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独语

 昌成路 2009-11-30
 
 赵淑清六十年代中期出生于辽西农村。汉族。现供职于辽宁省喀左县广播电台。笔名文楚、文舒。大学文化,编辑职称。一九八三年参加工作,当过教师、乡镇干部。省作协会员,市作协理事。一九九四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五十多种报刊发表各类作品八百余篇。出版散文集《月亮泉》《在梦与醒之间》。座右铭:尊重人,包容人,抬举人,成全人。
  
  [距离]
  
  距离,是神秘的符咒,是神圣的约定。距离产生规则,距离产生希望,距离产生美好,距离产生畏惧,距离发生隔膜,距离生出渴望。人与人,因距离而相识,因距离而相亲,因距离而反目,因距离而成仇,因距离而相互思念,因距离而彼此完善。
  星星因距离而成就璀璨的天空,地球因与其它星球的距离而繁衍复杂的生命,树木因距离而成就浩瀚的森林,车辆因距离而成就井然有序的交通……是距离成就了这个世界!是距离给了万物以自由!
  距离像个魔镜,它随时随地都在变幻着,让人猝不及防。你远远地看见前面有位窈窕纤细、婀娜娉婷的女子,遂加快了脚步拼命地追赶,并调动了心中所有对美女的想象去猜想她的容颜,你觉得她就是你今生要找的那个人……你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好不容易追赶上了,却发现这个女子脸上有一块疤痕——突然间,你们的距离被这块难看的疤痕给拉远了。
  人们活得累,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距离如同沟壑,横在人们之间。真诚的人为了填补这条沟壑,倾注了一生的热情,到头来发现,这条沟壑是贪婪的饕餮,任你掏心抛胆,也难消泯——很多时,我们却很难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恨不得把心捧出来,把真情全部奉献出来,让世界感动,让别人感动——我们所有的真诚与渴望都不外乎是想缩短我们与其他个体以及群体的距离,得到他人或群体的认同。其实当所有的人都来认同你时,便是你最孤独的时候。孤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谁也不认同你,一种是谁都认同你。人活着有一种潜藏的使命,就是征服他人,征服世界。当所有周围的人都对你说“不”时,你会因无法进入群体而孤独,而当所有人都向你举起赞美的双手时,你就会体验到被所有人认同的孤独。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物质化的空间距离,还有精神化的心理距离。无论对于我所仰慕的人,还是平常的生活在我周围的人,我都愿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不相信没有距离的人际关系,即便是对自己最信赖的人我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可以把一颗心交给你,却不可以让你与我没有距离。因此,我与最好的朋友间也不显得怎样的亲密,但我重视心理距离,我会时时地想起朋友,在心里想念着朋友,祝福着朋友。越是我所尊敬的人和仰慕的人,越是要保持距离,哪怕我是多么渴望着靠近。对于敬慕我的人,也是如此。我常常心里默念着那一串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却轻易不敢按动,因为毫无顾及的语言交流会冲淡了积蓄已久的情感,淡化浓稠的思念,降低崇高的感觉!就像你精心储藏的一瓶老酒,倘经常地打开瓶盖嗅嗅,味道就淡了。我喜欢与有距离感的朋友相处。
  把爱情的距离诠释得惊世绝伦的是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他们因音乐成为知己。他们同在莫斯科一座城市,通信十三年,信件累计千余封,彼此对对方每一天所思所想所为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夫妻,但他们从来没有主动相见过,也不曾用语言交流过一次。梅克夫人曾经想见上柴科夫斯基一面,但她越想见越激动,越激动就越怕见面,最后她只向他要了一张照片。她见到照片后说:“它使我的世界燃烧,使我的心又光亮又温暖。”他们有过多次能够见面的机会,但彼此都理智地避开了。据说,多少年后,柴科夫斯基是叫着她的名字离开人世的,而梅克夫人听到消息之后,不久抑郁而终。是距离、神圣的距离成就了这段奇特的友谊和不朽的爱情,让我们在这红尘滚滚、欲望横流之世,分享到旷世绝伦的爱情经典,感受到爱的至真至洁,至美至纯。
  爱情有了距离,才有了保持爱的完美的可能。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结果,却是对爱情的伤害,此言不无道理。亲情和友情无论多么亲密,也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三毛曾写过:请亲戚来做邻居,你就多了个仇人。朋友也不益于住得太近。亲密的感觉是需要一定的距离才会产生的,天天见面的两个人很难有思念和牵挂的感觉,几天不见,大不了好奇地想一想:他这两天忙啥呢?再牢固的爱情也需要有各自隐秘的心理空间和各自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交际空间,这段空间很神秘,就像风筝,放线太长了,风筝随时都会随风飘去,而放线太短了,风筝又飞不起来。在这长短和抻拉之间,完全在于个人的把握。
  
  [苦难]
  
  苦难是人生的一门学问。没有苦难,人生的完整与完善将大打折扣。苦难教会人们很多东西,比如学会忍耐、学会刚强、学会克制、学会沉默……把苦难当成一门艺术,去欣赏,去玩味,然后再品出点道道来,这的确是苦难为人生准备的一顿佳肴。苦难让人生变得沉实,像风浪中的航船,负重才会更平稳。经历过苦难的人是有底气的,他能够高昂着自信的头颅,坦然迎候人生中不可预测的灾难。苦难使心灵的疆域无限地宽广,当别人忧忧泣泣地诉说痛苦、悲伤的时候,饱经苦难的人已经把所有的沉重埋在了心里,他用善良的愿望浇灌苦难的种子,让他开出一朵朵带着泪珠儿的小花儿,笑对生活的每一天。
 梵·高说:没有苦难的人没有东西可画,幸福麻痹了人们的感官,艺术靠痛苦滋养。
  因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所以我想活得比一辈子更长些。人生有命,生命的长短谁都无法把握,但可以把握生命的质量,给生命赋予形而上的意义。当生命消失时,还有比生命更顽强更久远的灵魂活在世界上。我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写作上,我顽强地坚持着,在疾病中坚持,在困境中坚持,在重压下坚持……唯有如此,我才心安,我才对得起曾经历的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苦难是我精神的导师,苦难给予我想活两辈子的信仰,让我的精神世界日渐丰富起来,也让我的生活多了许多热情与活力。这种信仰能让我看淡世间许多荣华富贵,宠辱得失;让我能平静地面对自己的心灵,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天宇。
  物质贫乏造成的生活上的艰困如果与精神的重压无关,也许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苦难。真正的苦难与人的心灵有关,他沉淀在心底,由当初真实的物质存在转化成为加重心灵重量的砝码。
  我们都希望远离苦难,却要懂得尊重苦难,尊重苦难中的人生,尊重苦难中的人们,让我们的爱因自己或他人的苦难而升华,因自己或他人的苦难而广博。
  
  [希望]
  
  希望,人生哪能没有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还有意义吗?希腊神话中,西西弗被诸神处罚,做一种周而复始的劳作:他必须每天推动巨石,使之滚上山顶,而山顶并没有放置巨石的地方,他把巨石推到山顶后,巨石又滚落下去,西西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恒地做着这种重复性劳动。
  诸神并没许诺给他这种枯燥而沉重的劳作何时结束,也没告诉他要做到哪一天才能获得解救。希望不存在了,西西弗没有反抗,而是毅然决然地推动巨石,一次次地不停地朝山顶推去,他要从这永恒的重复性劳动中寻找意义吗?推动他不厌其烦地劳作的动力是什么?在这种纯粹惩罚性的苦役中,他体验到了什么?倘诸神强加给他的命运无法改变,他以怎样的心态承受呢?
  我想,西西弗也许从劳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既然劳作没有结果和希望,他姑且忽略了目标,从过程中汲取欢乐。人生亦然。人终将一死,然而有谁整天地把死亡挂在心上,放弃了生的欢乐呢?因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西西弗也许要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劳作中,完成意志战胜强权的精神塑造,他要让人懂得自有远比现实目的更值得追求的精神价值存在。他对苦役的体验绝不是接受惩罚的心态,他会把苦役当做成就美德的一种方式去承受,这样,在不可逆转的命运面前,他把毫无意义的劳作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精神价值,他从中找到了希望,无望的过程也获得了拯救。
  
  人生也会遇到西西弗式的境况,只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能坚持,就不会再去苛求什么希望与目标了。
  
  [疾病]
  
  疾病,是灵魂的避难所。贾平凹说:“疾病也是一种哲学。”人处疾病中,欲望降落到尘埃里,灵魂上升到天堂上。很多时,只要不是致命的疾病,都是对生命及生存状态的调整。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宗教的,权力的……从来就没有止境。欲望在人生的路途中呈倒金字塔式增长,越来越膨胀,有点像一条小河在流程中不断地兼收并蓄,汇聚成江河大海,仍不满足。没有什么东西或什么意志能够阻止欲望的生长、蔓延,唯有疾病。一个身体始终处于健康状态的人,很少去思考何为身外之物,何为生命以外的东西,他们被欲望抽打着,拼命地旋转,在对权力的角逐中,在金钱的磁场里,转得昏头转向,还以为是生命发挥到了极致,得到了他人永远都得不到的东西,等哪天突然转不动时,才发现原来那么重的权力那么多的财富根本就与自己无关。
  原以为,身体的使命就是听从意志的支配,听从欲望的摆布,身体为着人生目的而存在。疾病中,人的注意力在被动地回到身体上时,才发现原来身体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以前我们忙着迎来送往、忙着为迎合上级口味而身心疲惫地工作,忙着为获得一个好名声好口碑而费尽心机地打拼,疾病来了才知道我们一直在为别人活着,我们也一直在过着一种别人的生活。等到疾病提醒我们要为自己活着,过着自己的生活时才警觉,曾经作为人生追求的地位、名望、金钱不过是生命的附属品,缺少它们,我们一样过得很好。
  如果说一个人的死亡能促成另一个人的干净与纯洁,那么一个人的疾病同样能促成另一个人的干净与纯洁。“有空你过来坐坐,让我们在清亮的泪水里面做会儿人吧。”作家在写这句话时,我想一定是处在疾病中。读到这句话时,我的泪下来了。我想起自己十多年间疾病随季节轮回光顾的岁月,有好多次,我心里涌起的就是这种渴望吧?疾病触到了人类情感的软肋,一束鲜花,一句问候,一声鸟鸣,一个关爱的眼神,都能掀起感动的浪花。疾病是一把高明的手术刀,将以往经历中伤痛的记忆剔除,把平常的生活浓缩成“美好”的精华,供人回味。疾病是矫正人生疾病的一副良药,它摒弃飞扬跋扈,唯我独尊,抑制世俗野心,厌恶虚伪浮华,它让人学会感恩,学会平和,学会宽容豁达,让人渴望真实与朴素,向往和谐与安宁,进而亲近自然。常去看看病中的朋友或亲人,当是净化心灵、纯洁心地的最好方式吧?
疾病剥夺了生命任由欲望随意挥洒的自由,却给心灵插上了翅膀,心灵在飞翔,情感却在聚集、下沉,那是人心灵深处的自省。健康是人生飞扬的一面,疾病是人生沉重的一面。倘若没有疾病,这个世界将被各种欲望充斥得面目全非。
  有过疾病,我们才懂得珍惜健康。让我们在健康的日子里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等疾病再次光顾时,盼望着能有一个人常来坐坐,陪我们在清亮的泪水里说说真心话,也算此生不白活了。
  
  [承担]
  
  生而为人,他们的使命是承担。承担喜怒哀乐,承担荣辱悲欢,承担贫富嬗变,承担离合聚散,承担阴云雷电,承担冰雪风寒……
  在坎坷多舛的命运面前,在不可预测的灾难面前,在诡计多端的阴谋面前,在提前预设的陷阱面前,在生命尊严遭到空前践踏那一瞬间,我们感到生命到了极限,心灵的负载到了极限,然而,我们像一匹极能负重的骆驼或母牛,一次次地从跌倒后爬起来,从灾难中挺过来。摔过无数的跟头后,我们才知道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存在着阴谋与陷阱编织的罗网,在一面面可心的微笑背后,是一道道横亘在心与心之间的高墙。我们日常见到的多是一副副面具,我们难以见到面具后面包藏着的祸心。我们见到的是人的行为,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根由却很难看破。
  乐观者认为,人生是为了幸福;悲观者则认为,人生是为了承担。我觉得后者比前者冷静,清醒,智慧。
   人生苦短,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没有一颗准备承担的心怎能应对种种变故?亲人故去,把我们感情的寄托带向天国,把所有的人间的苦痛留给我们一遍遍地回味……病苦折磨,把健康的欢乐带走,空留一颗脆弱的心灵独尝无能为力的忧伤……事业挫折,把一腔热血和满腹的激情冷却,希望的翅膀再也无力翱翔……然而,没有了热情,我们仍要深怀着希望;没有了健康,我们仍要心灵坚强;没有了现实的美好,我们仍要祈祷未来的希望……
  渴求着清静的人,偏偏难以挣脱喧嚣;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往往难逃纷争纠扰。你只想着超越自己,可在你超越了自己时,你忽视了也超越了别人!你的超越在他人的视线以内,你怎能躲藏那一双双芒刺一样的目光和随时可能射向你的箭镞?你逃脱不掉,只有承担,像挑夫一样地挑着重负上路,你的承担就有了崇高的意义。
  没有了朋友,你还拥有脚下的路,走到路的尽头,你还有最后的一处避难所——心灵,只要心灵还在,你就有了能够承担世界的信心。
  
  [独处]
  
  喜欢独处,就像倦鸟思归林,羁旅恋故乡。
  渴望独处,是想逃避纷纭复杂的现实,在一个人的境界中体验心灵的圣洁与高贵。独处时,远遁现实之外而不受其干扰,静静地让心灵之泉奔流,你会被这一脉涓涓的清流感动,被活跃着的激情感动,被跳动着的思想感动。你不会再怀疑生活僵死了,属于自己的那颗心僵死了——独处是让心灵复活的绝佳妙方。
  置身于群体中,置身于色彩缤纷的社会中,我们整日里像陀螺一样旋转,常常不分良莠,难辨东西。热闹与喧哗让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仿佛被一条无形的鞭子驱打着,只是盲目地转。我们以工作的名义,以工作的理由放弃了许多本该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欢乐,我们以集体的名义以集体的理由放弃了许多独立的意志和尊严。为了能在集体中获得公正的待遇与评价,我们掏心抛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集体给了我们荣耀或集体给了我们挫折时,我们才发现还没为自己生活过,思考过——思想的天空是别人飞过的轨迹。
  叔本华说:“思想真正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有这一切是世间所给予的最大幸福,而这一切也只有在独居中才能获得,并且,这种平静和安宁作为一种持恒的心境,惟有身处绝对幽静之处方可达到……应当让年轻人从小就接受独处的训练,因为这是通往幸福和心灵宁静的必经之路。”
  我喜欢独处,渴望独处。独处时,我是思想的女神,坐在电脑前,我的目光无比深邃,让思维进入悠远的时空中,与历史碰撞,与庸众碰撞,与对立的思想碰撞,与卑劣的人性碰撞,我看到迸发的火花,我抓住这些飞溅的火花,把他凝固成灿烂的文字。独处中,我体验到因思想的自由而带来的寂寞之大美,以及因精神的强大而感受到的内在力量像花朵一样的盛开。
  独处让我清醒。每天,我忙得焦头烂额,除正常的采访、编稿、播音外,我得用笔为那些陷于困境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要在文学创作之余搞些与文学有关的社会活动。我没有时间与他人交流,也没时间去解释我在做什么……当我把自己几乎榨干时,我才发现有些人已经因我的存在而活得不舒服起来,我仿佛成了扎在他们皮肤上的一根刺,也像他们心头上的一块心病,这种发现让自己又惶惶然不可终日起来。我不愿上班,不愿接触人群,也不愿积极地工作,只要有可能,我就坐家独处,慢慢地平静下来。因为无权无势的我对任何人都构不成伤害。我只能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去解释这一切,于是,坦然接受种种拂戾独处多时之后,我发现这个世界并非没我不行,没有我的存在,大家一样好好的,我少做一点或不做,恰好给了他人以机会,给了他人崭露头角、出人头地的机会。因为大部分时间我在独处状态,也就没人再刻意留意你了。独处成了我的自我保护伞。
  独处让我把思想的滑梯降到生活的最深处,在那里,我发现有很多值得深思和追寻的东西,它远比悬浮在热闹的生活表面上的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我在为谁而活?我这么累究竟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工作,想追求什么?是为了一片喝彩吗?是为了众人的瞩目么?还是为了死后的荣耀?我还需要鲜花和掌声么?我还祈求赞美与歌颂么?所有这一切与一颗平静的心灵比起来,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与高贵的思想相比,那一切也不过是水面上的一层油花而已。
  独处让我的思绪回到故乡,回到大自然,回到亲人们身边,回到生命初始的老屋……那种叫做生活的东西在唤醒我日渐麻木的记忆和曾经鲜活而欢乐的体验,诗意的泉水又在我的身边轻轻荡漾起来……
  
  [孤独]
  
  孤独,缘于人们之间沟通的困难,缘于心灵之门敞开的艰难。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善于思考,人不仅活着,还要为活着寻找充足而可靠的理由,这个理由越是深刻,越是超拔,人越是感到孤独。因而,孤独是人生中难得的境界。没有追求的人没有孤独,没有思想的人也没有孤独。体验到了孤独,你的精神意志便与周围的人们拉开了距离。
  孤独并不值得赞美,但孤独自有其价值。精神医学家安东尼·期托尔说:“一个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孤独交错着,他的智力范围永远无法拓展。”因为孤独,你远离了人群,你有了真正面对自己的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反思过去,面向未来。当你真正耐得住孤独时,你的思想便强大起来,你的情感便厚重起来,你会渐渐确立起自己的价值定位,不为环境所化,不为时尚所趋,不为潮流所动,永远葆有个人的独立与尊严。
  “孤独是思想者的避难所”。我喜欢让自己的灵魂在黑暗的挤压下逃到逼仄的角落,在那里,我才会看到内心埋藏着的思想在怎样地喧腾奔涌。就像我也喜欢阴雨,阴雨笼罩中,我心里自有灿烂的阳光。我因孤独而远离群体,远离热闹,我在孤独中让生命觉醒,让思想的树苗发芽成长,长成旷野上一棵茂盛的大树,让他人的视野因这棵树的存在而驱走荒凉。
  孤独是通向独立的必然路径。天空的星星看似很密,可它们没有来往,是个体的孤独成就了井然有序璀璨耀眼的星空。也许有这么两颗星星,它们彼此照耀,彼此辉映,它们在各自的星座上守望,永世无缘,它们把孤独埋在心中,把永恒的美丽留给人间和太空——孤独中的守望与真诚自有其价值,它带给人的是关于生命与永恒的思索。
  责任编辑 张明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