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耸听么?看看下面的事实:
学士毕业,英语要过四级;公司招聘,你的英文是六级么?职称晋级,英语考试达到六十分了么?……尽管学士毕业后,你可能一辈子再不用接触英语;尽管招聘后的公司只是派你到偏远的农村去采购马铃薯;尽管晋上了职称,你对技术还是一窍不通……一切告诉你,英语不过关不行。
那么作为母语的汉语呢?没有被提到。也就无所谓了。
所以你能看到:学士毕业的课堂,请来的英语老师要英国本土的,学英语要地道,而国语老师则可以一口方言南腔北调地上课;公司招聘后,很为自己的员工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骄傲,但发出的一张汉语广告单则可以狗屁不通不知所云;至于晋完了职称,谁会因为我对技术问题的表达不清而怀疑我的高工身份?
可见,英文比中文有用,学英文更重要。
也难怪,政府推广了普通话这么多年,莘莘学子苦读寒窗这么多年,汉语又岂能是“四级”“六级”的水平?汉语还用学么?
国人当然不以为然。
但和汉字有些渊源的刚刚抢注了端午节的韩国人却多余的担起心来:
其《中央日报》没事竟报道说在上海的一次翻译考试中,就有精英将“富贵不能淫”作了如下的翻译:“Berich,but not ***y(富贵但不能性感)”不知孟子他老人家知道了,会不会气得站起来?而“人之初,性本善”被译为了“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beings,*** is always good(人之初,**本善)”,不知是否该归结为当今的时代**比诞生此语的那个封建社会开放的缘故?于是韩国人感叹:“作为韩国人,我们有必要回头看看我国是否也在上演着与中国类似的一幕。”
“这叫英文不过关,不叫汉语水平低。”网友如此评论,让我也尽力这么想,韩国人的担心也许是吃得太饱的原因吧。
但同样和汉语有些渊源的新加坡人也来凑趣了,他们替我们考证出了我们不少的电视台的不少明星主持人张口闭口并传染到大街小巷的少男少女口中的“哇塞”,其实源于闽南语,直观的翻译过来就是“我操”的意思,哇塞!真是脸红。
不过尽管这一词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公众荧屏,但明星毕竟不都是文化人,人家的口头禅也是张扬个性嘛。可叹的是央视一套也被《咬文嚼字》找出了毛病:
名栏目“开心辞典”的字幕将“大快朵颐”写成“大块朵颐”,不知这样的题该怎么回答,高考中有没有这样的错误呢?其他的考试中肯定有吧。
央视尚且如此,于是我终于明白,平日里充斥荧屏的“造诣(zhi )”“愠(wen )怒”之类的台词对白,并非是我听错了。而刚看到的一篇报道,讲一个人跳楼被救,倒使我自始至终没弄明白,那个人到底在哪跳的楼?该不是从一层往下跳吧?看来这些毛病早已是习以为常,倒是我少见多怪了。
可见我们的中文水平不过如此。
“据报道,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比赛中,外国留学生击败了中国学生,曾在中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个报道看了曾私下窃喜,可见外国人对中文的重视,但中国人怎么了?
据说外国人出门都讲自己的母语,只有中国人出门,很爱讲英语。但愿只是为了卖弄。
那天送十三岁的小侄子回家,一路上和我嘟囔了一个小时的英语,我也很为他自豪呢。结果快到家了却问我:“老叔,假期的作文题目是《寒假》,告诉我怎么写?”我气结。
中文,你何时沦为后娘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