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蓝、田壮壮:电影圈里的铁骨妈妈和性情儿子

 清轻 2009-11-14

电影圈里的铁骨妈妈和性情儿子
  儿子是名扬四海的大导演,母亲是在几代中国人心中深深扎根的大艺术家。
        母亲钢铁般坚强,六十多岁创办儿童电影制片厂时,手指被夹断一截,她却像没事人一般,让医生包扎一下,并随手将断指扔在垃圾桶里,继续投入工作;儿子是性情中人,当他自己有儿子的时候,甘愿放下工作,守在婴儿身边一年多,做专职奶爸。
        这是性格迥异的一对母子,但在中国电影史上,他们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这位母亲叫于蓝,刚刚获得第27届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她的儿子是田壮壮。






   热血姑娘的明星轨迹
        1921年,于蓝出生在辽宁岫岩,原名于佩文,早年失去母亲,父亲曾任地方法官。“九一八”事变后迁回关内,辗转定居北平。“卢沟桥事变”后,于蓝正在北平上中学,当时住在新街口的她,经常见到日本的装甲车在城里横行无忌,“感觉车轮就像碾过自己的胸口一样”。“那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参加抗日。”1938年,于蓝从好友王淑源口里得知平西有抗日游击队,她再也坐不住了,第一次离家出走了。不料出师不利,刚到城门口就被日本鬼子逮住了。后来家里人上下打点救她出来,对她严加看管。有一天,天降暴雨,家人对于蓝放松了警惕,于蓝举着一把油纸伞第二次离家出走。这一次很顺利,她机智地躲过了许多关卡,来到“斋堂抗日根据地”。后来,17岁的于蓝和她的同窗好友赵书凤到延安去。在出发之前,赵书凤请母亲帮改个名字。赵妈妈说:“希望你们能走上一条平坦大路,凤儿就叫‘路’吧。”赵妈妈又帮于蓝改了个名字:“就叫‘蓝’吧!万里无云的蓝天,你们走在蓝天下的大路上。”这个名字,于蓝从此再也没有换过。
        于蓝和其他十几名热血青年在一支抗日部队的护送下,用了近五十天时间,穿越封锁线,长途跋涉,于1938年10月24日抵达陕北延安。在延安,于蓝被送进抗大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大,她的表演才能一下子显露了出来。没过多久,她就被调到了鲁艺实验剧团当演员。在这段时间里,于蓝演了许多话剧和秧歌剧,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于蓝的演技也越发淳朴自然。
        于蓝接触电影是从1949年开始的,她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白衣战士》。于蓝前后共演了六部电影,包括电影《烈火中永生》。她塑造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活生动,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人家田方喜欢的是你!”
        早在1935年,于蓝读初二时,便在电影《壮志凌云》上看到过扮演青年农民田德厚的演员田方,并一下子喜欢上了他,成了他的“铁杆粉丝”。1940年,于蓝被调入鲁艺实验剧团的时候,终于和这个自己曾崇拜过的大明星成了同事并相识。
        有一天,同事赵路悄悄地和于蓝说,塞声大姐把她找了去,要给她介绍男朋友,对方正是田方。这使于蓝一下子震动了,她紧张地问:“那你呢?喜欢他吗?”“我早就喜欢他了。”赵路真诚地回答道。
        于蓝决定将自己的感情永远埋在心里,真诚地祝福赵路。不料,塞声大姐又来拉于蓝去和田方相亲,她说:“于蓝,我差点办错了事,人家田方喜欢的是你!”后来,田方向于蓝坦陈,他在延河边上第一次看见她,就喜欢上了她。因为此事,于蓝觉得很对不住赵路,回去一看到赵路便哭了,赵路已从塞声大姐那里知道了情况,反倒过来安慰她。
        田方之前的妻子因产褥热病去世了,留下两个孩子。当时23岁的于蓝成了14岁和12岁孩子的妈妈,她和两个孩子相处得非常好。后来,她又有了“新新”和“壮壮”两个儿子。若干年后,田新新做了录音师,田壮壮做了导演。
   田壮壮想不做电影都难
        身为老三届的田壮壮,插队一年后当了兵,在部队里干上了摄影。
        父亲田方1975年去世后,田壮壮回到了北京,在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干摄影,三年后去了大寨的一个记者站。田壮壮在大寨待了两个多月,觉得无聊痛苦,于是有朋友劝他去考电影学院。当时已经25岁的他想考摄影系,可是已经超龄了,唯一可以选择的便只有导演系。
        1978年5月,经历了社会动荡的北京电影学院面向社会招生的广告一出,举国轰动,上万人前来报名。田壮壮觉得,自己能考上北影很幸运。当时导演系的影片分析考试放映的是《英雄儿女》,这正是他父亲田方拍的电影,田壮壮早就看过很多遍,也听大家评论过很多遍了,而且,导演武兆堤还在田壮壮家聊过这个。虽然那时候田壮壮还小,但也记了满满一脑子,所以两个小时的考试,他只用了30分钟时间,就把小时候听来的东西满满当当地写完了。
        考政治的时候更逗了,田壮壮和何平一块儿考。何平的父亲何文晋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老厂长,和田方是老哥们儿。一大早,田壮壮到何平家找他时,何文晋拿出一张报纸让田壮壮读,说肯定会考“双百”方针的来由和意义。田壮壮到考场上一打开试卷,妈呀,早上看到的东西占了70分。这70分田壮壮算是稳拿了,糊里糊涂地,田壮壮走上了电影之路。
        田壮壮的影片和他本人一样,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他摒弃了第五代导演不注重刻画人物的习惯,而将“人物”推到了影片创作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他的处女作《我们的角落》一经拍出,便在文艺界引起轰动。因为他强烈的个性,所以在第五代导演中,田壮壮的运气显得不佳,一些影片遭到禁映,代表作受到种种非议,而且因为《蓝风筝》牵涉敏感的政治话题,导致田壮壮1996年之前被禁止拍片,这一沉寂,便是十年。复出之后的田壮壮,以《小城之春》重返影坛,并且他拍摄的《盗马贼》终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全新的电影形象赢得了“瑞士第三届电影节大奖”。
        除了拍电影外,自2003年起,田壮壮受母校北京电影学院之邀回去担任导演系主任,主要任务是带研究生。田壮壮给学生上课,从来没有缺席或迟到过。即便是在大冬天,清早8点的课,他也总比学生先到上课地点,早早候着。

    






 
 

        一对母子的两种精彩

        于蓝性格钢铁般坚强,六十多岁创办儿童电影制片厂时,手指被夹断一截,让医生包扎一下,随手将断指扔在垃圾桶里,继续投入工作。而儿子田壮壮,却绝对是个性情中人,当他自己有儿子的时候,甘愿放下工作,守在婴儿身边一年多,做专职奶爸,亲自准备三餐。
        如今,田壮壮已经五十多岁,也已是名扬四海的大导演。但在母亲于蓝的眼里依然是个孩子。这对母子性格迥异,虽然田壮壮对母亲很佩服,但他自己在电影事业上一直是特立独行,保持着自己的个性。母子讨论业务,遇到创作观点不同时,儿子立马“拍案”,母亲当即“而起”,经常吵得几天不说话,甚至有一次吵到要断绝关系。但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于蓝仍在为没有让儿子有一个更好的童年生活而自责,认为是自己人生三大遗憾之一;而田壮壮会脱口说出自己的至爱:母亲、孩子、电影。母亲最重要!
        不爱开车的田壮壮,有两件事他一定要亲自驾车完成:一个是放假时拉着酷爱昆虫的儿子到郊外郊游;另一个便是周六为他的母亲当一天车夫,陪着母亲去哥哥家过周末。头发花白的田壮壮,在母亲的身边,依然像个孩子,任性,发脾气,像天下所有平凡的儿子,享受着母爱和天伦之乐。
       田壮壮一直记得,参加母亲从艺三十周年的纪念会时,他坐在最后头,远远看着母亲身边的一群老人,那么热情乐观地畅谈着自己一生的电影追求。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母亲为什么老有那么多燃烧的东西。

(摘编自《名人传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