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伟军看盘细节专题 - 股票投资 - 聚富瀛寰 股票|财经|财富|瀛寰|

 昵称553567 2009-12-07
潘伟军为上海证券报专门设立一个专栏讲解他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盘口语言,我开一个专栏把他的 一些文章放在里面,希望大家一起分析研究,可能能为自己的操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2004-01-10               

               
               
            老百姓有了一些余钱,便想着如何才能获取超过银行利率的回报,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投资方向,比如证券、期货、外汇、房产、字画、古董等等,甚至还出现了我等职业投资人。但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大家还是比较明确的,懂什么就做什么。比如对书画有造诣的就收藏字画,对汇率变化敏感的就炒汇,喜欢以小博大的就在期市中拼杀等等。然而只是确定大方向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每一个行当里面也是千差万别。
               
            就拿证券市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即使是目前内陆的证券市场,也包括股票、基金、债券三个大类,其中还可细分为A股股票和B股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还有可转换股票的债券。这些股票和债券的交易又可细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另外还有国债和企业债的抵押回购业务,以前还有过权证之类的交易。也许作为一个职业投资人对这些都应该熟悉,但作为一个普通投资人恐怕就很难做到了。
               
            实际上要想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即使作为职业投资人,也必须做到绝对熟悉才能大胆下单。自从加盟现在的公司以来,我们就一直在沪深两市的A股市场进行拼搏,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区域,因为我们对这个区域有着很深的了解。
               
            元旦与远在异乡的老总互贺新年时却被一传闻而震惊。据说是老总朋友的朋友,去年携千万元以上的资金转战香港H股市场,数仗下来收获颇丰,看着指数翻倍便根据经验开始缩手,转向新股认购。原只想保住胜利果实,不料这种在内陆保赚不亏的新股认购方式却在香港遭遇滑铁卢。六毛多钱的认购价,百分之百中签,然而上市开盘后只有三毛多,帐面立马缩水一半,最后跌得只剩几分钱。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打折打到最低的一折!换句话说就是40元买进的股票现在只有4元。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在香港做股票是可以融资的,最高甚至可以1比10的比例进行融资。我们并不知道那位朋友的朋友是不是进行过融资。如果融资的话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即使以极低的1比1的比例进行融资,而且一开盘就坚决抛售并成功抛完,得到的资金也已经全部不属于自己的了。万一融资超过1比1,或者开盘后没有坚决抛售,结局可想而知。
               
            显然,即使投资方向相同,也要问问自己,到底对市场了解多少。香港市场与内陆市场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要熟悉这个市场,没有几年的工夫是很难过关的。今年港股涨势如潮,但我的一个朋友在2002年买的股票到现在还有50%以上的帐面亏损。
               
            所以我一直坚持在沪深A股市场运作,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港股还是期货或者直接到美国去炒美股。因为我了解这里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市场已经有了很多的机会。同样可以赚钱,为什么非要到一个陌生的市场去?人的能力真的是极其有限的。(潘伟君)




    所谓估值选股方法,其实就是寻找价值低估的公司,但问题是普通投资者如何找到这类公司。

  大机构有庞大的研发机构,但我们只是单兵作战,要长期跟踪数千家上市公司无疑是天方夜谭,而且也不可能熟悉所有行业。因此我们要放弃自己寻找公司的想法,从现有的公开信息中寻找。

  目前权威的证券报或营业部都会提供一些研究报告,为我们大大缩小了选股的范围。但并不是所有报告提到的公司都是可以投资的,以下是几个必须的估值选股过程:

  1、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有能力了解的行业。报告中提高的公司其所在行业有可能是我们根本不了解或者即使以后花费很多精力也难以了解的行业,这类公司最好避免。

  2、不要相信报告中未来定价的预测。报告可能会在最后提出未来二级市场的定价。这种预测是根据业绩预测加上市盈率预测推算出来的,其中的市盈率预测一般只是简单地计算一下行业的平均值,波动性较大,作用不大。

  3、客观对待业绩增长。业绩预测是关键,考虑到研究员可能存在的主观因素,应该自己重新核实每一个条件,直到有足够的把握为止。

  4、研究行业。当基本认可业绩预测结果以后还应该反过来自己研究一下该公司所处的行业,目的仍然是为了验证报告中所提到的诸如产品涨价可能有多大之类的假设条件。这项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5、进行估值。这是估值选股的关键。不要轻信研究员的估值,一定要自己根据未来的业绩进行估值,而且尽可能把风险降低。

  6、观察盘面,寻找合理的买入点。一旦做出投资决定,还要对盘中的交易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对盘中是否有主力或者主力目前的情况做出大致的判断,最终找到合理的买入点,要避免买在一个相对的高位。

  






                             


                              
                                现在股票市场上有很多职业的投资者,就是以投资股票为工作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每天一定看盘,对于上证指数涨跌几个点或者手中筹码的价位变动十分敏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这类投资者对于市场上的风吹草动也特别敏感,任何一个官方或者非官方有关政策方面的消息都会冲击自己的大脑神经。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正所谓是“人在江湖”的必然结果,但“每天一定看盘”的效果却并不一定好。
                                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细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技术面为主的短线投资者,另外一类是以基本面为主的长线投资者,但事实上往往很难将某位投资者归入其中的哪一类。就我自己而言,似乎已经从几年前的纯短线过渡到现在以长线为主,但短线的操作还是会有,只是不将所有的资金都用作短线,也不会每天每周都做短线。换句话说,长线的筹码一直会有但短线的操作就是断断续续的了。普通投资朋友大概也是这样一个情况,长线短线都做,但差异是长线筹码往往是被市场套住的筹码。
                                假如你是短线投资者,一定希望每天都抓住当天或者第二天涨幅榜前几位的股票,所以将每天大量的时间花在盘面走势的跟踪分析判断上,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从逻辑上来说这是对的,因为参与越多机会也就越多。我自己在本栏中也分析过各种盘面的细节,其中很多也是用于短线操作的。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如果我们天天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无意会使大脑过度疲劳,长期如此对身体形成伤害是必然的,而且由于大脑的疲劳使我们未必能够真正达到目的。有一句话叫做“恋爱中人的智商是最低的”,我则以为“连续看盘以后智商必然下降”,这是我个人多年投资生涯的经验总结。看看周围,有那么多上班的人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去休假、旅游,其目的不正是为了缓和一下被工作绷得紧紧的脑神经吗?普通打工者尚且如此关爱自己的身体,我们这些从事高度脑力劳动的投资者实在是应该注意劳逸结合了。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凭自己的能耐,每天抓黑马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那么就更加应该离市场远一些。长线投资者的目的是投资上市公司的未来,坚信目前股价被低估而以后会回升。也就是说长线投资者认为自己一定是比市场早一步发现了上市公司的内在或者未来的价值,因此一旦持有筹码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市场的认同,这段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这中间股价也一定会有反复。如果我们还是要天天看盘,那么除了股价的上涨阶段以外也必然会经历股价的下跌阶段,这对自己的持筹信心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往往会坚持不住。所以不如干脆适当给自己放放假,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有一句话叫做“旁观者清”。当我们离市场稍微远一些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对市场的总体走向似乎更能把握了,对于个股的涨跌也会看得更清。其实我的许多看盘细节的分析都是在不看盘的时候写的,很多时候市场正在交易但我却在静静的分析总结以往看盘经验。
                                让我们放松自己,经常做到:“今天不看盘”。


        


                                 涨停时带有巨量封单,这是股价涨停的一种类型。这里的巨量一般来说要达到流通盘的5%以上。
                                我们会注意到某个个股涨停,但可能会忽略封涨停的接盘数量,而这正是一个重要的盘面细节。按时间划分,这种涨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①:一开盘就是伴有巨量封单的涨停。类型②:开盘后快速上冲然后巨量封住涨停。类型③:中午收市前后上冲然再巨量封住涨停。
                                现在分析类型①,前提是大盘没有大的波动。
                                基本面平静,一开盘的巨量封单就只能是主力的。主力告诉我们:有这么多的买盘挂在涨停板上,股价要大涨。很明显这是虚假的信息。由于巨量封住涨停,实际上是买不到筹码的,因此主力的表态主要是不希望抛盘出来。另外,主力也不是在建仓期。这才是主力不想告诉我们的信息。
                                如果股价是在低位,那么主力有可能想做一波行情,但也有可能是拉高以后减仓。如果配合进行一些包括相对强度指标之类的图形分析就大致上能够判断出来。
                                如果股价在高位,表明主力控制的筹码较多,同时股价也在主力的获利区域。即使爆出巨量甚至一度打开涨停但后来又快速用巨量封回涨停,那也只是强调了买盘巨大的虚假信息,实际上其中很大一块是主力自己的对倒盘。因为主力的筹码太多,所以打开涨停的目的是为了让涨停板上的部分市场买单成交,这是主力有出货意愿的一次试探。
                                如果股价处于从高位回落后的回稳过程,那么表明当前市场上的筹码大多还是被套,因此主力还要借助大量持筹的优势将股价再度推高。由于前期股价已经有过回落,表明主力减仓不顺但仍然会继续寻机减仓,但不一定是全身而退。
                                通过巨量封单这一个细节加上后面完整的图形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摸清主力的意图从而制定自己的操作策略。(潘伟君)



                             

                                 要想在股票市场上获得持续的成功,有一些方面是必须做到的,比如时刻剖析自己就是其中的法则之一。
                                当我们对一个个股在买进和卖出以后一般就算完成了一次投资。对于这样一次投资来说其结果可能多种多样,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这一次投资的成功和失败的细节,这样就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如果投资大获成功,也就是获利很多,这似乎是应该庆祝而不是进行自我剖析的。但我们必须静下心来,理性地面对赚来的银子。由于成功,我们更多的是看到自己优秀的判断分析能力和果断的操作能力,其实这只是自己在这次投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俗话说“人无完人”,尽管这一次投资成功了,但是不是可以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自己为什么当时只投入了三成的资金而不是更多?股价上涨了10元为什么自己只有获利5元而不是更多?自己为什么没有躲开股价曾经回落百分之三十的调整?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的投资,但我们应该追求完美。
                                如果投资失败,我们要做的绝不是怨天尤人,而更应该是剖析自己,到底错在那里。其实每一次失败的投资中很难逃避自己的责任。比如对大盘的判断错了,或者对上市公司的情况判断错了,或者对盘中主力的意图判断错等等。每一次失败后如果都能够进行彻底的自我剖析,相信犯同样错误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如果一次投资以保平出局,这似乎是一次可以忽略的投资,但其中同样有很多值得剖析的地方,因为当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投资时肯定不是以保平作为目标的,因此一定发生了一些意外。我们剖析自己的目的就是对于一些意外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期在以后的投资中尽量考虑的更周全一些。
                                通过不断地剖析自己,就能够犯更少的错误,从而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使自己的投资做到越来越理性和完美。(潘伟君)







    除了通过本身的主营利润增长达到业绩增长以外,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在其它非主营业务提高自身的业绩,这种方式就属于业绩动态增长。

  比如一家公司原来以番茄酱为主营业务,但后来投资了化工行业,业绩大幅度上升,这就是典型的业绩动态增长,最后公司在化工行业的业务甚至超过原来的主营业务,成为新的主营业务。

  与静态增长方式相比,动态增长方式有几个不同的特点:

  1、动态增长的等待时间较长。

  比如业绩静态中的涨价等方式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业绩动态增长是一次重大的新行业投资结果,所以耗时较长。也许在投资前由于要融资等会引起市场的关注,但一年甚至数年后投资完成产出效益时已经被市场所遗忘。

  2、动态增长的幅度可能会相当大。

  一般来说静态增长很难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动态增长却有可能会带来质的变化,比如一家微利的公司或许会一跃而成为绩优公司。

  3、动态增长往往是跳跃性的增长。

  新投资全部完成以后,公司的业绩尽管得到了提升却很有可能停止继续增长,即使以后再增长也可能属于静态增长范围。对于普通投资朋友来说业绩的动态增长比静态增长更值得关注,因为这种公司容易被市场忽略而且业绩增长幅度会比较大。尽管行业研究员绝不会放过它。但较大的股价上升空间还是能够保证我们获取部分利润。

  由于研究员的报告必然会重新提醒市场,所以我们只能牺牲一些时间,在研究报告出来之前就提前介入,等待市场被研究报告唤醒的一天。

  还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当公司业绩动态增长完成以后,如果没有静态增长的能力,那么,随着股价的上涨新的估值必然会趋于合理,这时我们就不应该再留恋其中了







    估值选股的对象一定是未来业绩增长的公司,但业绩增长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果一家公司的业绩增长完全是依靠自身的主营业务,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公司的业绩增长称为静态增长。比如公司通过上调产品销售价格从而带动业绩增长,这就是静态增长的典型。再比如公司通过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销量最终促使业绩上涨也属于静态增长。还有推出新的升级产品等等。不管通过何种形式,只要业绩的增长是通过主营利润增长得来的就属于静态增长。

  静态增长是一种最常见的业绩增长方式,可以说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静态增长的方式发展的,所以也最容易在研究报告上看到。静态增长有两个特点:

  1、增长幅度一般不大。通常在30%以下,一般只要有20%就会引起研究员的关注。

  2、报告有一定滞后性,当我们看到时股价往往已经有了反应。

  由于股价对于20%以内的业绩增长不会有很大的反应,所以即使达到30%的增长也不要轻易选择,这样做只是为了降低风险。另外作为最普通的投资者,我们看到的研究报告无异是最最普通的,因此一些好公司的报告肯定早已在特定的范围内推出,相当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已经在前期介入,股价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因此这类业绩静态增长的公司很难让我们下决心投资,毕竟上涨后的股价将吞噬未来的上升空间。

  如果经过了一系列估值选股过程之后觉得结论可信但股价已经有一定的涨幅,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将它列入被选中的候选品种并保持关注。如果由于大盘下跌等原因促使股价回落,那么只要价位合理仍然可以进行投资。

  这类业绩静态增长的公司并不是我们最希望寻找的,除非实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公司,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总会有人比我们更早的找到这些公司从而可以抢在我们的前面介入。




    前面我们分析了公司业绩增长的两种方法,一种是靠原有主业的增长(静态增长),一种靠新项目的业绩增长(动态增长),这种新项目并非原来的主营业务,而是另外一种新的业务,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是本身的主营业务还在。如果原来的主营业务大幅度减少或者干脆全身退出,公司以后的业绩增长完全依赖于新的业务,这种增长方式可以称为业绩的跳跃式增长。

  判断业绩跳跃增长公司有几个关键点:

  1、新旧业务之间关联度很低甚至毫不相干,前后业绩没有可变性。

  2、新业务的收益远高于旧业务。

  3、公司有合理的业务转换理由。

  比如一家公司濒临连续亏损的窘境,随后被置换成新的其它资产,只要新进的资产盈利水平较好就形成了业绩的跳跃增长,这种类型往往发生在ST公司中。

  由于公司前后判若两人,所以只要公司未来的业绩有跳跃式的增长,我们就可以在之前买进,相当于持有未来的另外一家公司,就可以顺利获取这两家定位不同的公司之间的差价收益。

  这类公司的跳跃式发展一般历时较短,不会多于两年,大多在一年左右,而股价的上涨幅度往往可以达到数倍。而一家静态增长的公司即使再好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达到这样的速度,因此这类公司应该是我们更愿意冒一些风险的投资朋友所关心的重点,它有可能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大的收益。

  由于这类公司一般都有ST的经历,因此之前的股价都比较低,未来的上升幅度相对大得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大的投资机构比如基金之类很少买入ST股票,尽管他们的研究员对此也有所了解。这样,股价的上升速度就会比较缓慢,能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判断。

  还有一点必须记住:当跳跃式增长完成以后,公司的业绩很有可能不会再增长。




    在分析行情时我们经常会说到“帽子”这个词,它有几种意思。第一种是上档卖出价位是一个整数位,第二种是上档卖出价位出现很大的挂单,第三种是上档的价位是一个相对高位。不过用的最多的是第三种意思:阶段性高点。

  前期某日大盘大跌,但某股却仍然我行我素震荡上行到了两个月以前的高点,而这个高点也是该股上市九年来的高点,所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帽子”。对于这样一个价位,绝大部分的筹码持有者一定不会忽略,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的交易状态是大量的挂单会出现在这个敏感的高点附近,会有一种“帽子很重”的感觉。

  本例的情况是该股在上冲到高点附近时上档却没有像样的挂单。尽管有一亿多股的流通盘,但在上方的挂单却没有超过五千股的,同时下方的接单也是稀稀拉拉,感觉只是一种散户的交易状态,但该股近期的逆势走势告诉我们一定有主力在其中运作。

  这种“轻轻的帽子”只是一个细节,它能说明什么?

  首先是市场上的流通筹码已经很少。我一直相信“小单的真实性”,如果散户手里还持有大量筹码的话就会在“帽子”附近挂出来,既然没有大卖单就只能说明散户的筹码不多了。这个结论的反面就是主力的仓位很重,这里当然包括一些其它大资金比如基金之类的锁仓筹码。

  其次是主力并不急于减仓。当我们跟踪主力时特别注意该主力的出逃迹象。根据常理,在“帽子”附近会出现大挂单,因此主力挂上一些大卖单也不会引起市场的异议,而且确实有很多主力在“帽子”附近挂上巨大的卖盘然后进行对倒从而吸引一些市场的跟单进场。本例中主力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市场真实的小单挂在上面,至少说明主力并不想在目前的时间和价位减仓。

  最后是后面还有新高可期。既然浮动筹码已经很少而且主力没有减仓的意愿,那么股价一定会创更高的高点。

  果然,尽管近期大盘走势并不强劲但该股却连创新高。



    所谓估值选股方法,其实就是寻找价值低估的公司,但问题是普通投资者如何找到这类公司。

  大机构有庞大的研发机构,但我们只是单兵作战,要长期跟踪数千家上市公司无疑是天方夜谭,而且也不可能熟悉所有行业。因此我们要放弃自己寻找公司的想法,从现有的公开信息中寻找。

  目前权威的证券报或营业部都会提供一些研究报告,为我们大大缩小了选股的范围。但并不是所有报告提到的公司都是可以投资的,以下是几个必须的估值选股过程:

  1、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有能力了解的行业。报告中提高的公司其所在行业有可能是我们根本不了解或者即使以后花费很多精力也难以了解的行业,这类公司最好避免。

  2、不要相信报告中未来定价的预测。报告可能会在最后提出未来二级市场的定价。这种预测是根据业绩预测加上市盈率预测推算出来的,其中的市盈率预测一般只是简单地计算一下行业的平均值,波动性较大,作用不大。

  3、客观对待业绩增长。业绩预测是关键,考虑到研究员可能存在的主观因素,应该自己重新核实每一个条件,直到有足够的把握为止。

  4、研究行业。当基本认可业绩预测结果以后还应该反过来自己研究一下该公司所处的行业,目的仍然是为了验证报告中所提到的诸如产品涨价可能有多大之类的假设条件。这项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5、进行估值。这是估值选股的关键。不要轻信研究员的估值,一定要自己根据未来的业绩进行估值,而且尽可能把风险降低。

  6、观察盘面,寻找合理的买入点。一旦做出投资决定,还要对盘中的交易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对盘中是否有主力或者主力目前的情况做出大致的判断,最终找到合理的买入点,要避免买在一个相对的高位。

 







    我们经常会阅读一些研究报告,因为报告对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有预期,会引导我们去投资。研究员根据一些基本面的变化,判断公司在未来会有业绩上的增长,随后计算未来的每股收益,接着测算行业目前的平均市盈率,或者将其它的市盈率作为样本,最后将此作为未来市盈率计算出未来股价的定位。

  研究员大都是来自本行业的精英,所以我们对于研究报告的基本面分析乃至未来收益还是很容易接受的,尽管涉及到未来整个行业的变化以及产品价格的变化等等,但对于未来股价的定位则很难信服,因为市盈率的预测有很大的变数。

  市盈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此预测市盈率实际上就等于预测市场,我们很难要求一个精通行业的研究员去准确预测股票市场。其实对谁来说预测市场都是困难的,所以该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定。

  换一个角度看,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利,所以未来的定位其实并不是十分重要,把要求放低一些,只要未来股价能够上涨就可以了。这样就不用预测未来的市盈率了。预测未来定价只是为了卖出,如果我们能够保证买在相当低的价位,那么,至少以后不会亏损。所以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判断什么是相当低的价位。

  我们再回到市盈率。从历史经验看,10倍市盈率无论如何是属于相当低的位置。所以可以用10倍市盈率来进行计算,看看是不是处于相当低的位置。注意在计算中所用的每股收益是研究报告中的未来每股收益,价格则是现在的成交价格。

  当然,这种投资方法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这取决于公司业绩增长的周期。

  这里提到了10倍市盈率,也许可以再高一些,比如12倍甚至15倍,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也会有一些差别。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可以有一种方法来弥补研究报告的不足。







    价值是决定股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供求关系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尽管从长远来说价值更重要,但就一两年的时间段来看,供求关系绝对不可忽视。

  在分析公司的扩容压力时可以从几个不同方面进行把握。

  1.非流通股的比例。如果非流通股的比例相当高,比如有的公司非流通股的比例即使在送股以后也超过90%,这种公司在以后会面临极大的流通压力,甚至第二年就有可能使流通股的数量翻倍。

  2.公司的前景。如果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明,产品竞争激烈,那么即使股价很低,大股东也是有可能悉数卖掉的。

  3.二板公司。二板公司的特点是股本总体偏小且基本以民营为主。正是由于股本偏小所以市场的定位较高,大股东也就会有较大的抛售愿望。

  4.新股。新股是指股改以后发行的新股。这类新股与以前的新股有本质上的不同,就是全流通性。现在新股是全流通的,根据《公司法》,老股只要上市后一年就可以流通。尽管现在新股发行时控股大股东(“小非”除外)都承诺三年不减持,但未来未必都如此。其实现在的新股同股改的流通程序差不多,只是这些新股的非流通股股东是不用送股就可以获得流通权的。所以对现在的新股来说是不用进行股改就可以分批流通的全流通股。

  5.增发或者配股。好多上市公司确实有好的项目,但就是缺资金,因此提出融资申请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对于这类所谓的未来有成长性保证的公司可以等一等。融资会使股本增加而项目的效益又体现不出来,应该等到项目接近完成时再来考虑。

  市场的整个全流通过程将在三年内逐步实现,其间我们在进行估值时不得不将公司的全流通压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防止我们找到了好股票却因为扩容的压力而失败。

  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寻找非流通股比例相当低的公司,因为前景看好所以大股东不可能放弃,所以也就没有了扩容的压力。另外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是查找控股股东的承诺。虽然这些承诺并没有法律效率,但我们还是宁愿相信这种承诺。






    一些没有挂单的价位我们称之为空档,如果成交活跃的低价股出现空档则可能会有一些反常。

  比活跃股在4元左右,某日交易中每一分都有三位数的挂单。当时以4.14元成交,走势横盘。开市一小时后大盘出现一波较快的下行走势,该股也出现较大抛单,盘中的第一接单退到4.10元,但第一卖单没有变,出现了4.10元对4.14元的局面。接着在4.13元又挂出87手卖单,而在4.11元也出现了177手的买单。现在为止一切都很正常,买卖双方都把目标降低一分钱,这是正常的交易心理。然而接下来的一单似乎要打破这一常规。

  随着数据的刷新,4.13元成为第一买单并且还有135 手的买单挂在那里,而其它的买卖价位和挂单都没有变化。

  请注意这样一个细节:4.12元是空档,也就是说在4.12元上没有接单。也许这4.13元的买单只是一笔心急的买单,所以这也可能只是一个很平常的细节。

  继续观察,大盘仍在下跌,因此该股抛盘也继续出击,4.13元不断变换为第一卖出价和第一买进价。这样来回争执了几次,抛盘不见了,4.13元最终还是第一买单。在这整个交战过程中有一点没有变:4.12元始终是空档。

  由于大盘下跌前股价也不过4.14元,现在下跌后4.13元仍然有接盘而且4.12元又是空档自然会吸引卖单,因此4.13元的抛盘是正常的,那么反过来在4.12元连续成为空档的情况下4.13元出现的连续买单就难以解释为是市场的自然行为。

  假如不是4.12元连续出现空档,假如这几笔买单都挂在4.12元,也许就不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但反过来,假如4.12元没有空档,假如买单直接挂在4.12元,那么抛盘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结论就是:有大买单要完成,而且有点急。

  这就是细节分析的结论。至于这些大买单的意图则应该通盘分析近阶段的走势。







    当天的股价变动幅度很小,成交也显得比较清淡,但在接近的几个价位中挂单却相对比较大,给人一种“上有阻力下有支撑”的感觉,一般称这种情况为“夹板”(并非上下各一个价位有大单才叫“夹板”),即股价的波动范围已经被这些夹板所夹住。然而转眼间上下大单子都消失了,同时伴随着几笔巨大的成交量,显然,这不是市场的自然交易状态。

  如果类似的交易是单向的比如单向买进或者单向卖出那是正常的,但几乎同时进行双向交易就值得注意了,而且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先有大卖单后有大买单。

  股价的短暂平衡靠的是供求关系的平衡,大卖单的抛出必然会引起股价的向下破位,而且市场新的买单应该挂在下面而不会主动往上面去打,所以接着立刻出现的大买单就一定是非市场性的单子,换句话说大买单事先是知道前面的大卖单要砸出来的。既然买卖单子都很大,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是盘中主力在进行运作。

  主力的目的是我们所关心的。不失一般性,可以假设这些大的单子一共是两笔,一笔卖出接着一笔买进。现在我们来分析主力的意图。

  ①建仓。建仓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的,根本就没有必要搞这么大的动作,可以排除。②减仓。主力经过计算后发现市场上的挂单中买单多于卖单,因此采用一买一卖的手法进行减仓。如果接下来交易恢复平静,那么就是这种意图了。当然这只是主力在股价运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不一定表示主力到了出货阶段。③往下做。往下做的目的或者是洗盘,或者是继续建仓。如果主力是为了往下做,那么只要前面一笔大卖单就可以了,这样股价就会向下破位。但主力还有一笔大买单紧跟在后,这就排除了往下做的可能。④往上做。关键是前面一笔大卖单。如果经过一卖一买后新增的仓位有限甚至还能够减少仓位,那么主力就有了拉升股价的冲动。所以主力往上做的可能性很大,但同时先卖后买这一个动作告诉我们主力已经不想再增加筹码了。






    分析非自然性交易细节将有助于我们最终的投资决策,因此我们应该掌握一些细节分析的要点。

  第一步,发现非自然性交易细节。

  行情交易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如果把每一个细节都当成重要细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个人能力和时间都有限,而且其中的大部分细节也是正常的。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其中的非自然性交易细节,这种细节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有主力在其中进行运作,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有可能是真正的非自然性交易细节。

  第二步,对细节进行筛选。

  为了尽量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非自然性交易细节,我们可能会将一些正常的细节纳入其中,因此第二步就是对细节进行筛选,而筛选的重要依据是基本面。由于基本面变化而出现的非自然性交易细节其实是很正常的,应该删除这类细节。

  这里所说的基本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盘,二是个股。

  大盘的波动对个股会有明显的影响,个股本身的基本面变化也会影响交易。

  第三步,罗列所有的可能性。

  现在我们的工作是对于该细节罗列出所有的可能性。

  完成这一工作要求我们对于市场参与的各种投资主体及其投资方式、风格等等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和全面。除此以外在分析过程中还必须做到绝对的理性,不能因为个人主观上的意念而排除客观上的可能性。

  第四步,排除可能性。

  也许解释细节的可能性有很多,所以就会有很多结果。但是太多的结果往往就等于没有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排除其中的一些可能性,最后将无法排除的可能性作为我们细节分析的结果。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完成了一次非自然性交易细节的分析,得到了一个或多个分析结果,但这只是我们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一个依据。继续观察行情的演变,继续抓住另外的非自然性交易细节。在经过多次非自然性交易细节分析以后,我们的投资决策也就完成了。






    我们经常在盘中看到一些个股瞬间出现跳水现象,如果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其中包含的因素很多,如个股本身的股价、基本面、主力的参与度以及大盘的变化等等,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条件和结果。

  这里要讨论一种比较常见但又是非自然性的市场交易状态,假设前提:指数盘中一路上涨。

  指数的上涨说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股价整体在上涨。但指数只是一个平均数,所以其中一定会有一些个股的涨幅小于同期指的数涨幅甚至有所下跌。现在的问题是出现了跳水,很明显是一种反市场的非自然交易状态。

  不失一般性,我们可以假定这次跳水是从瞬间砸掉下挡大笔接单开始的,所以跳水的同时伴有较大的成交量出现。

  先看买方。由于指数回升,除了会增加一些主动性的买单以外更多的市场买单会挂在下面,所以下档的接单会增加,因为散单追高的意愿一般低于下档挂的意愿。因此不管怎么说,下档的接单中即使有主力的单子也一定有不少市场的接单,所以股价跳水以后至少这些市场的接单将全部成交。

  再看卖方。对于市场来说,指数上涨无疑将提高心里的卖出价位,所以悄悄往上面更高的价位挂是必然的选择。也许会有一些意志坚定的卖单仍然会在当前的价位卖出但不会拼命往下砸。所以现在出现了几笔巨大的抛单将多个价位的接单悉数砸掉是非正常的市场卖单。

  对于这类大卖单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盘中主力的单子或者某张大单子(可能属于基金、私募或者大户)。进行如此的划分是为了区分是否属于一次性卖单。如果是主力的单子,那么只要主力愿意,理论上会有源源不断的卖单出来。而对于某一张大单子来说,抛完以后应该就没有了。也许这张大单子原来有够多的筹码,但应该早就开始出货了,而这一次的砸盘是最后一些筹码,否则就不可能采取逆势跳水的方式,所以这是一次性的卖单。

  我们从跳水后的成交量以及股价的走势进行分析。

  可能性①:跳水后成交量缩小,股价又瞬间回到原位甚至继续跟上指数。

  显然,因为跳水使股价出现低位,所以市场买单只会在低位挂单,因此股价回归原位只有依靠主力。同时由于跳水会引来市场的跟风卖单,这些卖单尽管不会马上适应跳水后的低位但会降低目标位,也就是会挂在比跳水前的价位要低的位置。毫无疑问,为了使股价恢复原位主力必须买进一些筹码,不过与前面跳水卖出的筹码相比要少很多,因为成交量萎缩很快。

  结论:跳水是主力在卖,目的是为了减掉一些仓位但仍然在运作股价。

  可能性②:跳水后成交量依然不小,股价略有回升甚至继续下跌。

  由于指数在上涨,大幅下跌的股价就会吸引市场的接单。但这些挂单大多只是逢低接纳,而市场卖单一时还难以接受跳水后的价位,所以仍然挂在上面。因此真正的交易状态应该是短时间内成交稀少。然后现在则是成交活跃而且大都是在跳水后的相对低位,所以只能说是主力在继续卖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数的上升波段会结束,市场上的卖单将增加,跳水后的价位也会逐渐被卖方接受,所以股价回升到跳水前的价位将会越来越困难。主力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跳水后趁低位有买单时继续尽可能地卖出。

  结论:主力进入大量出货阶段。

  可能性③:跳水后成交量恢复原状,股价在低点随指数起伏。

  如果是主力将股价砸了下来以后又放任自流显然是非理性的。

  结论:跳水只是某张大单子所为。







    操盘手运作股价一般会进行波段操作,因此在股价的回调过程中有必要确认市场的支撑区域以便重新做多。市场真正的支撑区域起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此区域卖盘很少,二是在此区域买盘相对较多。所以,只要这两个现象同时出现就表明市场的真正支撑区域也有可能出现。

  市场看到的挂单中有可能会混合一些主力的单子,因此有虚假的成份,所以只有操盘手才能真正知道市场上的挂单数量,当市场上的买进挂单明显多于卖出挂单时操盘手非常清楚,但仅靠这一点还不够。在股价的平衡阶段有很多单子并不会直接挂在上面,而只有当股价出现波动时才会出来。所以操盘手只有进行主动性的动态测试以便真正了解市场上的浮动筹码情况,测试的办法是砸盘。

  瞬间用一笔或者两笔大单子将下面累积的多个价位的接单砸掉。这样股价就会呈现跳水状,但因为有可能是在支撑区域,所以不能用大卖单进行下压,即不要在更低的价位挂出大卖单。如果这里确实是支撑区域的话那么压出去的低价卖单一定会被市场消化掉,这对于以后股价的上涨会带来更多的获利盘压力。

  砸盘以后的变化是关键。

  如果在更低的价位逐步压出很多卖单那么说明浮动的筹码还很多,目前的价位只是短暂的平衡点但并非真正的市场支撑区域。

  如果买单并不多但能够使股价回到原来的价位,那么浮动的筹码应该不多,目前就是支撑区域的可能性进一步得到证实。接下来买进挂单又会逐渐增多,为了更有把握,可以再重复一次砸盘的动作,不过力度要小一些。

  如果股价快速回到原位而且立刻出现大量接单,那么可能是遇到了对手盘,这对于操盘手是个考验,涉及到判断对手盘的大小和意图等等,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话题。

  通过砸盘寻找市场支撑区域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对于操盘手来说却很有效。另外这里的讨论并没有考虑相应的大盘情况。






    假设项目运作顺利而准备在当天继续推升股价,但开盘后却发现多笔大卖单挂在上面,这对操盘手是一个挑战。如果把上面的单子接下来,刚刚开盘就拿进这么多筹码无疑会对操盘手的心理是个打击,更何况上面的挂单可能只是对手的部分筹码。因此立即放弃原计划,转而进行试探并以期在较低的价位消化对手的筹码。

  以下是具体做法。

  假设上档大卖单挂在5.87元到5.90元之间,那么操盘手可以将更大的卖单压在5.82元左右并将股价维持在5.80元左右,目的是不让对手的卖单成交。之所以选择5.82元是因为仍然可以看到5.90元的挂单,这是新行情信息提供十挡买卖盘对操盘手的好处。

  接着在5.82元的下方一定会出现新的大卖单,有三种可能性。

  可能性①:原来上档的大卖单同时减少相近的数量。这样几乎可以肯定上面的单子撤下来后重新挂出来,表明对手的筹码就是这些。

  可能性②:原来上档的大卖单没有动,新的大卖单是对手的其它筹码。

  可能性③:市场上的其它卖单。

  让市场消化掉一些或者操盘手自己打掉一些大卖单,如果大卖单继续出来就是可能性②。如果大卖单不再出来就是可能性③,表明对手还不急,那就再等大卖单的出现。

  最后只有可能性①和②两种,但这个价位还是不低,因此操盘手将再次实施下压,将大卖单压在5.72元左右的价位。

  经过二三次这样的运作股价的最大跌幅已经超过3%,能够吸引市场的买单,但跌幅过大则对以后不利,因此实在消化不了的就只能由操盘手接下来。

  最后是操盘手少接了部分甚至大部分筹码,而且由于筹码抛低了三个百分点,对手一定会有痛苦的感觉,反过来对操盘手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鼓励。如果当天压力不大而时间又允许,那么收盘前就可以将股价推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案例没有考虑大盘当天演变的因素。





    有时侯股价会出现这样的走势:无量平开盘,开盘以后一路上涨,这种走势可以称为“一开就冲”。

  无量而且平开盘,至少说明大盘比较平静而且个股也没有基本面方面的变化。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股价应该是跟随大盘波动,但随后的一路上冲违背了这一规律,显然,盘中应该有主力在刻意运作。

  “一开就冲”有很多种情况,在此只分析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它的走势是由三个过程组成:

  过程①:股价开始上冲时上下挂单都很少,成交量也不大。

  过程②:上冲几分钟以后接单开始增加。

  过程③:出现大抛单将下档的几档大接单一下子砸掉。

  过程①说明市场依然非常平静,因为“小单的真实感”,所以延续开盘时的态势是很正常的,主力在现阶段也没有刻意挂单。但主力的确是在一路买进,尽管这会增加主力的仓位,但由于总的成交量并不大所以主力不会在意增加的这些筹码。

  过程②表明接盘增加。一般来说股价的无量上冲会吸引一些市场的买单,但这些大接单中也有可能混杂着一些主力的单子以便吸引更多的买单加入。

  过程③是整个上冲过程的关键,一般来说到此为止股价的上冲至少暂时告一段落。这个现象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市场上某张大卖单砸出来,或者就是主力自己砸出来。

  如果是市场的大单砸出来,那么市场的接单因为连续几个价位都被砸掉而不会马上再进来,因此股价会下跌。但主力对于这种大抛单应该有所准备,所以立刻会在下面代替市场重新挂一些大接单,不过不会继续推高股价,目的是要测试是否还有大卖单出来。如果持续有大卖单砸出来则主力只有选择放弃,反之则仍有可能继续推高股价。

  如果是主力自己砸出来的,那么可以肯定前面的拉高只是为了减仓,尽管下档的接单里面会有一些主力自己的挂单,但总会有一些市场的接单。

  根据一般的市场心理分析,主力自己主动砸盘的可能性很大。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我们的选择只能是再等一等,再看一看。(潘伟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