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人知,《梁祝》背后的血泪

 昵称365959 2009-11-21

陈钢的父亲陈歌辛  

 

陈歌辛

 

  陈歌辛一生创作歌曲近200首,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恭喜,恭喜》、《夜上海》、《小小洞房》、《初恋女》、《凤凰于飞》等歌曲,至今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而他的《春之消息》组歌及《渡过这冷的冬天》、《不准敌人通过》等歌,则在抗日战争时期风行一时,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

 

  陈歌辛原名昌寿,1914年9月19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南汇,其祖父为印度贵族,祖母是杭州人,祖父婚后便定居上海。陈歌辛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代便博览群书,专研音乐和诗歌,尤其爱采集民歌。故在他创作的歌曲中,常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浓厚风情。陈歌辛长得漂亮,隆准的鼻梁,雪白的皮肤,中等偏高的身材,配着一双黑白分明的秀目,讲话时面带笑容,富有共鸣的男高音,操着流畅地道的上海话,声音抑扬顿错,谈吐风雅,十分迷人。无怪他的学生们说,听陈老师讲课,真是如沐春风。周璇也曾在五十年代初说:听陈先生讲话,感到是一种享受;唱陈先生的作品,感到十分的贴心。

 

  改名歌辛:

 

  陈歌辛,原名陈昌寿,出生于中国上海南汇,著名流行音乐人,人称歌仙,其祖父为印度人,后被其母过继给一户陈姓人家。

 

  陈毕业于格致中学,曾短暂跟随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学习音乐理论及作曲、指挥等。其后在上海一些中学教授音乐,并创作歌曲。1938年,任中法剧专音乐教授,与张昊、铁铮、郑守燕等组办歌咏指挥训练班,谱写了一些抗战歌曲。

 

 1941年,陈被日本占领当局逮捕,关入着名的极斯菲尔路76号酷刑折磨三个月后放出。之后,陈写出了代表作《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恭喜恭喜》、《夜上海》等名曲,由周璇等演唱出名,在上海风靡一时。

 

  1946年,陈赴香港投奔夏衍,1950年回到上海,任昆仑电影制片厂作曲。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打倒,送往安徽白茅岭农场劳动,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因饥饿死于当地。1979年获得平反。

 

  陈有三子一女,其中长子陈钢为着名音乐家,作有着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三子陈东为男中音歌唱家。

 

  陈歌辛少年时,曾师从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随弗氏学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但学习时间不长,以后的成就全*他自己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他喜爱民歌,几乎所有浦东的田歌、车水号子、打谷号子、打夯号子......他都能高声唱出来,他后来为学生讲课时,往往开宗明义第一课遍说:......音乐发源于劳动,田歌、山歌、劳动号子等,便是最朴实真诚的音乐。我的作曲便是师法劳动号子与民歌,因此不能数典忘祖,我们必须为辛苦的大众而歌......有学生提问:那么先生的名字由昌寿而改歌辛,道理也正在于此吗?陈歌辛颔首微笑。

 

  陈歌辛有着一半的印度血统,1914年生于上海。陈歌辛本姓吴,是母亲将他送养给了没有子女的好友陈家。陈歌辛毕业于上海的格致中学,音乐完全靠自学成才。年轻时的陈歌辛风流倜傥,但十分勤俭,在女中教音乐时,整日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淡蓝竹布长衫,就是这个英俊青年的这身装扮,竟深深的打动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学生。她叫金婚丽,是个富家千金,又是学校的校花,年仅16岁,此时的陈歌辛也只有19岁,两人相爱了。一年后,他们冲破重重阻挠结婚了。

 

  陈歌辛是个音乐天才,20岁左右的他已闻名上海滩,创作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和电影插曲。但他又是一个热血青年,孤岛时期,看着破碎的山河,他也加入了反帝的队伍,与中国现代舞的开山鼻祖吴晓邦合作,一连创作了四部抗日歌舞剧。陈钢清晰地记得1941年,他刚6岁,一晚,日本宪兵冲进了他们在华格臬路的家,陈歌辛因为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而被认为是共产党,关进了「七十六号魔窟」,三个月后被保释出狱。1946年,陈歌辛和妻子金娇丽一起前往香港投奔夏衍,同年,他创作了《夜上海》。1949年上海刚解放,他托人将年仅14岁的陈钢送去参军。第二年,他就和金娇丽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虽不是共产党员,却从心底热爱祖国,但是1957年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打成右派,1961年,这位正当盛年的天才作曲家,在安徽的一个叫白茅岭的地方,孤独地离开了人间。

 

无可挽回的遗憾——陈歌辛与陈钢

 

  《玫瑰玫瑰我爱你》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一时的歌曲,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曲目。他们分别出自一对父子之手,为前者谱曲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作曲家陈歌辛,而主创《梁祝》的是他的大儿子陈钢。

 

  陈歌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音乐才子歌仙之美誉,到新中国成立后初期还被推为中国的杜那耶夫斯基(苏联爱情歌曲《红莓花儿开》的作者)。他1914年9月出生于上海,原名陈馨砚、陈昌寿,从小就喜欢音乐和诗歌,曾从师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学习音乐理论和声乐、钢琴、作曲及指挥。他很喜欢民歌,经常到浦东农村去听农民的车水号子、打谷号子和打夯号子,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歌辛,意思是为辛苦的劳动者而歌。因此,他创作的歌曲,大多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

 

  陈歌辛毕业于上海的格致中学,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音乐完全是靠自学。从1932年开始,在上海洋泾中学和复旦附中等校教音乐。1935年在上海乐剧训练所兼任教职时,结识著名舞蹈家吴晓邦,两人携手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西施》。从1937年开始进行电影音乐创作,先后为艺华、国华、大同等电影公司摄制的影片谱曲。他创作的《春之消息》组歌及《渡过这冷的冬天》、《不准敌人通过》等抗日救亡歌曲,以及《蔷薇处处开》、《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夜上海》等,供周璇、白光、姚莉、龚秋霞等歌星演唱,使他名动一时,成为海派流行音乐的杰出代表。其中很多歌曲至今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

 

  陈歌辛在上海女中教书时看上了女中的校花金娇丽,金娇丽对风流倜傥的年轻老师也极有好感。为了试探金娇丽,陈歌辛在新年时给她寄了张贺卡,上面没有祝福的贺辞,却写了无法无天四个字。孰料,金娇丽却非常喜欢他这种无法无天的勇敢。他们于1934年结为伴侣,如胶似漆的爱情更激发了陈歌辛的创作灵感,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如《玫瑰玫瑰我爱你》等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上海解放后,陈歌辛受聘于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专业作曲。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送往安徽白茅岭农场劳改。

 

  他四个子女中,大儿子陈钢是唯一子承父业的一个。他从小就耳濡目染,接受了音乐的熏陶,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年仅14岁的陈钢参加了解放军。由于他的钢琴弹得好,被分配到文工团。1955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59年新中国建国十年大庆,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系的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人向院党委申请了几个献礼节目,其中之一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得到院党委书记孟波的赞赏,校方还抽调四年级的尖子学生陈钢参与创作,并责成由陈钢与何占豪负责完成这部协奏曲的创作。

 

  《梁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时间全国上下,都在播放。陈歌辛在安徽农场得知这个消息,对儿子的成就感到非常欣慰,跟妻子说:告诉陈钢将《梁祝》的签名总谱给我一份。可是迫于当年的政治压力,陈钢并没有满足父亲的愿望,而1961年,陈歌辛便在安徽农场去世,这件事情成为陈钢一生的无可挽回的遗憾。另一件遗憾是陈钢在参与创作《梁祝》时认识了一位姑娘,二人情投意合,却因家庭出身不同不能结为伴侣。当年,陈钢到北京看望女友,二人相约在北海公园的白塔下,白塔上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梁祝》,而他们却无言以对,亲身演绎了1600年前的爱情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