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香如故主 2009-11-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动力之一。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因此数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走近数学、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快乐地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一、从社会生活中引入和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它是经过人们不断总结,不断抽象形成的,而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其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那么如何把数学课本与学生实际的生动的现实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就需要教师把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它贴近学生生活,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空间,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更具现实性,与属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得更紧密。比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在练习题的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同学们观察墙上小红花评比栏,得5朵小红花的有几位同学?说明有几个几?该怎么列式呢?那么用哪句口诀算出结果呢?由于评比栏是学生和老师在平时课堂和学习生活中共同评比出来的,其内容为学生所熟知和深切体会着的,因此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探究问题的热情。而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同时,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二、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具操作的条件。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

    (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6根。

    (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多学科共同合作参与,横向联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雄心。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繁杂而又全面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孤立和绝对的。各科目之间都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学习的知识点也是同步的,这种横向的联合更可以打开各科目之间的壁垒,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大更广阔知识的视野中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比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问:谁会背《静夜思》这首诗?于是学生积极踊跃,待一学生背出全诗后问:老师为什么想到这首诗?这首诗里蕴含了哪些数学问题?于是学生同桌间互相积极地讨论、思考,很快地有学生发现每一句诗是5个字,那么老师接下问:全诗共有几句?生:四句。师:那么谁能问一句关于数学的问题?生:全诗共有多少字?于是很优美的一首古诗马上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学生既体味着诗中情境之美、陶冶着心灵,又通贯到数学知识的情境中。不仅为两学科之间架设一座知识的桥,更是培养了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里探求数学问题的意识,同时开阔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再比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授完新课以后,先让一学生唱支歌,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歌的名字是《西游记》主题歌。于是学生暂时缓解一下紧张的大脑,享受着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之美。之后教师讲到:有一天,孙悟空师徒四人走到一座山林里,遇到了很多妖怪,孙悟空师徒四人对付不了了,怎么办?他先从头上拔出7根猴毛,一吹变成7只猴子,但是妖怪太多还是不够,于是大圣又拔出7根猴毛,又一吹,变出7只猴子,这样他接连拔了5次。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一共变出几只猴子?那么该怎样列出算式,又该用哪句口诀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便很快列出算式并说出了口诀。在这里,音乐、故事与数学融成一片,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精神享受更是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创造出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

    四、创设情境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要靠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劳动。创设一种能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美的情境。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极力追求的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上课伊始,我说: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颗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老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于是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又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很快地学生列出了算式。如……。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创设的情境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自展开思维的翅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努力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里面有很多新颖、奇妙甚至出人意料的结论。让学生体会和欣赏数学之美,老师可以把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赋予数学以灵性,让知识“活起来”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喜欢它直到最终热爱它,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二年级数学教材《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有角,直角更是非常普遍,于是学生纷纷举出很多生活实例,把这一数学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且进一步地学生发现每人的三角板角都是有规律的。再比如学习圆周率的概念,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是一个不循环小数,而且人们对圆周率的探讨还没有完结现代计算机已能算出几十亿位圆周率。这一切对学生来说既令其振奋又极具吸引力。那种数学的美感和神秘感,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