
  • 那么就是这个样子的话,那么大家都向黄河流域。楚国、蛮人向北推进,长江没开发,黄河流域开发了。北边的戎人、狄人向黄河流域推进。结果就影响到谁的权益?黄河流域,华夏族的权益。你比如齐国,齐桓公时代,在山东,他把那个山东的那些少数民族,
  • 已经都统一为齐国了,但是,他不让其他的民族向黄河流域推进。你比如楚国向黄河流域,他就要打。当时齐桓公的最能干的助手,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就是管仲。管仲就提出来什么?应当抗击北方的、南方的民族,到中原来。到中原来,中原危险到什么程度呢?
  • 有人就这么提。说现在华夏族很危险,南夷与北狄交“南夷与北狄交”,南边的夷,就是楚国,蛮夷,是蛮人。南夷,往北推进,北狄,往南推进。南夷往北推进,到了黄河边上,北狄往南推进,到了黄河边上,这不是快要交在一起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
  • “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不绝若线”,就像一条线了,快断了。南边的压过来了,北边的压过来了,华夏族,“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就像一条线了,一下子就断了,就危急到那么个程度。所以管仲就提出来,要保卫华夏族。
  • 保卫要打这个招牌,要周天子,把周天子搬出来,是国王,把他搬出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叫“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诸侯,都跟着齐桓公干,这个样。说那个时候是民族矛盾很严重的时候,所以有互相咒骂,存在这个问题。你比如咒骂到少数民族,骂他什么?说他们蛮夷是什么呢?蛮夷就是野兽,那太不客气了。
  • 可是这个紧张局势,有几十年,过了以后,慢慢这仗越来越小了,不是这个样子。你比如我再举个例子。像孟子,孟子是个大学者。我们历史都称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什么?是亚圣。也就那一个时代,他是最大的学者了,孔子已经死了。他就很理智了,他说什么?
  • 他就讲到中国古代的圣人,你比如像尧舜,是中国的圣王,那时一提起来尧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不都有名嘛。周文王,那是好样的,都是受人尊敬的。孟子怎么说呢?舜,舜传说是山东西边的人,“舜东夷之人也”。说舜是个东夷之人。他如果,孟子说,东夷是群野兽。
  • 那舜是东夷之人,那不是侮辱舜嘛。孟子说周文王,周文王“西夷之人也”。那如果说周文王,因为周文王是在陕西,就是西安那一带,他是在西边,是西夷之人,那不是侮辱,又侮辱圣人了。所以在理智的时候,在这个高级的文化人,他们评价,并没有民族歧视。
  • “舜东夷之人”,他是东边,可能他的祖先就是夷人,甚而言之他本身就是异族。那么周文王,周文王的祖先不是戎人。他本身可能就是戎人的一部分吧。那么,所以舜,东夷之人也,周文王,西夷之人也。孟子,他能够出来侮辱这两位圣人吗?不可能。孟子不是一般的人。
  • 那么这样的历史上的记载,那就很多了蛮夷戎狄族名,既是他称也是自称。所以我们说,蛮夷戎狄族名,既是他称也是自称。就是这样的族称,就是对于蛮夷戎狄这样的族称。特别是对于“夷”,因为现在,“夷”还有人。你比如像韩国的学者,北朝鲜,朝鲜的学者,他们都认为,“夷”就是一种侮辱,
  • 这个概念是错的。你比如我,山东人,山东日照人,我的祖先是不是东夷之人,从考古学来看,东夷文化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就是黑陶文化,也叫龙山文化。那么文化类型很多了,大汶口文化。这种文化,它比如说黑陶文化,就是黑颜色的陶器了,
  • 从山东东部,一直到河北东部,到辽宁,大连这一带,一直转到鸭绿江过去,一直到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就黄海,黄海这一面。全是黑陶文化,就龙山文化区。这个我在韩国,我呆了半年。那么这个文化,考古学上可以和历史联系在一起。
  • 你如果是说的这种文化的人,都是受诬蔑的,受侮辱。“夷”就是看不起,就是侮辱,这是一种错误。从文献到考古,一直到我们的古代圣人,那么怎么看呢,我们应该理智地来看待。这一个问题,我就讲到这儿,咱们再休息一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