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大寿其人

 不知知道 2009-11-29
祖大寿是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其家族庞大,可称辽西望族之首。祖氏自明宣德五年定居宁远以来,至今已570年。他家世代为官司,仅在明景泰年间至崇祯末年的190多年中,祖氏家庭曾连任宁远卫指挥佥事。后来又任指挥同知、游击、参将、总兵等职。

祖大寿赍小习武,学兵书,明泰昌元年(1620年)被提升靖东营游击。

天启二年(1622年)为广宁中军济南。广宁被努尔哈赤占领后,祖大寿率部分辽东兵驻守觉华岛,孙承宗命他负责粮草、器械、祖大寿与金冠等率兵修筑囤粮城,即新城子。孙承宗督师蓟辽,袁崇焕监军关外,孙承宗调祖大寿修筑宁远卫城,协助袁崇焕固守宁远。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10万后金军围攻宁远,祖大寿负责守城南面,同时支援城东面。祖大寿能攻善守,作战英勇,多次击退后金军,立下了战功,受到皇帝嘉奖。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继位之后,率后金军围攻锦州、宁远。祖大寿与满桂等率兵援锦,又回兵拒后金兵于宁远城东。祖大寿驰骋沙场,杀伤后金兵多人。祖大寿等奉命登城防守,以大炮猛击后金军。
崇祯二年(1629年),祖大寿随袁崇焕入卫京师,重创后金军。袁崇焕含冤下狱,祖大寿气愤率兵东归。后被袁崇焕召回,与后金死战,收复永平等四城,仍镇锦州。

崇祯四年(1632年)七月,祖大寿被后金军围困于大凌河城,三个月后,大寿哄说后金而降,伺机献锦州城。大寿见锦州巡抚邱禾嘉等攻大凌河,乘机率祖泽远等20多人突围入锦州城,此时皇太极已派人将祖大寿避在永平的部分家族劫到沈阳,大寿不予顾及,继续与后金相敌。当年皇帝为祖氏建石坊一座,孙承宗为石坊题字为“忠贞胆智”、“廓清之烈”。崇祯九年和崇祯十一年、十二年,祖大寿奉皇帝三次率兵南下,打击突入内陆的清军。

崇祯十二年三月,祖大寿驻守宁远。

崇祯十四年(1642年)清军死死困住锦州城,镇守锦州的总兵祖大寿虽数次突围,均未成功。当年八月,洪承畴率八总兵、十三万大军增援锦,却被清军击溃,退缩于松山城中,崇祯十五年(1643年)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祖大乐等被俘获。当时,被围困一年的锦州,城中已是战守计穷,粮尽食人,人骨成堆。三月,祖大寿听予松山城破,拔剑自刎,被部下急救起,三月十日,部下将七十多岁的祖大寿抬出城外降清。

顺治十三年(1657年),祖大寿病卒。顺治对祖大寿顺乎历史潮流非常赞赏,命隆重祭奠,安葬,并视为一品大臣例,封赠镇国将军。
 
祖大寿二次降清

皇太极非常欣赏祖大寿的勇猛与为人,为了将他召至麾下,用了很多心思。他先派人搜捕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的祖大寿的族人,抓到了祖大寿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以及其他亲属。这些祖大寿的亲戚都被带回盛京,软禁起来,但待遇相当优厚。皇太极先后几次写信给祖大寿,还让祖大寿的儿子写信劝降。祖大寿毫不理睬,继续率领袁崇焕旧部,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这支部队当时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

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大凌河城。同年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迅雷不及掩耳地将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

皇太极从城外高处察看大凌河城内的防守,不禁叹息道:“明善射精兵尽在此城。”士兵尚且如此精干,更何况统帅呢!心中更起了要收复祖大寿之心。于是皇太极并不下令攻城,只用围困之策。他说:“此城之兵,犹枪之有锋,锋挫柄存,亦复何济?”命人在大凌河城外挖壕筑墙,以便长期围困。清兵在大凌河城周围五十里内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营盘四十五处,完全切断了守城明军与外界联系。

但祖大寿并不示弱,头一百天中,他督军出城与清兵交战数十次,各有伤亡。但突围不成,明朝四万援军又被皇太极亲率主力击败,祖大寿只能闭城坚守。

这其中还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明朝四万援军的主帅张春被清兵俘虏,他坚决不跪皇太极。皇太极大怒,取过弓箭,打算当场将其射死。皇太极的哥哥大贝勒代善爱惜张春骁勇,劝皇太极将其收为己用。皇太极怒气渐消,这才放下了弓箭。当晚,皇太极派部下达海以珍馔赐张春,张春拒绝说:“我死志已决,不食上之所赐。蒙上盛意,欲生我而食我,我亦知之。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此语非我所创,乃古之定理也。”话发自内心,说得相当慷慨激昂。

达海对张春说,清与明交兵是因为皇太极给崇祯皇帝致和书六、七次,而明朝皇帝竟无一言相报。张春则为崇祯皇帝辩护,说明朝皇帝是公正、贤明之君,只是为执政大臣所蒙骗;既而又感叹自己在朝中受大臣冷遇,并重申了为主捐躯之志。

此后三天,张春绝食求死。但第三天后,皇太极亲自来探访,并亲手赐与酒食。张春大为感动,遂接受了“恩养”,饮食如故,以示愿为新主效忠。(事见《清太宗实录》第九卷)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张春虽然投降了,却拒绝按满族习俗剃发。皇太极于是下令将他关在一座喇嘛庙中,直到他愿意剃发才放他出来。张春坚拒不从,最后死在庙中。(事见郑天挺《探微集》)

张春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著名,但他的行为却很能说明尺度的问题,他的投降不是因为像洪承畴那样怕死,似乎也不在于气节问题,而是“良臣有赖明君”和识时务的问题。张春看到了皇太极比崇祯的高明之处,所以他心悦诚服地投降了。但他心中依然有最后的道德底线,那就是绝不从番俗,所以他宁可被囚而死,也绝不再屈服。

张春的四万军队被打败后,因为兵力不足,明朝的援军迟迟不至。皇太极依旧不断地送信劝祖大寿投降,语气极为客气:“满洲国皇帝,致书于祖大将军。兵,凶器也;战,危事也。人未有不愿太平,而愿战争者。即战而获胜,岂若安居之乐乎。我屡遣使议和,尔君臣自视如在天上,而卑视我,竟无一言相报,我是以忿而兴师。自古以来,两国构兵,不出战与和二者。今和议既绝,朕故留兵居守,亲率大军深入。幸遇将军于此,似有宿约,深惬我仰慕将军素志。意者天欲我两人相见,以为后图乎。”(《清太宗实录》第九卷)

皇太极不但自己写信,还命令二十三名明朝投降的文武官员,各以己意写招降书给祖大寿,表现出极为真诚的宽宏。

二十多封信送到祖大寿面前,他依旧不予理睬。坚守了三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们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到了这个地步,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之外,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

祖大寿长叹一声说:“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

何可纲神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但他的尸体被拖入城门后,城中饿了许多天的饥民竟一拥而上,争割其肉。

投降后的祖大寿立即以妻子家眷在锦州为借口,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换上明军的衣服,混进锦州,这样他可以在城里当内应,锦州指日可下。皇太极满心欢喜,立即答应了他,并给了他五千兵马。但祖大寿在半路上借大雾甩开了同行的贝勒阿巴泰等清兵,单独奔进锦州城,然后就开始率领明军抵抗清兵。

皇太极被祖大寿用诈降涮了一把,自然恼羞成怒。他之后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就是想擒住祖大寿出了这口恶气,可惜都无功而返。即便这样,皇太极也没有下令杀死被监禁在盛京的祖大寿的亲人,反而对祖大寿的子孙“厚抚之”。

就这样,祖大寿又为明朝多守了十年的城。但祖大寿始终未能消除崇祯皇帝对他的怀疑,其实从他当年为袁崇焕下狱反出山海关开始,这种君臣间的怀疑就已经存在了。明朝派洪承畴镇守宁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监视祖大寿,防止他也像祖氏其他成员一样投降满清(李清《三垣笔记》)。

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了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三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锦州城中又开始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皇太极多次招降,迫于无奈,祖大寿只好再次投降。

即使有上一次诈降的教训,皇太极仍没有杀祖大寿,反而任命他为正黄旗总兵。无数满人将领都劝皇太极说,即使不杀祖大寿,但也不能再重用他。皇太极不听,说祖大寿“久守者,读书明理之效”(《清史·卷234·祖大寿传》)。皇太极如此推诚,器量如海,自然得人。即使铁骨铮铮的祖大寿到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投降了。
 
祖大寿人物评价

时局的颓废、皇帝的不信任、主帅的无辜被杀、援军的覆灭、族人的被擒、城内的弹尽粮绝,甚至敌人的大度像一道道绳索缚住了祖大寿的身心,终于形成一张大网,使他动弹不得,剩下的只有自杀或投降了。如果当时祖大寿把宝剑横在脖子上一抹,历史对他的评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后人无法确切知道祖大寿当时选择投降的理由,是觉得为崇祯殉节不值,还是这位往来于刀剑锋镝中的老将最后了一个“死”字,抑或是怕清军加害他的族人或者城中百姓?不知道。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一直活到顺治十三年才病逝,上天给了他长达十五年的“效忠大清”的时间,只消他调转枪口,向自己的同胞屠刀一挥,荣华富贵就来了,可是他没有做。可以说,祖大寿投降时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

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祖大寿起码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祖大寿的两次降清都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的条件下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才开城投降。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对于百姓的体恤是难得的。第二,他没有做清朝的鹰犬,如果狠下心来,如洪承畴、吴三桂之流,向自己的明朝旧主和农民军开刀,以祖大寿的强悍,最起码强于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像他们一样封个什么王之类的,恐怕也不困难。有人说,祖大寿早有降清之心,大凌河城破时之所以还回归明朝,是他的家小尚在明朝手里。是于理不通!岂不知他也有家小在清军手里,如果仅仅因为惦记家小,赚开锦州城算了,何苦再守十多年。但是皇太极对他的政治攻势倒是起作用的,最起码他仍旧在追求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既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  

然而历史毕竟是有其严肃性的,祖大寿死后未能和满桂等其他三猛将一样列入《明史》,而是和洪承畴列入《清史·贰臣传》。一个以忠臣良将自期的降将,祖大寿的弥留之际想必是最痛苦的,如果在另一个世界,自己敬重的老上级袁崇焕问“复宇,卿本华夏元戎,奈何以身事胡虏?”祖大寿该如何回答……

后人有感于此,特做对联一副:

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
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注:“据关外”指祖大寿为明朝扼守大凌河、宁远、锦州一带,“收关内”指祖大寿因袁崇焕下狱愤而出走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回兵收复了滦州、遵化一带,切断了清军重要的退路,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往复有忠义”,“往”指祖大寿因袁崇焕无罪下狱愤而带兵出走,“复”指祖大寿在母亲的劝说下,回兵收复了滦州、遵化,带兵出走基于义愤,对袁崇焕有“义”,回兵收复国土对国家有 “忠”;“悖前主,负后主”指祖大寿弃明降清,背叛前主崇祯,降清后又不肯出力,有负后主皇太极的期望。

至今在兴城古城中心的鼓楼上还有袁督师和祖将军的塑像。督师慷慨陈词,将军低头沉思。其实祖大寿的一生很像李陵!最终背旧主投降,却终生不为新主效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