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释义

 冠洲虎 2009-12-16

宋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

所谓后代学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于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断亦有继者。许先师系江南安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山,结茅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贩卖,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仙桥而回。所传太极功之拳名卅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于后: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拦、簸箕式、凤凰展翅、雀起尾、单鞭、上提手、倒撵猴头、搂膝拗步、肘下捶、转身蹬脚、上步栽捶、斜飞式、双鞭、翻身搬拦、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马、单摆莲、上跨虎、九宫步、揽雀尾、山通背、海底珍珠、弹指摆莲、转身指点捶、双摆莲、金鸡独立、泰山生气、野马分鬃、如封似闭、左右分脚、挂树踢脚、推搌、二起脚、抱虎归山、十字摆莲,此通共四十三手。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单鞭、双鞭、双摆莲在外,因自己多坐用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师所传也。此势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势,亦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一上,将势用成,自然三十七势皆化成相继不断也,故谓之长拳。脚栖五行,怀藏八卦,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土,八门五步,以中央为准。俞氏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李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明时尝居武当山南岩观,不食烟火,第啖麦麸,故人称之曰麸子李,又称夫子李,见人不语他,惟曰大造化三字。然既云夫子李系唐时人,何以知明时之夫子李,即是唐代之夫子李?缘予游江南泾县,访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俞家太极功,系唐时李道子所传,俞氏代代相承,每岁必拜李道子之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后予谐俞莲舟游湖府襄阳广均州武当山,见一道人蓬头垢面,呼俞莲舟曰:“徒再孙焉往?”俞莲舟怒曰:“汝系何人?无礼如此,我观汝一掌必死。”道人曰:“徒再孙且看汝出手。”莲舟怒极,进步连棚带捶,但未近身。道人飞起十余丈,平空落下,屹立无损。莲舟谓道人曰:“汝总用过功夫,不然能敌我者鲜矣。”道人曰:“汝与俞清慧俞一诚相识否?”莲舟悚然曰: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祖师。”李道子曰:“我在此数十寒暑,未曾开口,汝今遇我诚大造化哉。汝来吾再以功夫授汝。”自此莲舟不但无敌,并得全体大用矣。莲舟与予尝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盖张松溪、张翠山师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李道子所传莲舟口诀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接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致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能拨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人,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解: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由阴阳演为变化万象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解:凡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棚捋挤按采捩肘靠中定也。静则反本还元,复归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稍有接触即能知觉。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解:不论练拳对敌,毋过毋不及,过与不及皆失重心点。如敌来攻我顺化为曲,曲者弯也;如敌来攻不逞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过有顶之弊,不及有丢之弊。不能随曲谓之抗,不能就伸谓之离。谨记丢顶抗离四病而去之。功到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运用自如。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解:与人对敌,如对方出力刚直,则我用柔软之手搭上,如皮鞭鞭物,紧紧缠搭在彼劲上,能放能长,对方继欲摔开甚难。譬如彼出大力,我随粘其手腕往后坐身,但手仍紧搭不离,往怀收转半个圈谓之走,走为化,以化其力。向其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则我为顺,人为背,黏之使不能走脱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解:今者习拳同志多知柔化,不知急应之法,不易与外功对敌。如敌来势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甚明显,如敌来势急则柔化焉能应付哉?须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之。何谓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也。何谓不后不先?于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于敌膊未直时截入,一发即去,此未迎头痛击法。然欲能动急则急应者,非得真传不可。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解:与人对敌,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法,有大圈、小圈、半个圈之巧,有阴阳之奥妙,有步法之虚实,有太极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虽有千万,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接及神明。

解:著者拳式也。先学姿势正确,次要熟练,方能懂劲。今之练拳者专谈懂劲,忽视练拳功夫,舍本逐末,安能懂劲,更何能有发人之劲?古语云: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故欲接及神明,必先求懂劲,欲求懂劲,必先求着熟。功夫由下而上,由低而高,不能僭越也。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解:拳愈练愈精,功夫即到,则如水到渠成,一旦豁然贯通。然非久练久熟,只尚空谈,不能达此境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解:顶者头顶也,此处道家称为泥丸宫,素呼天门。顶劲非用力往上顶,乃空虚而头容正直,精神上提,但不可气贯于顶,练久眼目光明,无头痛之病。丹田在脐下寸余,即小腹处,一身元气总聚于此,气归丹田,以意行之,通流四肢。气不能沉于丹田,则滞塞于一处,不能分运于四肢也。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不偏者守中土也。不论偏向何方,即易失重心,偏前则易拉倒,偏后则易推倒。偏左偏右,其弊相同。不倚者亦守中土也。例如用手按人,对方突然缩后或闪避,已身即跄跟前扑,失去重心,予人以可乘之机。现者露也,设敌向我身击来,我身收束为隐,使敌不能施其力。如敌手往后回抽时,我随之跟进为现,敌不知我势之高低上下,无法挡御我手,例如河中小艇,人步践其上,必略低沉为隐。又裹步必随起为现,又犹龙之变化,能升能降,降则隐而藏形,现则飞升太虚兴云布雾。此理言太极能高能低,忽隐忽现,有神机莫测之妙。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解:重者不动也,试思与人对敌而不动可乎?用拳必须身体活动,手脚敏捷,方能应敌。敌如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使彼不能逞。如击我右方,我右肩往后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我体灵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虚,右重右杳也。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解:仰为上,俯为下,敌欲高攻,我即因而高之,使不可及,敌欲压我下,我即因而降之,使敌失其重心,此守法也。设自己主动进攻,仰之弥高则眼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屋顶。俯之弥深,则心想将敌人打入地内。昔班侯老师夏日在村外场(场即北方收粮场地)内乘凉,突来一人,拱手问班侯老师居处,答曰吾即杨某也,其人突出大食中三指袭击,老师见场内右草房高七八尺,招手曰:朋友请上去。遂将其人击上屋顶,又曰:请速下回家觅医。其人狼狈遁去。乡人问何能击之使之上?曰仰之弥高也。有洛万子曾从班侯老师习技数年,欲试师技。班侯老师曰:将汝掷出元宝形好否?万笑曰:且试之。及较手,果如所言,万手脚朝天,右胯着地如元宝形,将胯摔脱矣,医疗数月方愈。万功夫甚好,至今尚健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向敌进攻或追击时,我进身跟步,步步逼之,使不能逃脱,故我手能愈进而愈长也。如不能跟步,则手短不能及矣。退让敌人时,或虚身以化之,或退步以避之,随机应变,以其力不能及为度。故我能退而愈促也。总言之,机、即粘;连黏随之妙,去丢顶离抗之病也。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解:练功既久,感觉灵敏。稍有接触,即有感觉而应之。一羽毛之轻,我亦不驭,蝇虫之小,亦不能落我身。蝇虫附我身,如着落琉璃瓶,光滑不能立足,盖我以微妙之化力将蝇虫足分蹉也,能如此则太极之功成矣。昔班侯老师于夏日行功时,常卧树阴下休息,偶或风吹叶落其身上,随落随脱滑落地,不能停留。又尝试已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许置脐上,但呼一声,小米犹弹弓射弹丸,飞射屋顶瓦面,班侯老师之功诚不可及。同志宜勉之。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致也。

解:与人对敌,不用固定方式,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谚云不知我葫芦卖什么药,此人不知我也。自己能懂劲,则感觉灵敏,敌手稍动,我即知觉,随手凑巧应之,如非近身搭手,亦可离远审查敌之意图,此我独知人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致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解:拳术种类甚多,各门姿势不同,注重力大手快以取胜则一。然此只应用天赋之本能,与所学之技艺无关也。太极之理,则精微巧妙。非徒恃力大手快取胜,易于凡技也。

察四两能拨千斤,显非力胜。

解:太极功深,有引进落空之妙,千斤无所施用,所谓四两拨千斤也。昔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人称小府张宅,其人好武,家有镖师三十余人,慕广平府杨禄禅之名,托友武禄青往聘。及至,张见杨太师身躯瘦小,衣服朴素,貌不惊人,心轻之,因执礼不恭,设宴亦不丰。杨太师知其意,遂自酌自饮,略不旁顾,张不悦曰:尝闻武兄言先生盛名,但不知太极果能打人乎?杨太师曰有三种人不可打。张问为何三种?答曰:铜铸者、铁打者、木作者,此外无足论。张门敝舍镖师卅余人,为首者刘教师,力能举五百斤,与戏可乎?答曰无妨。及起试,刘发式猛如虎,拳风有声。临近,杨太师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轻拍之。刘跌出三丈外,张拊掌大笑曰:真神技也。遂使橱人从新换满汉盛宴,敬奉如师。刘虽力大如牛而不能胜,盖无巧也,由此可知显非力胜矣。

观耄耋能御众人,快何能为?

解:七八十岁为耄耋。耄耋能御众人,指练拳者言,不练拳,虽在壮年,欲敌一二人难矣。战定军山之老黄忠言:人老马不老,马老刀不老。其言甚壮。练太极者,筋骨内壮,血气充足,功夫至老不脱,人老而精神不老,故能御众人也。昔建侯老师与八九人较,众人一拥面前围攻之,但见老师数个转身,众人俱已跌出,有八九尺者,亦有远至丈余者。老师时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之快字,指无着数之快,此忙乱耳,非真快也,焉能应用。快而不失法度为真快,斯可应用矣。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解: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支撑四方八面,不偏不倚也。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环行全身,不消迟滞,如车轮之转动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何谓偏沉,前说车轮之譬,犹用一脚偏踏车轮,自然随之而下。何谓双重,犹右脚踏上右方,左脚踏上左方,两方力量均衡,则滞而不能转动,其理甚明。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双重之病未悟耳。

解:尝有数人练太极拳,勤习不懈,用功五六年,与人较,则平日所学,全不能运用,不能制敌。有旁观者曰:汝用功五六年,可谓纯功矣,何以不能胜,请演十三式观之。见其练法怒目切齿,奋力如牛,筋络尽露。旁观者笑曰:此为双重练法,尊驾未悟双重之病耳。另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亦不能打倒?又请演十三式视之,见其练法毫不着力,如风摆杨柳,飘摇浮荡。旁观者笑曰:此为双浮练法,尊驾为双浮误矣。双重为病,双浮亦不为病也。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解:欲避双重双浮之病,须明阴阳之理。阴阳即虚实也。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解:总言之,黏连走化,懂敌人之劲也。前解甚多,不再赘述。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解:能懂敌之来劲后,不断练习,即久练久熟,愈练愈精。常默识老师所授用法,揣摩其身手动作,极熟后,则意到手到,心手合一,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解:与敌对手,要随人所动,不可自动。吾师澄甫先生常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反不由己,能从人便能由己。理虽奥妙,惟功夫未到,则不易领略其意耳。常人与敌对手,多不用近而用远,须知以静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机击敌为远,此多误舍近而求远也。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解:太极拳精微巧妙,分寸毫厘,不可差也,如差毫厘,等隔千里,不能应用矣,学者于此,不可不注意焉。

王宗岳行功论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无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来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若车轴。

王宗岳行功论详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解:平时用功,练十三势时,用心使气,缓缓行于骨肉内外之间,意为向导气随行。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贵静,心不静不能沉着,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即是外劲非内劲矣。练太极拳须能敛入骨,此真正太极劲也。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解:欲使气浑身流通,必须将十三式校正务错,姿势上下顺遂,劲不逆扭,方能使气流通。如姿势顺遂,手脚运用从心所欲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解:精神为一身之主,不但练拳,无论做何事,有精神则迅速,无之则迟慢,故谈拳必以提起精神为先。欲要提起精神,须头容正直顶劲,泥丸宫虚灵劲上升,此法悟通,即提起精神之法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解:意气即骨肉内流动物也,至于练拳打手,欲得莫可名状之佳趣,须使此种流动物流行全身。意左即左,意右即右。斯为太极有虚实之变化,意气之换法,犹如半瓶水,左侧则左荡,右侧则右荡。能如是,不但得圆活之趣,更有手舞足蹈之乐,至此境地,纵有人阻我练拳,恐欲罢不能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解:与人敌,先将对方治住,窥其易失重心之方向,发劲打之。发劲无论出何手,肩肘要沉下,心中要松净。我劲不散,专注一方,敌不难跌出丈外矣。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解:头容正直尾闾中正,身即不偏,内心要舒展,以静待动。腰腿如立轴,手膊如卧轮,回转如意,方能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解:九曲珠者,即一个珠内有九曲湾也,人身譬如珠,四肢百骸无不湾也。能行气达四肢,无处不到者,功成矣。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解:运劲如百炼钢即内劲,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须经若干岁月练习,慢慢磨练而成,犹如荒铁一块,慢慢练成纯钢,用作刀剑则其锋利无比矣。由太极拳练成精细如钢之功,铁人亦能打坏,何况对敌者为血肉之躯乎?故曰无坚不摧也。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解:鹘者,鹰类也,冬猎用之。此言与人对敌,我形式如鹰鹘,见我擒来,眼要注视敌人,一搭手就可将敌擒到,如鹘搏兔之状。猫形肖虎,其捕鼠也,伏身坐后腿以待,全神贯注鼠洞,鼠出则突继捕之。太极有涵胸拔背之势,如猫捕鼠之神态,蓄机而发也。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解:用功日久,腿下有根,站立如山,人力不可动摇也。江河之喻,言各种变化无穷。一手变十手,十手变千百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解:蓄者藏也。太极劲不在外而藏于体内。与敌对手时,内劲如张弓将射之圆满,犹皮球有气充之。敌人伏我膊,虽觉绵软而不能按下,使敌莫名其妙,敌方狐疑不定,不知我弓已引满待发矣。我如弓,敌如箭,发劲神速,敌如箭跌出矣。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解:曲中求直,即随曲就伸之意。蓄而后发,力由脊发,一理也。与神如捕鼠之猫之理同,数语道尽矣。

往复须有转叠,进退须有转换。

解:与人对敌,或来或往,折叠即曲肘湾肱之式。此系近身使用法,离远无用。进退勿泥一式,须有转换,随机而变化也。

极柔软而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解:练十三式要用柔法,功成后生出柔中含刚内劲。呼吸者,吸能提得人起,使敌足跟离地。呼则从脊内发出全身之劲,放得人远出。呼吸灵通,身法方能灵活无滞也。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解:练太极是养气之法,非运气之法也。何谓运气?勉强出力使气,气必聚于一处,不能行于四肢。此法违反自然,易伤内脏。何谓养气?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急不燥,先天气生,静心养性。练拳使精气神合一,行气如九曲珠,继未获益,亦无害也。与人对敌,勿使膊伸直,须上下相随,步随身换,膊未直而力有余,敌者击即跌出,此即劲以曲蓄而有余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解:太极之理,犹行军战事,必有令旗指挥驱使。练太极亦然,心为令者,以心行气也,能使气如旗,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即心如令气如旗。腰为纛者,即军中大纛旗也。小旗主动,大旗主静。拳法腰可作车轴之转,不能倒洌大纛旗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解:开展大也,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以松其筋肉,所谓舒筋活血也,能转弱为强,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气神相聚,谓之紧凑。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化,自开展而及紧凑,由健体而及实用,乃臻缜密之境。如说拳有大练小练则误矣。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解:言与敌搭手,自己不动,精神要注意警戒。待对手欲动之际,我手已动之在先矣。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解:太极拳出手,似松实非松,伸出以将直未直为度。练拳宜不断,如一线串成,及乎使用对敌。便无一定之方式,发劲之姿式,外形似断而意未少懈也,犹如莲藕折断而细丝尚连焉。老振师傅尝言:劲断意不断,藕断丝连,盖此意也。

先在心,后在身。

解:初学对敌用心之专,恐不能胜。练成之后,毋须有心之变化,身躯受击,自能随机应敌。心中不知而敌已跌出矣。此即为不知手之舞之。初学之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而后手操之,熟用后心虽不歌,而手亦能运用如意也。是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

解:腹虽注意犹松舒,勿鼓动,气敛入骨,则骨肉沉重,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棉花裹铁,外柔而内刚。

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解:刻刻犹时时也,谨记一动则全身有尺寸跟随而动,忌全身零碎乱动。犹如火车,车头动则诸车厢随焉。太极动时劲要整,虽整而又活,身虽动,心贵静。心静则全身皆静,静中又寓动焉。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解:牵动往来,即收放之义。气收入贴藏于脊背,蓄而待发。精力内固,外表文雅安逸,虽练武而犹文也。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解:太极拳行走,大多足跟先着地,如猫行之轻灵,含有蓄神之意。练拳运劲如抽丝,均匀不断。运内劲时,自下由腿顺转而上,从胳膊顺拧而出,如将一把生丝顺扭。反放之,即倒转由上将劲收回身内,此即为缠丝劲。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解:人身有三宝曰精、气、神,太极拳以意运劲,然非故意运气,如运气膨胀,则滞而不灵。有气者无力,有浊气者自觉有力,人觉我无力,无气者纯刚,无浊气者即生绵力。意到则力至。设用力搭在敌人膊上,如用皮条将彼搭住,我虽未用力,对方则觉我手膊重如泰山。不用直力则生巧,无浊气者为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解:全身意气如车轮流动,腰为一身之主宰。腰如车轴能圆转,所以变化在腰间也。

行功口诀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变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则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注此乃禄禅师原文,云张三丰祖师所传。

行功口诀详解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解:练拳时一举一动,凡应动之姿式,手足俱要轻灵,(即不用勉强力)身子略有腾空意思。又应含有活泼意思,毫无迂滞而极顺熟。一套拳由头至尾,贯串而不中断,即是一气呵成之谓。在练拳中,身躯任何部分于动作时,应表现轻巧而非浮滑,灵活而非虚渺。夫轻灵者,轻中而含有劲于其间,与浮而无倚之轻者不同;灵者含有机警智慧,与虚渺无根者又不同。然动作既得轻灵之妙,应注意其贯串,贯串者不断之谓也,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绵延之意。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解:气宜鼓荡,呼吸即气之表现。鼓荡似湖中之水,随微气而鼓荡,一起一伏,轻微而有次序。神宜内敛,静心凝神,用意思将精神收敛入内,斯为内敛。所谓气者,对于人体则不外呼吸。太极拳之所谓气者即内功,除呼吸之外,尚有一种体内之养气,该气混和于血球间之气,俗称气功。太极拳之练此种气,非徒然或勉强可得,必先练意,从意之修养,而至于自觉自悟,穷神达化之气功。生理学所谓人体之血球,当其运行时,有一种无体之气,此即养气,当于血球相扣而行。设无此种养气之存在,则血不能行,此气乃人体有生具来之纯然正气。凡练拳者,能功致于意气相生,延年益寿之效寓焉,目鼻之呼吸虽在动之时,倘能保持与安静时无大差别,则体内之气用之不竭矣。神者,意之表现,心之征象。心露于目,故一举动均自心生,所谓心为令,气为旗也,在举动之瞬息间,心之所欲,尽现于神,神露则必为敌所知。故致力于修养时,亦应保藏精神。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有断续处。

解:练拳宜求圆满,不可参差不齐,又不可忽高忽低。宜缓慢平均不停,不使中间有断。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解:练法须上下相随,劲自足跟起,形于腿,达于腰,由脊而膊行于手指,周身一气。用时前进后退,上至手,下至步,无处不得力,其劲乃不可限量。

根者,立身之根基即马步;腰者,人体上下相接连之部位也;指者,即两手之指也。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解:病不在外面,全在意内,意不专,则神不聚,步法不得当,即不能得机得势。不得势,手脚乱矣。不论练拳推手或对敌,如马步不坚固,则不得势。甚至于手足无措,身势散乱,其致败之病,在于腰腿。腰当纛,纛者,兵之司令旗也。腰之运用不灵活,犹兵之失其主宰,鲜有不乱者,腰之重要可知矣。所以求尾闾中正,马步不大不小,站步适当,兼顾四面八方。如有不得力处,非关外在形式,皆由心不专也。

有上则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解:凡与人对敌,上部有受敌之虞,则下部亦有防敌之需。进攻之际,亦须作退后之备。或前方不能进迫,可从后方偷袭,左边须防卫,右边亦需警戒。有上则有下,此即人攻我上,须防其下。我攻其上,预击其下,或攻其上者,实欲动其下,而乘虚袭之。有前则有后,攻即向前,须先防中敌之计。故预备后退,亦进可攻退可守之意也。有左则有右,左顾右盼也,我向敌正面攻击,如失中央突破之机,则当谋左右奇兵抄袭。所谓左重则左虚,而由右击之。当对敌时,敌方之根基,亦犹我之马步,设其根基稳固,若徒以巨力推之,殊不容易,故欲向上部击之,当先注意其下部,运用机智,使其下部动摇;或诱敌进步,乘时突然攻其上,则对方之根基即动,当可迎劲而倒。譬如欲拔起一树,苟徒抱其干,可将之掀起乎?必先锄其根,令其盘据于混土之根既松且断,则略微力移其重心,势必倾倒而无疑矣。此言与人搭手,先将彼动摇,立足不定,猛力一推即倒。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解: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

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马步有虚实,肩肘掌指有虚实,身形转换变化亦含虚实。虚实分清,自然运用自如。然虚实在练拳时,则易领悟,惟施之于推手或敌对,则非经名师指导,再下苦功,实难领略也。缘练拳之知虚实,乃自我之虚实,推手及敌对之虚实,则须知彼功夫矣。

在练拳而论,凡动之聚者为实,至对敌之虚实,瞬息万变,殊非笔墨可能揭。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解:全身骨节顺合连贯,气须流通,意无间断。

 

十三势歌

 

十三势来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不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谁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僖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息

 

 

 

八字歌

 

棚捋挤按世间稀  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坚硬

粘连黏随俱无疑  才裂肘靠更出奇  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能粘连黏随字  得其寰中不支离

 

心会歌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喉头为第二之主宰 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实辅 掌指为第二之实辅 足掌为第三之实辅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 阴阳既济无滞病

若得四两拨千斤   开合鼓荡主宰定

 

打手歌

棚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既出  粘连黏随不丢顶

被打欲跌须雀跃 巧挤逃时要合身  拔背含胸合太极

裹裆护臂踩五行  学者悟透其中意  一身妙法豁然能

解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转动挪移走。

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     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 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  天地赖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    天地授我偏独灵

 

周身大用论

 

一要性心与意静  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

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  问尽天下聚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  表里精细无不到

 

关要论

活泼于腰  灵机于顶  神通于背  不使气行于顶

行之于腿  蹬之于足  运之于掌   足之于指

歙之于髓  达之于神  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

呼吸往来于口  继之于膝  浑噩一身  全体发之于毛

 

八门五步

 

棚(南)捋(西)挤(东)按(北)才(西北)裂(东南)肘(南北)靠(西南)     方位:坎         八门: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也。夫棚捋挤按,是四正之手,才裂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中土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根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于我也。

 

固有分明法

 

盖人生降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也,其手舞足蹈,兴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固有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知,不动不觉,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于甚,自能知人,要先求人,恐失于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后懂劲然也。

粘连粘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顶扁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扁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乃不明粘黏连随,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扁丢抗,是所不易也。

对待无病

顶扁丢抗,失于对待也,所以谓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得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扁丢抗相对于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于人也。能如是,不但对待无病,知觉运动亦自然得矣,可以进于懂劲之功矣。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运劲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顾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工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进退不已功

棚捋挤按自然理,阴阳水火既相济,先知四手得来真,才裂肘靠方可许,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才裂肘靠由此去,才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相济,若使裂肘皆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息,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裂归人字。

太极人盘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研磨,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教儿岂错他,对待于人出自然,由此往复于地天,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意气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乃武乃文,乃圣则得。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独以末技云耳。

劲由于筋,方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方能执数百斤,是骨筋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身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劲力者,修身体育之道然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犹有火候之谓,在放拳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无用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皆如此理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内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而有内理,无外数,徒使安静之学,未知用的,对敌差微,如无耳目,故文武二字之义,岂可不解哉。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对敌,身中之候,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于人懂劲,随视听之际发生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与意合,不劳运动知觉也,功至此,可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矣。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须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无坚不摧也。于人对待,四手当咸,亦自八门五步而来。站四手,四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炼至紧凑伸屈自由之功,则升至中上乘矣。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阴坤地,月水坎。卷、人、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谓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能使润下之水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则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夫人之身心,致知格物于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使不失固有之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焉能配天地人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象天,足象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木,小肠火,胆木,大肠金,皆阳矣。兹为内也,头顶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也,兹为外也。神出于心,眼目为之心苗,精出于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于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碱、木酸、土辣、火苦、金甜,言语声音,木毫、火焦、金润、土翁、水漂,鼻息口呼吸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眼鼻耳目,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夫离南正午火、心经、坎北正子水、肾经,震东正卯木,肝经,兑西正酉金,肺经,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坤西南隅水脾化木,巽东南隅木胆化土,艮东北隅胃土化火,此内八卦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宫亦如此,表裹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 通肾,己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后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但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乘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分,成功一也。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乘也。

太极武功事解

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于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乌有矣。其功何以得乎?须粘黏连随己成,自得运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即所谓极柔软练出极坚刚,如发劲无坚不摧矣。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元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方也。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轻重沉浮解

双重为病,于於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而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漂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圆方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棚捋挤按也。初不知方,焉能知圆。方圆反复之理无已,焉能出四隅之手?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缉轻重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又隅矣。譬如半重偏重,滞而不正,自然为采裂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归圆中方正之手。虽然至低者,棚靠亦及此以补其所缺,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须采裂而仍归大中至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尔。

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曰顶头悬也。两手平既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凭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尻门也,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转,变换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附注)以上各篇均先贤原文,辞意显浅,读者自可体会。其难解着,再请教老师为善。

 

 

 

 

 

 

 

 

 

 

 

习拳须知

大小太极解

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具太极之体,故人人可以练太极拳,本固有之灵而重修之。人身如机器,久不磨则生锈,生锈则气血滞,弊病丛生,故欲锻炼身体者,以练太极为最适宜。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丹田为气之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周流全身,意到气到。练到此地位,其力便不可限量,功效昭著矣。

太极拳能却病延年

肥胖腹大之人,昔因欠缺运动,或纯靠服食补品,以致脂肪积聚,肌肉内含水份过多,若每日练三套太极拳,即能将身上脂肪水份,连带风湿,由毛管排泄而出,故肥者可以练瘦。瘦弱者或而色萎黄之人,虽食补品而不能肥者,亦因欠缺运动,滋养身体不能吸收,随肠走出,故虽食补品而无效,若能每日练三次太极拳,可使血脉流通。以心行气,无微不至,犹如树木将枯,每日用水滋润之,即能渐复青葱。练拳能悦颜色,助精神,减少疾病,增寿数十载,如此幸福,千金难买也。

人既运动,肌肉发展,血气和缓,食品能滋润身体,故瘦能变肥,肥瘦之功,运动可以左右之。孟夫子云:苗之将枯(既如人枯瘦),天油然作云,沛然而雨(即如气血润身)苗勃然而兴矣(即如人瘦将变肥矣)。人之思虑多者,每易患血压高或失眠症(即中医谓之操劳过度)。思想即是意,血随意行,时时刻刻,思想用脑,血随意存留在头上,即兴头痛头晕。犹如胶管装水过多,即生危险。血即偏聚头上而心血少,心即跳动不安,遂致晚上失眠。患此症者,宜用轻松方法练习,气沉丹田,意往下行,将头上存留过多之血,跌散于四肢,下行于心,心得血养,头上轻松。谓之轻清上浮为天,重浊下降为地,阴阳既分,全身无偏,各得其养,身体康泰矣。故每日练三套太极拳,所有失眠、血压高、肺弱、胃病、腰病、肾病、贫血等,一扫而空,驼背弯腰,手足不灵,腰腿不随诸般症候,皆有特效。人人皆可练太极拳,获不可思议之益处。

谈太极拳养身

人为动物,必须运动,太极拳运动,顺自然,合生理,最宜于养身。太极拳架子之首,有预备式,此式垂手自然直立,全身放松,将思虑狂想丢开,将工作劳碌忘却,如将千斤重担放下,心中安静,脑部亦获休息,其益为何如耶?及乎提手举足,开始练拳,则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节无有不舒畅者,全身筋络无有运动不到者。首式揽雀尾,内含棚捋挤按四法,转身上右步,伸右手至前方时,为揽雀尾,不离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上数句字面易懂,功夫实难。同志中不鲜能将字面解说明白。惟其功夫未必能与字面相符。尤恐拘泥不化,致以辞害意也。若言实地功夫,譬如站定揽雀尾式,上步时间,腿分虚实,步法为丁八步,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非向下用力压,只肘尖处略转下而已。气沉单田,非小腹鼓劲呼吸,惟于腹脐下稍注意而已。又恐不明白涵胸拔背之真理,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又有尾闾中正原则以校正之。本来涵胸即是胸部微微松动,后背自然稍为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寓有开合之意。练太极拳能医疗肺病胃病者,要领在此而已。练拳本来须慢须匀,恐因此无精彩,故又有虚灵顶劲,提起精神以辅助之,使练太极拳者,样样完善,全无缺点。张三峰祖师为人类身体健康谋幸福,可谓尽心竭力,无以复加矣。

学太极拳初步

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欲锻炼身体者,无论老少皆可学习。小儿八岁以上,老者六十开外,与乎体弱者皆可学习。习之数月,即渐觉强壮矣。小孩正当发育期间,练拳宜开展(即伸手与蹬脚以伸展较长为善)。惟二十岁以下青年,练拳不必涵胸。因二十岁前,骨骼尚未长成,正当变迁时候,以直身为宜。过二十岁以后,方可再加涵胸。

十三式架子,三个月可学会,一年习熟,三年练好。日后愈练愈精,但非真传不可,太极拳不得真传,只是身体略壮耳。练拳十年,终是糊涂,焉能知精微奥妙及知觉运用。若得真传,如法练去,金刚罗汉体不难得矣,不但体壮,自卫防身之能力寓焉。早晚练拳最宜,饭后休息半小时或一小时,方可运动,如体质若者,量力练之。服食中西药品或打针后,皆不可即时运动,必须休息,至复元方可继续练习。练拳没早晚两次或三次均可。夏天练拳,正燥热之候千万不可以冷水沐浴,恐致闭热,稍息无妨。冬天练拳,速穿衣服,否则恐易受凉。练毕勿立即就坐,可步行五分钟,使血脉调和,用功时须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专心练拳。太极对敌法甚妙,非不能用,只缘今之同志,大多单练皮毛,不肯深究,不求高师益友,但说太极不能实用,如此岂能怪授者不授耶?此拳由道而生,初学每日可学一两式,不可担率,初学略难,一月后拳式入门后则易学矣。同志常有于初学一两月,觉拳甚好,再学三四个月后,反觉不如从前,遂感烦躁,须知此正是进步境象。盖如无进步,不能自知拳式好坏也。初学者必经此阶段,勿因此懈志。

习太极拳程序

初学拳时,少理论,但听先生所教。首须不用力,全身放松软,每日学一两式,不可过多。三个月后,可以学完全套。再三个月,练习与校正姿势。姿势正确八九成时,可作为个人健身运动,如怀健身之宝,如愿再进一步,再学三个月,学转动路线及太极之意义,再三个月,学太极拳之劲气,开始窥太极拳拳门径。期约一年,然非高明老师教授、不能达到目的。学拳六个月后就可学推手初步练习,第一个月亦是不用力,先学两人粘黏打圈。第二个月,学棚捋挤按四个方法。第三个月学化劲,先学肘化,次学腰化,再学两肩化,更要有柔软圆滑,然后学随机应变全身化。后再三个月,学棚捋挤按之用法,然后再学连化劲带打法。以上为期一年,以后有暇可并学太极剑。如肯用功,再加半年,共为期年半,拳剑推手三样皆熟,略有本领,身体健康矣。此算一小乘,再续用功一年半,在此期内,可学太极枪,学推手以外各种手法。此期间内,加紧实地练习。为期共约三年,拳剑枪各用法皆熟,健身防身自卫皆可。有大本领,本身有拳,兵刃短有剑,长有枪,其功夫足供一生练习矣,此可称中乘。三年后,练拳法又不同,要聚精会神,苦心求高明老师传授,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升入上乘门径。太极拳分三乘,推手大圈为初乘、学化小圈为中乘,连化带打无圈为上乘。无圈之中有圈,专打不化,打中又有化,就是大圈套小圈,小圈变无圈。此即无极生太极,阴阳八卦五行,千变万化归一。得上乘之功,天下无敌矣,为期若干年,则不能预定,须视个人天份聪明与用功程度矣。本来学艺无止境,然肯下功夫者,无论如何,必一日技精一日。学者须耐心练拳,达到神化境界,非难事也。

太极虚实之解释

常人皆知练拳时,左腿实右腿变虚,如若右腿实,左腿变虚,固为虚实。再言弓腿为实,后腿为虚则错矣。不信者可以试验,譬如打人一拳,推人一掌,弓实前腿,后腿变虚,自己考虑,自己站立稳否与得力否?有推人之效否?细思当自知之。近习拳同志,每视拳为运动而忽略为拳术,此固是运动,惟每方式皆根据用法而作。故习拳要学姿式正确,根据用法目标练习,方能得太极拳之真功效。

虚实二字,按前人指示其意义,非如字面之简单,兹再阐释之。如欲上右脚,则用意将身躯重心微移至左腿立实,右腿重力既移去后变为虚,即能轻便活动,提起迈步,步之大小随各人而定。如两脚站稳,则两腿皆为实,若左足想上步,右步尖向外转移,将身重心移至右腿,此时始分虚实。右腿立实,左足轻便。总而言之,如站定方式后,足不可虚,须分虚实时,多数前足可虚,后足为实。盖力从根起(即足后跟也),如运用进步变步,两腿虚实变换,比穿梭更快,两足可虚可实,虚者为五分力,亦有二三分者,实者为八九分力。如丝毫不着力,足部即不听自己指挥。如实十分用力,则转动不灵矣。

太极弓腿坐腿之解释

(弓腿)即前腿向前弯。

(坐腿)即是后腿往后坐,后腿曲膝坐低是也。

弓腿坐腿之运用,犹如北方农夫之浇园式(即灌田)或普通之拉锯式,或如南方船夫之摇船形,总而言之,皆是运用上下相随之揉动力。

   

提起精神   虚灵顶劲   涵胸拔背    松肩坠肘    气沉丹田    手与肩平   胯松膝平   尻道上提    尾闾中正    内外相合

  

不强用力   以心行气    步如猫行   上下相随  呼吸自然   

一线串成   变换在腰  气行四肢   分清虚实  圆转如意

习拳箴言

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神规矩,不离规矩。初习要慢,逐渐要匀,极熟后,从心所欲,动静虚实,阴阳开合。各种神气姿态要表现出,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劲若断而意实未断也。灵动神妙,造极登峰,习拳至此,不可思议矣。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先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神意俱到,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讥。故第一须动,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勿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式,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之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此乃意会而不能言传着,学者要细心体味,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致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头容正直,吊裆则气由尾闾向上提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要天柱微直,切不可含胸驼背。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以两臂摸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之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住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不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之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身体酸痛,此乃换力,不必惊恐,亦不可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粘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摔动劲、挂劲、摇动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蓄劲、放箭劲等劲。等等以上诸劲,仅述大概。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如打沙包转刚球,俱无用也。

十四)太极拳论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也。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肩,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之遗训也。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卸矣,但左胸往后稍含,腰部稍稍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胸,主宰在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松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锤,向前一弹,所向披靡,无法御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手法特别者,不在此禁。

十五)人乃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当以手推开身子闪开,决不能静立待打。抵抗乃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后,当前后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稳、准、狠三字,等求我不发劲,发则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须先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向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为本钱,松软是用法,得其用法,小本钱可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难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以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投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摩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文以养身武以御敌。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真实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然,自得得心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余曾曰: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境反少矣。拳术界中人多讲义气。学者当尊师重道,厚敬师傅,感动师傅,则为师者必尽心教导。此虽世俗之理,但中国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爱学真功夫者,更当注意也。

二十)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后,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者得此劲后,当知余言非谬也。

太极拳架子名目

1预备式2太极起式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式(上下提均可)6白鹤亮翅7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右搂膝拗步(三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揽捶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辇猴18斜飞式19提手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山通臂24撇身捶25上步搬揽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28左右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32转身蹬脚33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撇身捶36上步搬揽捶37斜身右蹬脚38左右打虎式39回身右蹬脚40双风贯耳41左蹬脚42转身右蹬脚43上步搬揽捶44如封似闭45十字手46抱虎归山47斜单鞭48左右野马分鬃49上步揽雀尾50单鞭51玉女穿梭52揽雀尾53单鞭54云手55单鞭下势56金鸡独立57左右倒辇猴58斜飞式59提手60白鹤亮翅61搂膝拗步62海底针63山通臂64白蛇吐信65上步搬揽捶66上步揽雀尾67单鞭68云手69单鞭70高探马代穿掌71转身十字腿72进步指裆捶(带跟步)74单鞭下势75上步七星捶76退步跨虎77转身双摆莲80如封似闭81十字手合太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