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媒关系之争

 昵称562563 2009-12-05

一百多年来,从录音机、电影、电视,到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新型媒体的每一次出现都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无限的憧憬。人们总是希望这些新的媒体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并有着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但同时也对媒体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效果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将向您介绍历史上著名的“学媒关系之争”以及它带给我们今天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诸多启示。    历史上的“学媒关系之争”    克拉克的“学媒无关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机开始进入教育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逐渐兴起。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的出现将引发一场教育革命,计算机将大大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正当人们对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美好前景感到无比兴奋时,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媒体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不管是哪一种媒体,在学习上都没有引起比较显著的差别。”即学习与媒体是无关的,克拉克无疑是“学媒无关论”的强硬代表人物。  克拉克(Richard.E.Clark),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教育心理与技术系主任、教授。他于1983年在《教育研究评述》上发表了著名的《从媒体中学习的再思考》。克拉克首先不否认媒体对某些教学因素的影响,如教学传播速度、教学进度等,但是需要考察的核心问题是计算机是否促进了教学效果,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严格的实证研究。文章中引用了库利克(Kulik)及其同事进行的几项应用计算机媒体进行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通过分析考试结果,得出结论:除去在学习的开始阶段由于媒体的新鲜感给学生带来的浓厚学习兴趣外,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学生和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差异很小。  除了实验数据外,克拉克还试图从逻辑上阐明媒体与教学的关系。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体对于学习结果来说只是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对于任何一个学习结果来说,可以寻求许多媒体来实现,并不是只有一种媒体才能实现。而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结果来说则是一种必要条件,对于任何一种媒体,其教学方法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能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那么,选择何种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就变得和教学结果没有多大关系了。  通过分析,克拉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媒体仅仅是传播教学的载体,如同用不同的车辆都能运送食品,但并不能改变食品的营养结构,媒体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比汽车运送食品引起营养变化的影响还要小。”就像我们原先一包包(传统教学环境)地吃饼干(教学内容),现在改为了用卡车(计算机)运送饼干(教学内容),虽然会改变传播的费用、数量等(教学进度等),但饼干依旧是饼干,它的营养结构(教学结果)却没有任何改变。  克拉克最后还大声疾呼:“媒体永远都不会影响学习。”他还呼吁停止有关媒体促进学习的研究。  考兹玛的“学媒相关论”  随着计算机教育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对克拉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媒体与学习的关系有了新的看法。其中以考兹玛的“学媒相关论”最具代表性。  考兹玛(Robert.B.Kozma),美国加利福尼亚国际SRI学习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91年在《教育研究评述》上发表了《利用媒体进行学习》一文,1994年在《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上发表了《媒体会影响学习吗?对讨论的再定位》一文,向克拉克的“学媒无关论”发起了挑战,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学习与媒体关系的更大规模的讨论。  考兹玛也引用了实证研究的结论,他引用了怀特(White)开发的一种名为“ThinkerTools”(一种微世界软件)的学习软件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结果使用ThinkerTools的学生的成绩明显好于传统课堂中的学生。他还反驳了克拉克关于媒体与方法分离的观点,并指出:媒体和方法是相关的,都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在一个特定的教学设计中,媒体促进或者限制了方法的应用,而方法则利用并实现了媒体的潜能。虽然有些教学效果可以归因于单一的媒体或方法,但是它们之间更多的时候要相互配合,好的教学设计要把方法和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  克拉克在看过考兹玛的文章后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媒体永远都不会影响学习》的文章。在1994年第2期《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杂志中刊登的7篇文章里(包括克拉克与考兹玛各一篇),4篇文章认为媒体与学习之间没有关系,3  篇认为媒体会影响到学习。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依然激烈。    反思——尘埃落定了吗    今天,回首这段著名的争论,我们已经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一命题。关于学习与媒体的关系,并不是用“会”与“不会”就能简单解答的。  应该看到,作为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双方在立论基础——学习理论上并不相同。克拉克在其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其所持的学习理论,但从他所引用的库利克所做的对比研究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他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得出结论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主要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教师对学习者施加何种刺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起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即需要在各种刺激(媒体)中寻求共性(教学方法)。  而考兹玛的反驳文章出现在了8年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风靡全球,已成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指导理论,在文章中引用的怀特的研究就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应用的典型案例(一种微世界软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获得的,而像微世界这样的教学媒体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学习环境,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与媒体进行交互活动,媒体同样会自然而然地对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大胆地评判这一旷日持久的论战:论战的双方很多时候是在各说各话。在克拉克所处的时代,计算机刚刚进入课堂,人们更多地停留在把计算机等媒体单纯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角度。当我们以行为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仅仅将媒体看作课堂中的信息传播工具,即演示型媒体时,确实如克拉克所说,媒体对学习质量的提高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媒体永远都不会影响学习”。而考兹玛提出观点的时代背景已经大不相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取代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成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指导思想,文章中的视角更多地将媒体作为了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和有意义学习的工具,而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媒体与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即媒体会影响到学习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通俗地整合双方的观点,即媒体本身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改善学习。特别是我们仅将媒体看作课堂信息传播的工具、教学内容的演示工具时,媒体对学习质量的提高将非常有限。而只有将媒体作为全面支持学生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工具,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媒体与教学方法有效地整合起来时,媒体才会促进学习。  此外,当信息技术自身发展到21世纪时,技术本身也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范畴,不再简单充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移动通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泛在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发挥多种功能。但是,教学信息传递仍然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所以,“学媒关系”的讨论并不过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启示——经典的警世之语仍具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在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过分强调和夸大媒体的现象不在少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泛深入开展的今天,重温“学媒关系之争”,回顾那些经典的警世之语,将使我们明确教学媒体的本质,更好地指导我们合理地利用教学媒体开展教学。  |||  一百多年来,从录音机、电影、电视,到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新型媒体的每一次出现都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无限的憧憬。人们总是希望这些新的媒体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并有着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但同时也对媒体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效果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将向您介绍历史上著名的“学媒关系之争”以及它带给我们今天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诸多启示。    历史上的“学媒关系之争”    克拉克的“学媒无关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机开始进入教育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逐渐兴起。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的出现将引发一场教育革命,计算机将大大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正当人们对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美好前景感到无比兴奋时,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媒体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不管是哪一种媒体,在学习上都没有引起比较显著的差别。”即学习与媒体是无关的,克拉克无疑是“学媒无关论”的强硬代表人物。  克拉克(Richard.E.Clark),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教育心理与技术系主任、教授。他于1983年在《教育研究评述》上发表了著名的《从媒体中学习的再思考》。克拉克首先不否认媒体对某些教学因素的影响,如教学传播速度、教学进度等,但是需要考察的核心问题是计算机是否促进了教学效果,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严格的实证研究。文章中引用了库利克(Kulik)及其同事进行的几项应用计算机媒体进行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通过分析考试结果,得出结论:除去在学习的开始阶段由于媒体的新鲜感给学生带来的浓厚学习兴趣外,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学生和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差异很小。  除了实验数据外,克拉克还试图从逻辑上阐明媒体与教学的关系。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体对于学习结果来说只是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对于任何一个学习结果来说,可以寻求许多媒体来实现,并不是只有一种媒体才能实现。而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结果来说则是一种必要条件,对于任何一种媒体,其教学方法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能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那么,选择何种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就变得和教学结果没有多大关系了。  通过分析,克拉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媒体仅仅是传播教学的载体,如同用不同的车辆都能运送食品,但并不能改变食品的营养结构,媒体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比汽车运送食品引起营养变化的影响还要小。”就像我们原先一包包(传统教学环境)地吃饼干(教学内容),现在改为了用卡车(计算机)运送饼干(教学内容),虽然会改变传播的费用、数量等(教学进度等),但饼干依旧是饼干,它的营养结构(教学结果)却没有任何改变。  克拉克最后还大声疾呼:“媒体永远都不会影响学习。”他还呼吁停止有关媒体促进学习的研究。  考兹玛的“学媒相关论”  随着计算机教育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对克拉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媒体与学习的关系有了新的看法。其中以考兹玛的“学媒相关论”最具代表性。  考兹玛(Robert.B.Kozma),美国加利福尼亚国际SRI学习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91年在《教育研究评述》上发表了《利用媒体进行学习》一文,1994年在《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上发表了《媒体会影响学习吗?对讨论的再定位》一文,向克拉克的“学媒无关论”发起了挑战,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学习与媒体关系的更大规模的讨论。  考兹玛也引用了实证研究的结论,他引用了怀特(White)开发的一种名为“ThinkerTools”(一种微世界软件)的学习软件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结果使用ThinkerTools的学生的成绩明显好于传统课堂中的学生。他还反驳了克拉克关于媒体与方法分离的观点,并指出:媒体和方法是相关的,都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在一个特定的教学设计中,媒体促进或者限制了方法的应用,而方法则利用并实现了媒体的潜能。虽然有些教学效果可以归因于单一的媒体或方法,但是它们之间更多的时候要相互配合,好的教学设计要把方法和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  克拉克在看过考兹玛的文章后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媒体永远都不会影响学习》的文章。在1994年第2期《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杂志中刊登的7篇文章里(包括克拉克与考兹玛各一篇),4篇文章认为媒体与学习之间没有关系,3  篇认为媒体会影响到学习。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依然激烈。    反思——尘埃落定了吗    今天,回首这段著名的争论,我们已经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一命题。关于学习与媒体的关系,并不是用“会”与“不会”就能简单解答的。  应该看到,作为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双方在立论基础——学习理论上并不相同。克拉克在其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其所持的学习理论,但从他所引用的库利克所做的对比研究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他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得出结论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主要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教师对学习者施加何种刺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起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即需要在各种刺激(媒体)中寻求共性(教学方法)。  而考兹玛的反驳文章出现在了8年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风靡全球,已成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指导理论,在文章中引用的怀特的研究就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应用的典型案例(一种微世界软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获得的,而像微世界这样的教学媒体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学习环境,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与媒体进行交互活动,媒体同样会自然而然地对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大胆地评判这一旷日持久的论战:论战的双方很多时候是在各说各话。在克拉克所处的时代,计算机刚刚进入课堂,人们更多地停留在把计算机等媒体单纯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角度。当我们以行为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仅仅将媒体看作课堂中的信息传播工具,即演示型媒体时,确实如克拉克所说,媒体对学习质量的提高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媒体永远都不会影响学习”。而考兹玛提出观点的时代背景已经大不相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取代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成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指导思想,文章中的视角更多地将媒体作为了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和有意义学习的工具,而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媒体与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即媒体会影响到学习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通俗地整合双方的观点,即媒体本身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改善学习。特别是我们仅将媒体看作课堂信息传播的工具、教学内容的演示工具时,媒体对学习质量的提高将非常有限。而只有将媒体作为全面支持学生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工具,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媒体与教学方法有效地整合起来时,媒体才会促进学习。  此外,当信息技术自身发展到21世纪时,技术本身也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范畴,不再简单充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移动通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泛在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发挥多种功能。但是,教学信息传递仍然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所以,“学媒关系”的讨论并不过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启示——经典的警世之语仍具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在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过分强调和夸大媒体的现象不在少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泛深入开展的今天,重温“学媒关系之争”,回顾那些经典的警世之语,将使我们明确教学媒体的本质,更好地指导我们合理地利用教学媒体开展教学。  |||    媒体的本质属性——既不存在一种“超级媒体”,同样也没有“过时媒体”  不存在一种“超级媒体”,它的各项教学功能均优于其他媒体,使用这样一种媒体就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育电视刚出现时,有人认为是一种超级媒体,将导致大批教师失业。事实证明,教育电视并没有取代教师、取代印刷教材。同样道理,也没有所谓“过时的媒体”,所谓“失去了应用价值、不再更新发展而被抛弃的媒体”。甚至不应称其为“陈旧的媒体”,而只有“成熟的媒体”。  在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当中,一线教师盲目追求“高、新媒体效应”,对一些所谓“过时的媒体”不屑一顾的现象不在少数。正如“学媒关系”所阐释的那样,既不存在一种“超级媒体”,同样也没有“过时媒体”,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且一种媒体的长处往往正是另一种媒体的短处。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盲目的追逐,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对最佳的媒体,以及在课堂中采用恰当的媒体组合。  媒体的教学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媒体选用后的反思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从来都是重要的环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往往不重视这一环节,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学习效果的偏差,甚至教学的失败。  表1是威廉·艾伦(WilliamAllen)提出的教学媒体选择两维矩阵图,通过表格,能够把教学媒体与教学任务、学习目标或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便于教师选择。  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着重对课堂教学中的媒体选择与运用进行自觉的反思,而笔者自行设计的媒体选用反思表(如表2)无疑是理想的支持教学媒体反思的工具。  媒体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进行“深入”的媒体应用研究  正如前面说到的,媒体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用“会”与“不会”就可以简单解答的。因此,对于媒体的应用研究同样不应停留在浅层上,如类似“某种媒体是否比其他媒体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研究基本上已被学术界所摈弃。而是应该转而研究媒体应用中的深层次问题,如,媒体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对什么人会有较好的效果?在中小学,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媒体应用研究的这一趋势应引起广大一线教学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在教师已经历经了多年整合实践的今天,我们应该对整合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识,这也是广大教师在技术观上成熟的标志,而一个正确的技术观必将推进教师整合实践的真正深入。  “学媒关系之争”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启示魏 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