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腧穴

 dacpx 2009-12-16

腧穴1

 

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犯的处所,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腧穴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针灸治疗的原理,就是通过刺激局部的腧穴,发挥经络的调整和传导作用,给脏腑甚至于机体以整体影响,腧穴的治疗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近治作用
  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作用,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穴听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悬颅,颌厌治偏头痛;面目浮肿,取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取听会、翳风;如上肢病可以肩躜,曲池,合谷;下肢可取环跳、委中等·取肺俞、风门、天突等穴治疗肺部疾患 取心俞、巨阙、章门等治疗心脾胸胁疾患 取中脘、天枢、大肠俞等穴治疗胃肠疾患;以及取肾俞、关元、中极、维道等穴治疗泌尿,生殖疾患等等,都是腧穴治疗局部体表或邻近内脏疾患的例子。
  如是以少阴肾经腧穴为例:足底的涌泉可治足心热;足跟的大钟可治疗足跟痛;腓肠肌下端的筑宾可治小腿内侧痛;少腹部的横骨、大赫可治生殖,泌尿系病,上腹部的幽门,通谷可治胃肠病;胸肠部的俞府、神藏可治肺脏病。余脉皆如此。也就是说,每个经穴随着经脉循行部位的不同,其主治重点也随之转移,由于每条经脉的经穴都存在这个共性,因此,应用经穴治疗局部体表或邻近内脏疾患,往往可不受经脉所循线路的约制,而体现出横向的阶段性的分部主治规律。
  二、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脉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病患的作用。如《大全》载: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痛可撤;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聚英》也有类似记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又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等等。
  经穴的远治作用与经络的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的。经穴,顾名思义是经络之穴。这也指明了经穴主治与经络之间的关系。例如手太阴肺经肘以下的穴位,一般都能主治肺脏、气管咽喉及相应体表部位的疾病,而手太阴肺经所出现的病候,又同该条经脉的穴位主治基本一致。又如临床上常取合谷治疗牙痛,内关治疗胃脘痛,后溪中诸治疗颈项扭伤,足三里,上巨虚治疗胃肠疾患等,都是根据经络循行进取远道穴位。其他如上病下取、下病正取、中病旁取,左右交叉及前后对刺等,同样是基于经络学说的原理。经络的循环有表里相合,交区交会、根结、标本、气街等多种联系的特性,这种特性也反应在腧穴的远治作用上。如取大椎穴退热,遗尿可以取三阴交。
  根据经络学说的叙述,每条经脉上所分布的穴位,是这条经脉脉气所发的部位。如果这条经脉发生了异常变化,即出现各种病候,就可以通过刺激这条经脉的穴位,调整经脉、脏腑的气血而把疾病治愈。在经络学说中常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论述,即指出经脉病候与穴位治疗作用的密切关系。根据《内经》记载,经脉的病候的内容可以分为外经病候和脏腑病候两个方面,外经病候是指邪气侵袭体表循行部位,导致经脉发生病变而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故又称本经体表病候;脏腑病候则为邪气沿经脉体内循行所侵犯至所属经络及相关联的脏腑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因此,每个经穴的治疗作用都可以体现在本经的外经病候和脏腑病候两个方面。如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列缺、鱼际等,均可以治疗咳喘、气逆等肺脏病候,同时有能主治肘臂肿痛、胸痛等外经病候。其他各条经脉的经穴也都有类似的情况。据此,则可以进一步总结出十四经穴的主治概要:
  1.手三阴经经穴主治胸、心、肺疾患:手太阴肺经经穴
  主治胸、肺(包括气管、咽喉鼻)疾患,手厥阴心包经经穴主治胸心(包括脉管,舌,神志)、胃脘疾患;手少阴心经经穴主治病有胸心(包括舌,脉管,神志)疾患。
  2.手三阳经经穴主治头面、神志及热病: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主治头额、面、眼、耳、鼻、喉、上肢外侧前缘、里热等疾患;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治头颞、耳、眼、咽喉、上肢外侧中线及半表半里热等疾患;手太阳小肠经经穴主治头项、眼、耳、喉、上肢、外侧后缘、表热及神志疾患。
  3.足三阳经经穴主治头面、神志、躯干六腑病、热病;足阳明胃经经穴主治头面、口齿、喉、胃肠、躯干及下肢前侧、里热、神志等疾患;足少阳胆经经穴主治头颞、耳、眼、胁肋、胆、下肢外侧、半表半里热等疾患;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头项、眼、躯干后侧(腰背)、下肢后侧、膀胱、表热及神志等疾患。
  4.足三阴经经穴主治腰腹、肝、脾、肾疾患:足太阴脾经经穴主治脐腹、脾胃、肠、泌尿及生殖疾患;足厥阴肝经经穴主治胁腹、少腹、颈项、肝、生殖及泌尿疾患;足少阴肾经经穴主治腰腹、咽喉、肾、发育、生殖及泌尿疾患。任脉的经穴主治胸腹,少腹部穴位均有强壮作用。督脉经穴主治腰、背、头项部穴位均有治疗神志及一切风症的作用。
  经穴的远治作用,尤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最为明显。在《内经》以四肢为根、为本,头身为结,为标,十二经的都在四肢下端部位,即系四肢末端的井穴。扼要地说明了肘膝以下经穴对治疗其远隔部位疾患的重要作用,这些穴位对治疗内脏以及全身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特殊作用
  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主要指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和双重的良性调整作用两个方面而言。
  腧穴的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或这一腧穴与那一腧穴在治疗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也就是每一个腧穴对不同脏器与部位所发生的各种病变具有特殊作用。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首先表现在穴位与非穴位的明显差别。大多数的研究资料证明,穴位的作用明显,非穴位大多无作用或作用较差。这样,取穴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是不同腧穴之间的治疗作用差异显著,如针刺合谷、颊车、地仓可以治疗口眼 斜;刺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可以治疗下肢痹痛,但将两种反过来用穴则基本无效。这说明腧穴主治的确有其特异性,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是可靠的。
  所谓的腧穴的双重良性调整作用,即在机体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体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称为双关性双相性等,如百会穴,在清气下陷时可以升提清气,在肝阳上亢时可以平肝潜阳;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加快心跳,心动过速者减缓心率;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之时又能止汗等等。腧穴的这一治疗特性,使针灸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安全性。《灸法与保健》一书认为:只要掌握针灸的基本原则,即使对无病的人,或配穴欠妥,也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因为针灸是调整机体的异常现象,偶尔制之,对正常的生理功能影响不大,或者是短暂的改变,不久就恢复原来的状态了。因而认为:有关穴位对正常机能状态下的脏器亦可不起明显作用。
  在讨论腧穴的双重治疗作用之时,有两点是需要反复加以注意的。其一,补与泻是针灸施术的基本法则,其方法,作用完全彼此相反。在治疗时,腧穴处方既成,适应结合病情适当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才能提高治疗效果。其二,腧穴间的相互配伍加减可明显改变处方的治疗效应。而病有增减,穴有抽添,方随症移,效从穴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