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田野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察我悟 2009-11-24
从春风送暖到数九寒天,我市29个乡镇、历时近一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文物调查阶段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其间,我们无时不在感受着野外工作的艰辛,更加体验着一项项普查成果所带来的快乐。凡此等等盖不赘述。笔者现结合工作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谈谈田野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一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文物”的概念认知不清或不够准确。文物普查期间,每到一个乡镇、一个村落,为了捕获更多的文物信息,我们总是往来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走访调查中,和当地干部群众有了更加亲密地接触,通过沟通交流,我们普遍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把“文物”狭义地理解为“古董”,单纯的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去看待文物,认为只有很值钱的东西才是文物,而对于我们所要调查的古遗址、古建筑、古树名木、石雕碑刻等,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有些群众甚至嗤之以鼻。广大干部群众不知道或忽略了“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遗物或遗迹”这一广义的概念。“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偏差,导致他们不可能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角度去审视文物,亦不可能站在“保护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明”的高度去保护弃置一隅的一通碑刻、一座老建筑或一处古遗址。二是文物基本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过于理性化、抽象化、概念化。如我们经常宣传说“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悠悠华夏文明的载体,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宿影”、“保护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等等,这些观点语言说理性较强、专业和文学色彩较为浓厚,曲高和寡,很难适应“农村”这个大的语言环境和“农民”自身文化知识结构层次,不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有关文物的宽范信息就很难深入人心,扎根于基层。同时,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宝档案》、《鉴宝》和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等栏目,从“古董”、“古玩宝贝”的角度,使“文物”的概念走进市井村闾、千家万户, 客观导致人民群众在文物的种类和价值的理解认识上失之偏颇、不够全面。三是田野文物破坏、流失严重。在文物普查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关于石雕、碑刻等可移动田野文物被盗窃、被破坏的信息,由于这类文物分布范围较广,文物主管部门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加之它们生存的环境是交通、通讯相对滞后的农村,而农民群众对此类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为不法分子营造了可乘之机,致使一些不同时期的、涵盖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碑刻和石雕艺术品残遭破坏或被盗流失。同时,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因年久失修或疏于管理保护,正处于颓废或消失的境地。如酂城古城墙、芒山镇陶山村碉楼、茴村乡李楼堂楼、马牧乡小孙庄孙殿英祠堂等等,这些见证历史苍桑巨变、极具地域风情、彰显永城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遗址、古建筑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在人们逐日淡化的目光中,已成残垣断壁,破败不堪。 
    对策: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着力开展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全面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切实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古言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势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形成“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是各级地方政府要严格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方针,即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目标管理、纳入体制改革,特别是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一定要落实到位。因为保护田野文物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单独依靠文物主管部门的力量无疑是杯水车薪,可望而不可及。形势所迫,只有各级政府齐心协力、共赴一役,才能确保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万无一失。此次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快速且卓有成效的开展,不正是市财政的大力支持和各个乡镇党委、政府密切配合的结果吗?二是文物主管部门要采取正确、有效的宣传方式,运用平易、质朴、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图画制作光盘、版面、折页,利用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结合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工程,搭乘各行政村文化大院的舞台,在农村这片田野文物生存的广阔天地里广泛宣传文物的有关知识和法律、法规,使文物真正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知之深,爱之切”,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只有深刻的了解什么是文物、为什么保护文物、怎样保护文物,才能够自觉自愿地融入到田野文物保护的队伍中去。同时,文物主管部门还要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全力以赴,积极主动的采取有效措施,对一些处境岌岌可危的田野文物及时的进行保护维修。三是把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文物,使之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才是保护田野文物的根本目的,亦是文物存于当世、传之后世的最大意义。我们说:“也许一块石头、一通残碑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那么我们就要着力去挖掘这段历史,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让人们在感悟历史,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得到精神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与净化。例如我们在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大量碑刻:家规碑、贞节碑、修桥碑、义行颂德碑、损资助学碑、公议碑等等,这些碑刻在内容和形式上多种多样,但是它们宏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昭示后人的主旨却极为近似。即告诫后人要以忠孝思想治家报国;要遵循仁、义、礼、智、信的家规祖训;要知恩图报,富而好施,勇担社会责任;要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要与人为善,和睦乡邻等等。这些为人处世之道,堪称万世师表,在不同时空都会依然散发出理性的光芒。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碑刻,就要尽可能做到集中起来,馆藏保护展示,使之作为儒家传统道德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纽带,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作为医治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一剂良药,作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供人们参观学习。我想,让人们在走近文物、触摸历史中大获裨益,才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田野文物积极性、主动性的最佳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