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陵墓的结构和历史演变

 安一安一 2009-11-28

    墓葬社会现象是在灵魂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布着赤铁矿粉粒,随葬品有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饰品。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层男女合葬墓和家族合葬墓中,男随葬品有农具,女随葬品有纺轮等,都说明人们认为人虽死,但灵魂未死,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团聚、生产、生活,并保佑活着的人生活顺利。到奴隶社会,坟墓形式出现了,基本由陵、墓和建筑组成。三千年来,陵墓经历了发展、完善的过程。

(一)封土

封土建坟,起源于商末周初,到春秋战国时越来越高,形状好似山丘,因此有“坟丘”之说。如齐四王冢犹如一列整齐小山,自西而东分别是威王墓(高30m)、宣王墓(高34m)泯王墓(高22m)和襄王墓(高23m)。根据封土形式和发展变化可分为三种: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这种类型的坟头。

2.以山为陵

就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坟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盗。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海拔1188m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和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

3.宝城宝顶

明、清的帝王陵墓改变方上形式,发展为宝城、宝顶形式。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二)墓室

原始社会时期墓葬形式简单,以穴墓坑葬死人,后发展成木材、木板墓室。进入奴隶社会,帝王墓室就又大又复杂了。主要类型:

1.木椁墓

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也就是像生前宫殿式建筑,内分数格。正中是放棺材的地方,周围方格称为“厢”,放置殉葬物品。1972年长沙马王堆轶候利苍妻墓即是这一类型,女尸完好如初,随葬品有漆器、帛书、绵绣、乐器、竹简、木俑、农畜产品、中草药、印件等1000余件。可想而知帝王的木椁要比这还大,随葬品也要比这多。

2.黄肠题凑

这是木椁玄宫的发展,其规模、复杂程度为木构地宫高峰。黄肠,指用柏木的黄心积迭得很严密。题凑,木头皆向内。黄肠题凑,即在地下由柏木迭成巨大空间,内置三层椁、五层棺,以及便房、回廊等。1974年北京丰台发掘的燕王旦墓室即属此类型。

3.砖石砌筑地宫

由于木椁地宫被盗、被焚的教训和砖石技术的发展,到东汉时地宫被砖石结构代替,至明清达到完善地步。地宫采用“前朝后寝”的形式,极力模仿生时的情景,追求“死犹如生”之意。地宫前半部为长而宽的隧道,作为进入地宫的前奏,犹如地面紫禁城的前重门广道。隧道前端为一方形券宫作为前庭,象征着紫禁城前的广场。之后进入地宫前、中、后三殿和左右两配殿,顶部覆琉璃瓦。前殿也是前导建筑,中殿是“前朝”部分,殿里摆放汉白玉“宝座”。后殿是地宫主要部分,为“后寝”,规模大,空间高,放置帝后的棺椁及陈放殉葬物品。这种形制延续了1000多年。

4.土洞地宫

在黄土高原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壁面有精美雕刻、壁画。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秦公主、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墓。

(三)陵园建筑

陵园建筑,主要指祭礼性建筑。在帝王陵园中有三部分:

(1)祭祀建筑区:主要有祭殿,两旁有配殿、廊庑。大殿前有朝房、值房等。

(2)神道:又称“御路”、“甬路”,为通向祭殿、方城的宽广笔直大道。两侧为阙、坊、门、石像生等,增强肃穆气氛。

(3)护陵监:保护陵墓人员的住所,据记载汉武帝茂陵区人口达27万,日常浇树、洒扫就有5000多人。

墓选址的风水说

古代认为死后灵魂永生,将到地下同亲人团聚,继续享受人间美好生活。同时认为只有在天然优美的地理环境,才适宜死去的人灵魂生存,并能荫福于子孙。因而风水说被丧葬所重视。在某种程度上选择风水宝地比厚葬更重要。帝王为了江山永固,因此得天下后,就派亲臣、风水先生选择自己的墓地,甚至亲自选,亲自察看,使风水说受到社会重视并得以流传。风水说有着大量迷信、故弄玄虚的内容,但其中不乏有一定科学道理,对居民点的宅址选择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风水概念和内涵

风水,古代又称堪舆、形法、地理、青囊、青乌、卜宅、相宅和阴阳等。系统研究风水者是晋代郭璞(276~324)。他在《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明代乔顶在《风水辩》中对“风水”进一步地说明:“所谓风者,取之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就是说,在地形条件作用下,气不散而聚,水不静而环,藏风聚气,是最佳的地理环境。

按着风水说,在选择阴宅时理想的模式要有龙、砂、穴、水四大要素,或称为四科:

(一)龙

“龙”,就是山脉。要求山脉“重峦叠嶂,秀丽森然”,“高峙耸拔,端正尊贵”,“烟雾云气,郁郁霭霭”。山形要美,如屏、如帐、如覆钟、如华盖等。山脉根据分布远近和在风水中的作用,分为祖山,少祖山和主山。

祖山:山脉起始的山。

少祖山:祖山之前的山峰。

主山:少祖山之前,基址之后的主峰,又称来龙山,或称镇山。

(二)砂

砂,即阜丘,统指前后左右怀抱基址之群山。同主山为主从、君臣关系。要求“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砂还分:

左辅:又称青龙砂、左肩、左臂。

右弼:又称白虎砂、右肩、右臂。

护山:青龙和白虎砂外的岗阜。

案山:近基址、体量小的山。

朝山:远基址、体量大的山。

水口山:又称捍门,为水流的出口,也是进出的大门。

整体山势环境,主山高耸,两侧左辅右弼,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状如牛角、蝉翼,并称“蝉翼砂山”。案山端正、圆巧、秀美光彩。朝山高大有形。水口砂,如华表,既险又壮观。

(三)水

水为山之血脉,水融注则气聚,水走则气散,因而“吉地不可无水”,“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对水的要求是:

流:水要流动,或溪、或河,水来处为“天门”,水去处为“地户”。

聚:流水相聚,或池、或湖。“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

曲、缓:流动的溪流、小河要弯曲、和缓。

水质清澈、明净。

(四)穴

穴,即基址,也就是龙脉止聚、砂山缠护、川淑潆回、内敛向心之处。前亲后倚,左右相称。一般是同主山、明堂、案山、朝山在一条轴线上。其中心点,称“天心十道”。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宅舍以中堂为正穴,墓地以金井为正穴。

龙、砂、水、穴四要素构成理想的阴阳宅模式,往往自然界具有这些基本要素,但难达到标准,故须经过人工修饰、加工,形成“上壤吉地”。

明十三陵墓地的选择、确定和修建过程即按风水要求进行的。明永乐朱棣在南京篡夺皇帝位置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决定迁都北京,开始兴建宫殿。两年后,即永乐七年(1409年)第一次回北京,派近臣和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初选多处,经过对比和他本人察看,确定十三陵位置,将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并动工修建长陵。这里原有村落叫康家庄,位于山前盆地中,三面环山,中间平坦如一大宅院。南端两座相对小的山峰:左蟒山(后改名为龙山)、右虎山,守护着南大门。中间有温榆河从西北向东南曲折流过。这一形势符合风水四科的要求:军都山为祖山,从西南蜿蜒而来,远处海拔1015m的八达岭为少祖山,近处天寿山为主山,两侧东山和西山为青龙砂、白虎砂,其后面峰峦为护山砂,东山口为水口砂,虎山低为案山,龙山高大为朝山。据说选此陵地的是江西的风水先生叫廖均卿,当向朱棣汇报时,赞为“吉壤”、“万年寿域”,朱棣十分满意,用了4年时间建成第一个墓地——长陵。之后又相继建了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计十三陵。其中定陵于1956年发掘,1959年正式建成定陵博物馆,人称“地下宫殿”。

二、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按着上述理想风水模式,可见这种格局实质是采用封闭的空间传统观,加强了封闭性。其外围是祖山、少祖山及两侧护山砂与南端朝山砂形成第一重封闭空间;向内为主山、两侧青龙砂、白虎砂、水口砂、案山砂等,又形成第二道封闭空间。再向内人造的城郭、内城、里坊、多进庭院、四合院更是多重封闭空间。这种封闭风水观,与中国处于赤道北、中纬度、大陆东岸、季风气候环境有关,会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1.背山。北部有较高山作为屏障,可以阻挡、减弱冬季季风寒流入侵,使气温高于周围地区,形成较温暖环境。如青岛崂山南侧太清宫位于大山之南,形成亚热带小气候,南方亚热带植物才能够定居下来,形成独有的江南自然景观。

2.朝阳。可争取良好日照条件,日照时间长,提高年平均气温,有利植物生长。

3.面水、近水。居民点前有一定面积水体,可调节温度和湿度,迎接夏日南来凉风;近水,饮用水、灌溉用水和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4.缓坡。可避淹涝之灾,庄稼易抗旱抗涝。

5.此类环境有利自然林木、花卉和人工栽植的果树生长,创造一个良性生物循环环境。

三、风水与旅游景观

理想的风水区,不仅是良性生态环境区,也是最佳观赏的游览区。人们在这山水环境中可以开展休憩、游览、娱乐、度假等旅游活动。因为:

第一,以主山、龙山、虎山和少祖山、祖山、护山等为基址背景和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主体轮廓线,增强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

第二,以河流、水池为基址的前景,形成一望无际,开阔平远的视野;而当凝望水面时,山光峦影,景物成双,构成绚丽多彩生动的画面。

第三,以案山、朝山为对景和借景,成为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丰富风景内容。

第四,以水口山为障景,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人们进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效果。

第五,做为风水地形的补充性人工建筑,如塔、楼、桥、牌坊等,常成为该区域内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具有观赏性和识别性。

第六,风水区内广植花果树木,利于保护风水林、古树名木和生态条件,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环境。

陵墓的基本类型

陵墓作为旅游资源,从已开发利用和将开发潜力分析,可分为帝王陵墓、名人陵墓和悬棺。

一、帝王陵墓

帝王陵墓由于占有空间大,山水形胜,地面和地下建筑辉煌和文物众多,成为我国旅游胜地,著名的有始皇陵、唐乾陵和昭陵、明孝陵和十三陵,清东陵和西陵。

清东陵代表了清朝的盛世时代,埋葬着重要的帝、后、妃嫔,有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等5座皇帝陵,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等4座皇后陵。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帝后陵墓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旅游价值。

首先,陵墓范围大,环境优美。

清东陵位于北京以东、河北遵化县马兰峪、燕山山脉东段的山麓盆地中,北靠层峦叠翠的昌瑞山,东依马兰峪蜿蜒起伏的飞鹰状的倒仰山,西为高耸入云的黄花山,南为低矮孤峰的金星山,再南为同黄花山相连的天台山和烟墩山。山间为险峻的陵口,北西向河流穿过,水深流急,有“鲤鱼跳龙门”之说,四周山崖之间是48km2平地。山岭起伏,满目苍翠,风光雄奇而秀丽,是理想的风水宝地。

其次,建筑物众多,宏伟辉煌。

陵区内由200多座单体建筑组成,有宫墙、殿宇、宝城、地宫、明楼等。在通往各帝陵的砖石神路上还有石牌坊、华表、神功圣德碑楼、多孔状的石桥、石兽等。石牌是进入陵区的第一个建筑物,其规模和工艺精度国内罕见。为仿木、石结构,五间六桩十一楼建筑。高12.48m,面阔31.35m。在巨大石牌坊上浮雕云龙戏珠、蔓草奇兽和双狮滚球,别开生面,栩栩如生。上为庑殿顶黄琉璃瓦、斗拱结构,巍峨壮丽,成为陵区标志物;陵区有各种桥近百座,五音七孔拱桥很为独特,长100m,宽10m,如长虹垂落,栏板石因含方解石和铁质成分不均,可发出五个声音,因名五音桥;陵思殿,又称享殿,仿太和殿而建,阔五间,进深三间,双层层顶,重檐四出,黄瓦红墙,庄严壮丽。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和岁暮四时,帝王要来此大祭。

再次,文物众多。

在陵区各个帝后地宫中雕刻精致,文物众多,尤以乾隆和慈禧地宫文物精湛,可谓地下珍宝库。乾隆生前笃信佛教,因而地宫中的门、墙青白石上,刻有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地藏、除盖障、慈氏、虚空等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二大金刚(密极、那罗延)塑像在日夜守护着他。菩萨,肌肉丰满,神态自若,亭亭玉立,恬静温淳;天王、金刚,威武雄壮。另外还刻有“八宝”和“王欲供”的图案,工艺之精细在故宫中也难见到。八宝;即“螺(法螺)、轮(法轮)、伞(宝伞)、盖(白盖)、花(莲花)、瓶(宝瓶)、鱼(金鱼)、结(盘长);五欲供,即明镜(色)、琵琶(声)、涂香(香)、水果(味)、天衣(触),只有重视八宝、禁止五欲才能进入佛界。这些对“十全帝王”生前奢侈生活是个极大的讽刺。但从艺术角度讲是价值很高的地宫,可称为“石雕宝库,地宫佛堂”。

慈禧一生治国无术,弄权有方,生前奢华无度,死后将国家稀世珍宝占为己有。生前60大寿时,对用22年给她修的陵地三大殿不满意,全部拆除,重新选料,又用14年建成,其规模、工艺、豪华、用料耗银程度惊人,不仅超过清代祖陵,就连明清两朝二十四帝后住的紫禁城,也没有这般奢华。清代帝后陵殿用4根明柱贴金,紫禁城的金殿也只有6根贴金明柱,可是慈禧三殿内部则为64根贴金明柱。仅此一项用掉黄金4600两,在中国奢华帝王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在陵思殿上原有一块陛阶石,慈禧嫌为浅浮雕,因没压过东太后慈安一头,而下令拆掉,重新选料雕刻。这块高310cm、宽160cm陛阶石上,刻有138组“凤引龙”,看起来颇有动感,如腾云驾雾一般。地宫中的随葬品都为稀世珍宝,如18颗珍珠手串,用天然玉石雕成的翠茶叶、大莲花、红珊瑚、西瓜、甜瓜、白菜、桃、李、杏、枣等,活灵活现。还有27尊佛像,18罗汉像,骏马8匹,共计700多件,值银达223万两。其珍宝之多,贵重之巨,堪称世界之最。

最后,东陵是一部清史,也是帝王奢侈史。

东陵中每个帝王都有一块“圣德神功碑”记载他的一生,这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通过墓地发掘,可对清史“太后下嫁”、“世祖出家”和“世宗夺嫡”等一系列疑案有一正确了解。清代宫妃制,分皇后、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福晋、格格等9个等级,康熙墓中有5位后、妃,后妃在外独立成墓的有48个,星罗棋布,令人感慨万千。乾隆死后一年中,将新作成的770件珍贵衣物,分19次烧掉,可见帝王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令人发指。

二、纪念性陵墓

我国古代墓葬中,还有一大批纪念性的陵墓。有三皇五帝、昔折先贤、诗人画家、骚人墨客、三教九流等。这些墓葬中有的是真人真墓,有的是衣冠墓,有的纯系传说。它们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殉葬物微薄稀少,甚至空无所有。但因为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受到人民群众敬仰,成为重要的游览胜地。

(一)三皇五帝、尧、舜、禹、汤诸陵

在5 000年前,中国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奴隶社会早期,还没有墓葬制度。后来人们修成墓地,主要为了纪念他们。像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桥山,应是衣冠冢,有400多年树龄的轩辕柏,2 000年前汉武帝所筑祈仙台,以及轩辕庙等,环境幽静,古木参天,为历代华夏民族祭祖胜地;炎帝陵在湖南鄠县,太昊陵在山东曲阜,尧陵在山西临汾,舜陵在湖南宁远九嶷山,禹陵在浙江绍兴。至于伏羲、女娲陵各地更多,其中鲁南就有四处。这都说明人们对祖先崇拜和对民族历史的尊重!

(二)圣贤墓地

圣贤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将其墓地保存至今。孔子墓占地3 000亩,形成古木参天林地,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刻成群。孔子墓在其北部,东有孔鲤墓,南有孔极墓,构成“携子抱孙”格局,像这样一个家庭延续两千年的墓地,此等规模,世界少有。此外,颜子墓在曲阜,孟子墓在邹城,曾子墓在嘉祥,墨子墓在滕县,微子墓、张良墓和仲子墓在微山湖中的微山岛,匡衡墓在枣庄,荀子墓在苍山,李白墓在当涂等。

(三)政治思想家墓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治国有方的贤相,人们怀念他们的功绩和历史作用。如临淄的辅周灭商的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尚衣冠冢,辅佐齐恒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管仲墓,多谋廉洁贤晏子墓,稷下学宫名家淳于髡墓,勉县的治蜀有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墓等。

(四)名人墓

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中出现很多英雄人物,为人民所敬仰,如杭州岳飞墓、张苍水墓、于谦墓、秋瑾墓等。

三、崖墓与悬棺葬

在我国西南与东南山区,有两种墓葬形式甚为特殊,一是崖墓,一是悬棺葬。

(一)崖墓

崖墓就是沿着山崖处人工凿成洞,当地人称“蛮子洞。”最深达90m,小的约6m,宽达10m左右,高达2.8m。由墓门、享堂、墓道和棺组成。时间为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分布在四川宜宾、乐山、彭山一带。墓内外浮雕有车辇图,牧马图、宴乐图、车骑图、还有老莱子、荆轲、孙叔敖等故事,尤为珍贵的,在乐山麻浩崖有一尊佛像浮雕,是现存有准确年代的最早佛像雕刻。

(二)悬棺

悬棺是在悬崖高处,凿孔,安设木桩,然后将棺木放在桩上。在我国分布于三处:宜宾地区兴文和珙县、三峡、武夷山九曲溪。宜宾地区是西南一支少数民族僰人的聚居地。僰人在明朝一次反抗中被全部消灭,余者融于汉族和彝族。

三峡悬棺多在风箱峡中,人称“风箱”。武夷山九曲溪小藏峰岩壁上因棺木如船形,人称“船棺”。经鉴定已有3 800年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