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的历史与地名变迁

 长远 2009-12-06
 

  穿越漫漫蜀道人们到达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城内外的名胜古迹与它们的名字在历史的尘埃中仍然熠熠生辉。
  成都坐落在成都平原上,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理优势使得蜀中少数民族向这里迁徙集中。西周末,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至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从此,2000余年的时间里,成都的名称和城址就没有发生过变化,她安静从容地守着蜀中日月,这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十分罕见。
  成都的张仪楼见证了这座古城的青春年华。它是纪念秦王接受张仪的建议,命令蜀守张若按咸阳格局兴筑成都城而建。张仪楼在成都西城门,杜甫有诗赞曰:“蜀人矜夸一千载,洪水不近张仪楼。”
  秦汉时,成都西郊、南郊有郫江、流江,上有7座桥梁,按北斗七星图形建成,人称“星桥”。星落蜀中,既有秦汉时城市建设“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表现了蜀人的浪漫。
  汉武帝时增建成都,建筑南小城,与之相对的蜀王城则称为“北小城”。到了东汉,成都纺织业发展迅速,织锦尤为著名,政府在这里设官署管理,官署所在的南城日后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美丽织锦赋予成都一个充满色彩的名字。蜀锦织成后,要在城外的江水中漂洗,使其色彩鲜明,因此城南的流江又被称为“锦江”。唐人刘禹锡诗说:“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撒下鸳鸯锦,欲向中流定晚霞。”这一时期,成都把大量历史和人物传说都摆放在自己的街市之中,像与锦缎相关的锦官城、锦里,满载历史人物故事的抚琴台、驷马桥、武侯祠、桓侯巷,以及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古迹名称支机石街、君平街、琴台路、驷马桥等。
  五代时期,后蜀主孟知祥“发民丁十二万修成都城”,增筑羊马城,城周达42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树,一到秋天,花开如锦,绚丽动人,称之为“芙蓉城”,即今成都简称“蓉城”的由来。在这座多姿多彩的都城里,色彩竞呈,惹得诗人诗笔不断,中国文学史上第一词集《花间集》就产生在灿烂的成都。
  花团锦簇之中,历史与宗教、文化充分融合,让成都的地名内容丰富,姿态横生,如道教与佛教影响下的大慈寺街、文殊院街、青羊宫街、青羊正街,反映成都城市改造与公共建筑的九里堤、合江亭、散花楼、筹边楼、上池街,完全融入历史中的芙蓉城、浣花溪、百花潭、碧鸡坊、石笋街。
  明末清初,成都在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五六年间人烟断绝。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等开始修复成都城垣,成都的名胜古迹也陆续重建,乾隆时重建杜甫草堂,嘉庆时重建武侯祠,光绪时建造望江楼。
  历经沧桑之后,成都街市地名有了新的变化。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充分展现在地名中间,如与行政机构相关的东御街、西御街、正府街(成都府与华阳县府)、督院街、提督街、盐道街、学道街、爵版街(脚板街)、藩署街(布政司)、将军衙门,反映城市手工业的打铜街、打金街、金丝街、银丝街、染房街、酱园公所街、纱帽街、署袜街、棉花街等,纪念此时期历史名人的骆公祠街(纪念清代状元骆成骧)、状元街(纪念明代状元杨慎)、岳府街(清代名将岳钟琪)。
  历史与风光相伴,为成都赢得无上美誉,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其为“中国最秀丽雅致的城市之一”。近代中国变迁中,古老的成都又有了新的称呼,如工商业集中地商业场、春熙路,记录历史事件的江汉路、致民路、光华村、华西坝,反映成都人生活的文家巷、李家巷、曹家巷、马家花园路。
  漫步成都,细数成都的地名,就是在阅读一座市城的历史,感受历史中的无限风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