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的字幕:
在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城址和宫殿宗庙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形态。上面我们根据陶寺的墓葬材料讲了陶寺的等级分层和社会分层,以及出现的情况。
除了墓葬所反映出的社会分层这些现象外,陶寺遗址近年来另有两项重要发现也有助于说明当时的社会性质,这就是发现有大规模的城址和在城内发现有不止一处的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陶寺遗址龙山时代的城址
分为陶寺文化早期城址与中期城址两个时期的城址。陶寺早期城址大体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周长约360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
这是陶寺早期的城址。陶寺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在陶寺城内发现有大片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掘者称之为宫殿区。
我们在陶寺的祭祀区发现有大型夯土台基建筑ⅡFJT1,平面呈大半圆形,面向东南,外圈半径22~25米,总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
由3道夯土挡土墙即3层台基组成。因其形状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发掘者认为它是“集观测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经过半年多的模拟观测,
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观象台遗迹,其主要功能是观测日出方位以判定时节,为制订历法提供天象依据,即所谓“观象授时”。
这是很特别的,这么多年来还是首次发现。我们知道,一个庞大的城垣,需要大规模地组织调动大量的劳动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才能营建而成;
而城垣之内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房屋建筑,也需要动员众多的人力物力的资源,这一切都显示出在它的背后应该有完善的社会协调和支配机制来为其保障和运营,也就是说,龙山时代的城址及其城内的大型建筑并不是为该地域内整个聚落群的人口居住而修建的,
它是为贵族中的上层及其附属人口的居住所营建,但却有权调动和支配整个聚落群的劳动力,显然这种支配力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色彩。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与当时社会划分为阶层或等级相结合所构成的社会形态,当然是不同于史前的“分层社会”或被称为“酋邦”的社会形态的,
根据我关于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的划分,这两个标志就是阶层、等级或阶级的存在,这是一个标志。还有强制性权力机构的设立,这是又一个标志。根据这两个标志的划分,陶寺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已进入邦国类型的初始国家社会。
我认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也是很有根据的在龙山时代的城址中,古城寨城址内大型宫殿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知道,龙山时代有众多的城址被发现,
但在城内发掘出宫殿基址的却为数不多,除上述陶寺遗址之外,在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个图就是古城寨城址。
距今大概在4000年以前,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龙山时代的一个城址。这是它放大的图,然后就是古城寨城址。在这个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
这个古城寨的城墙至今仍保存着三面城墙,这是它的城墙保存情况。这个城墙也是已经很大了。这是又一面城墙。
这是古城寨城墙现存的地面情况。城墙夯土的断面,一层层打起来的城墙,我们从断面看到它的一个情况。
这是夯窝情况,一个小圆点。当时夯打的时候留下的夯窝的痕迹。这是夯打的时候在外侧绑捆夯板时候留下的痕迹。
这是古城寨几个夯土城墙的情况。这是它的几个局部。这是总体夯土墙的一个断面。这是古城寨里面的宫殿的基址的一个平面图。发掘者把它分为两个基址,实际上有可能是一个基址,连起来一个基址的各个组成部分。
这是夯土建筑的一个大型宫殿基址。
这是宫殿基址立柱的时候柱洞的情况。这是古城寨。古城寨的这个遗址也是很珍贵的,为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在龙山时代我们发现了好多城址,但是在城址里面,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成排的或者成组的基址并不是很多,能看出它的形状的也不是很多,而刚才所说的山西的陶寺遗址以及河南的古城寨遗址,不但保留了三面的城墙,而且在城内也发掘出了它的大型的宫殿建筑基址。
这样的话,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城里面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居住以及宗教和政治生活的一些情况。
这些古城寨城里的这些大型宫殿建筑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说,这些城里面能不能发现大型的夯土基址、宫殿基址,除了后代毁坏破坏的客观因素外,发掘者是否有意识地在城内去寻找去发掘宫殿之类的建筑基址,
也是我们将来能否在龙山城址内发现大型夯土建筑物的另一关键所在。因为这个考古发现都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过去能保留到现在的东西,既有可能被后代所破坏掉的可能性,也有我们没有有意识去发掘,而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
用社会学术语来描述,良渚文化墓葬材料反映了良渚社会贵族、平民、被奴役者共存的社会分层。龙山时代的大型贵族墓地如我们刚才所举的陶寺,但是也绝非仅限于陶寺遗址一地,
例如我们在山东龙山文化的山东临朐朱封村和泗水尹家城的龙山墓地就发现有棺有椁的贵族大墓。这个就是我们在山东发现的一个贵族墓葬,中间的这个部分应该是棺木,
这是棺木和人骨的遗骸,然后外面这个墓的框架应该是椁,古代的墓葬有时候有棺有椁,最外面这个框架应该是椁,放大一点看更清楚一点,这个是龙山时代棺、椁的情况。这是朱封村的一号墓当时的平面图,
随葬品也是比较丰富的一座墓葬。到了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墓葬中也可以看到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这些方面通过墓葬所反映的这些现象也是颇为突出的。我们观察过苏南、浙北、上海等地的良渚墓葬,
我们发现,贵族墓和平民墓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墓地。例如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良渚墓地,都属于贵族茔地。这些贵族墓一般都建在人工堆筑的很大的土堆上,
也是有木棺或木椁,有的还涂有朱红色的彩绘,随葬大量的玉器、陶器,有的还有漆器和象牙雕刻器,并有人殉和人祭的现象。我们下面看一幅图,
这个图是太湖地区遗址的示意图,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下面要讲瑶山文化的墓地所在的位置,瑶山在杭州市的北部,这是钱塘江,然后这是杭州湾。然后在杭州市的北部,
这是一个很著名很典型的一个贵族墓地,这是墓地里面大体分布的墓葬排列的情况,在这良渚文化的墓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分层,也可以看到墓葬的一些埋藏情况。
良渚文化的墓地,当然不止是瑶山一处,我们刚才讲了,良渚文化里面,还有反山、福泉山等等。都有许多这样的贵族墓地。而且良渚文化它们贵族墓和平民墓分开,贵族墓地葬在人工造得大的土台上。现在我们就以瑶山的墓地里面
贵族墓地的七号墓为内容,
来介绍一下良渚文化的情况。良渚文化里面的七号墓就是这一种情况。它这个墓葬比较丰富。这是整个七号墓随葬品的一个平面图,这是堆积的各种玉器,
刚才那是现图,这是拍照,这白色的就是各种玉器,这是玉器局部放大的一些细节,然后这是七号墓里面的各类玉器,
这个叫石琮,当然这是一种形态,这也是七号墓所出土的玉钺,玉钺里面,这是用玉做的钺本身,这个是它的配件。
良渚文化的墓地里面,我们现在介绍的七号墓是比较著名的一个墓葬。而且也是在学术界里面现在经常被用来证明良渚贵族和平民的分化。
甚至在讲到良渚时期的王墓的时候,有时候也用这些材料,当然七号墓的遗址不止是,我现在在这儿列出来这些图只是它的一部分,七号墓出土的器物呢?不仅仅就这么一点,
但是七号墓这个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墓葬所反映出来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用社会学术语或社会组织结构来描述的话,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实际上就是一种贵族墓,大墓在各处的普遍存在,说明当时存在着一个贵族阶层;良渚文化中小型墓属于平民墓葬,其中中型墓是平民墓中较富裕者,
小型墓是平民中较贫穷者,小型墓的数量最多,这就说明一般平民阶层是社会中的主要人口;良渚文化中的“乱葬墓”,特别是那些身首异处,就是人的头和身体不是埋在一个地方,被分开埋的。
或被捆绑的人骨头,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人殉或人牲。这些人极有可能是战争中掠夺而来的人口,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因贫困而沦为被奴役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良渚文化中就可以划分出三大社会阶层,
即贵族、平民和被奴役者。像陶寺、古城寨、良渚文化中的大观山果园遗址,在这些遗址里面,我们都可以发现
良渚文化中的大观山果园遗址,也被称作为莫角山遗址。这些遗址反映出,通过墓葬材料和遗址的城址,和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呢反映出当时应该是已经进入具有初始国家的文明社会,那么,它们的国家形态究竟是邦国还是王国?
我认为这是需要作一番分析和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