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啊,要多读书,少上网

 天南地北来相聚 2009-11-15

年轻人啊,要多读书,少上网

 

 

老婆给我推荐了今年22期《读者》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读来感受颇深。

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在《最愚蠢的一代》书中,提出了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知识普及前所未有的现阶段,因为一切就在你的电脑里、鼠标下,但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却没有什么提高呢?

“因为他们把时间花在社交网站、IM(即时通讯)和手机短信上了。”鲍尔莱因说。他对Facebook尤其深恶痛绝,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9个都是社交网站。

鲍尔莱因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因为我们年轻人需要一个空间,让自己与历史、艺术、公民理念相遇。便“如果他们24小时腻在一起”,怎么有时间利用最好的机会和资源去成为最博学、最聪明的一代呢?

现在的年轻人,的确将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了,比如现在时兴在网上“偷菜”,聊天,打游戏,甚至看电影……一个人对着电脑就可以做很多的事,大量的网吧就是明证,有的学生可以在网吧里连续泡上两三天,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伏案睡在电脑前,或者蜷在网吧的椅子上睡。

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自然是不用多说了。因为有网,就可以不去搞运动了,因为有网,就不必去了解历史、政治、艺术,不去了解公民权利和政府的运作,因为网上的玩法太多了。

年轻人正处在构建自己身份的年龄,他们思考性、死亡,他们孤独、焦虑,他们必须寻找同盟,他们必须稳固自己——通过模仿别人。

所以,他们需要社交,数字化工具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这种需求,一个15岁的孩子一个月发了5000条短信。甚至晚上10点、11点都还在聊天,分享照片,发送短信。

年轻人几乎都有QQ,因为他们最怕被同龄人隔离,看不起。别人摸出手机发短信时,他也摸出手机发短信,据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平均每周发2272条短信,他们哪有时间安静地读一本小说?

所以,他们需要长者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则,他们永远是孩子,永远长不大。

正好在今天,西华大学一个大一的学生,来找我,我曾经教过他三个月,也是我的亲戚,他就是想来和我说说话,让我给他鼓鼓劲,以致不迷失方向。我觉得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懂得走出自己的圈子,交一些年龄大一点的朋友。

我现在天天坚持写博客,也喜欢在网上交流,这是不是很好的事儿呢?听听鲍尔莱因的说法:网络交流难让你有什么进步,因为难以积累更好的词语、新奇的句法、机智的风格、复杂的想法……他只让你保持在青春期水平。我一直认为,信息的加速度一定会带来内容的肤浅化,很多时候,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

鲍尔莱因建议,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多读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和信息过于丰富庞大,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Google一下就出来了,何必花时间去记呢?

但是,毛泽东只是一个名字吗?二战只是一个标注时间和地点的事件吗?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想了些什么?哈姆雷特关于生命意义的冥想,真的就与你无关吗?

不,这些都是构建正在发展中的思维和人格的原材料。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且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而不仅是你随时可以调用的外部材料。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如果你只记住了优美的词句,那是不够的,只有当你从中领悟到民主的真意、关于美国起源的解释时,那才算是真正的懂了——而不是从网上迅速浏览就能立刻得到的。

我总是让我的学生多背诗,不管他们多不喜欢,为什么?首先,是积累词汇;第二,它让人慢下来。他们平时读得太快,写得太快,需要一些东西让他们慢下来,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上。

也许,我们正在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的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所以,我们还是要维护书本和阅读的价值,尽量的多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