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刮痧拔罐保健法

 昵称514965 2009-12-12
刮痧拔罐保健法(2007-09-01 12:36:20)
 

    刮痧的缘起

 

    痧是体内疾病在体表的特殊表现而抓痧(又可细分为撮痧、刮痧、挑痧),是用手或边缘润滑物或针具,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施以捏、提、挤、刮、刺、挑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斑或出血,以达调整机体、恢复生理状态、克服病痛之外治法。

 

    可能上古时代患病时,本能地用石块摩或捶击体表,而使疾病缓解。扁鹊传这本书中记载扁鹊在虢为太子治疗尸厥时,用石块做工具,刮穴位和经络。危亦林在1337年写的世医得救方中指出,痧证治法之一,是用苎麻蘸水在颈项、两肘臂、两膝腕处,刮至皮下出血,凝结成米粒样红点为止,然后盖被保暖,喝粥、汤、茶发汗以驱病毒,明清时盛行。1676年郭右陶编的痧胀玉衡记录「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肤局部出现瘀血斑的现象。有经验的施术者,会区分痧的颜色及形状,而判断病邪之状况。痧色鲜红,痧粒分散表示病程较短、病情较轻;若痧色暗红或青黑,痧粒密集甚至成团,代表病情重、病程长。

临床上突然头晕、头痛、脘腹胀闷不舒或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四肢挛急、甚至昏厥、唇甲青紫、颈前两旁肘窝、腘窝出现青紫痧筋等现象,属中医痧证的范畴。痧在肌肤当刮之,痧在血络宜放之,痧在肠胃宜内治。

 

刮痧拔罐的依据

 

    中国传统医学针灸、气功、推拿、按摩... 的理论基础是易理-阴阳五行生克顺逆,而其临床基础则是经络穴道,刮痧拔罐也是如此。人体有五脏六腑,似台湾有水力、火力、核能等各式发电厂,为其动力之根源,其能量的输送,在电厂中为电线,在西方医学称为血管神经,在中医则为经络。

 

    在中国传统医学里,人的脏 (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共有十二 个,脏腑各有其经脉,各司功能,并且左右平衡,在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并有穴道,一如西方医学中枢神经,顺脊椎而下左右各一,异曲同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特殊保健治疗法,应用于针灸等保健治疗,因其「手不过肘、脚不过膝」,避开身体所有主要脏腑器官,仅在手足部位施治,有其安全性,而其又是中医经洛 气脉之根源点,中医经络井穴 ( 脉气之所发,均在手指与足 趾尖,与西医认为手、足为人体之末梢,剌激末梢神经,有活络血液循环,促进脏腑功能的作用相同,因此在手足部位十二正经的经络部位刮痧拔罐,可收同样良好的治疗保健功效。

 

    针灸、气功、推拿、按摩就以此经络穴道为基准,就其所司,或以针、灸,或以推拿、按摩,加以施治,达到人体保健治疗的效果。刮痧基本上以经络为主,或刮痧后体表显示瘀痧情形,施以叩针拔 罐,以去其瘀,除其 病邪,然后再施以温灸,顺畅其经脉,逐风、寒、 湿 ,并补充正气之不足。

 

正确的刮痧手法与顺序

 

    刮痧操作之顺序依身体状况而定,先刮后颈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此为一般的原则。基本刮痧方向,依经络循行「阴升阳降」之原则,至于刮痧手法,分别叙述于各部位刮痧内。

 

    (一) 后颈与背部之刮痧:其实际操作分述如下: (如下图)

 

 

 

 

1. 刮背颈椎:自颈椎刮起,经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两段刮完。 

2.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后右。

3. 刮膀胱经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脉左、右各一寸五分处。

4. 以膀胱经为中心,由里向外斜刮,从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约刮五至七条斜线,间距以肋骨为准。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二)前胸部刮痧: (如下图)

 

1. 先刮任脉:自天突穴(胸骨体最上端)刮至小腹,由上而下可分三段,第一段为胸骨体,第二段为心窝至肚脐,第三段为肚脐至曲骨 ,一段 一段地刮,切勿一次刮到底,惟肚脐处可轻刮。

2. 以任脉为中心,上自天突穴起,向左、向右两侧做斜线之刮痧,约三至五条,其中乳房不刮。

  

    (三)四肢的刮痧:上肢与下肢,内侧与外侧各有不同。(如下图)

 

1. 上肢外侧: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进行。

2. 上肢内侧:由肩向叉与指尖方向刮。

3. 下肢外侧及后侧:由大腿向膝,向脚刮 。

4. 下肢内侧:由内踝尖向膝,向上刮。

 

    (四)刮痧 板重直于皮肤成九十度角,自上下左右刮拭永保同一角度。 (如下图)

 

 

 

    (五)刮痧力道应做单方向用力,刮板回程不刮 。

 

    (六)刮拭力量要均匀,不可过速、过重、过快,以免患者畏惧不安与疼痛,影响刮痧之效果。

 

    (七)刮痧拔罐整体的操作程序:

 

1. 视病体刮痧相应经络、穴道与部位。

2. 视出痧情况及病理,选择一至三处,以皮肤针轻叩皮肤。

3. 在皮肤针轻叩处,即速拔罐。

4. 拔罐约三至五分钟后起罐。

5. 起罐后,以艾条温灸患处三至五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