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作为一个基础的社会组织,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它下面联系着个人小家庭,上面连接着社会大家庭。而一个显赫的大家族,甚至联系着一个或多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比如:在政治方面,肯尼迪家族、温莎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这些家族历经百年沧桑,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有些甚至影响着整个世界政治的变化; 在经济方面,摩根家族、保时捷-皮耶希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它们一个个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财富帝国”。它们创造的“财富神话”,至今还在延续; 在文化科技方面,默恩家族、华纳家族、居里家族,这些传奇家族,或异军突起,或犹如神助,它们所创造的辉煌让人叹为观止; …… 在这些领域里崛起的“家族帝国”,无可避免地对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本刊此次选取的十大家族,都是目前仍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的百年家族。通过揭示其起源、发展、传承轨迹,不但能使我们看到这些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也可以从中看出近百年来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肯尼迪家族权倾美国政坛 《环球人物》杂志驻美国特派记者 温宪 位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它与欧洲大陆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19世纪上半叶,大批欧洲移民历尽艰辛,落脚波士顿,开始了各自的“美国梦”。 日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波士顿,在饱经风霜的建筑中徜徉,探访一个百年政治家族的印记。这个家族,就是美国最显赫的“第一政治家族”——肯尼迪家族。 在“美国梦”中艰难前行 1848年,一个名叫帕特里克·肯尼迪(1823-1858)的天主教徒,怀着“美国梦”,只身从爱尔兰出发,漂洋过海来到波士顿。在波士顿港口登陆后,帕特里克(注:为方便读者阅读,以下隐去他及后人的姓氏“肯尼迪”)决定就留在这里。他在一个制桶厂找了份工作,不久又娶了在船上邂逅的一个女子为妻。很快,夫妻俩有了三女一子:玛丽、玛格丽特、约翰娜,以及 和其他新移民一样,肯尼迪家族在美国的第一代,也有过辛酸的故事。 父亲的早逝,使约瑟夫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刚成长为一个少年,他就退学去码头当搬运工。攒了点钱后,他开了一家啤酒馆。在约瑟夫的苦心经营下,啤酒馆的生意日渐兴隆。这个爱尔兰移民的儿子,总算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不久,约瑟夫迎娶一个富有的酒店老板女儿为妻。婚后,夫妻二人生了一子二女。 在波士顿城的周围,集中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近60所享誉世界的名校。而哈佛大学与肯尼迪家族更是有着不解之缘。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1908年,约瑟夫将儿子帕特里克(与其祖父同名,昵称乔伊,1888-1969)送进了哈佛大学。自此以后,肯尼迪家族的很多成员都在此就读。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甚至还以他们的姓氏来命名。 先发财,后当官 乔伊作为美国肯尼迪家族第三代中唯一的男性,其眼界与祖父和父亲的大不相同。 1912年,24岁的乔伊从哈佛大学毕业,两年后娶波士顿市长之女为妻。婚后,他们共育有4个儿子和5个女儿。 早在刚走出哈佛大学校园时,乔伊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你想挣钱,就必须弄清钱在哪里。”乔伊选择了银行业,并很快成为全美最年轻的银行董事长。1926年,他开始投资好莱坞电影业,赚了500万美元(约合今天的6000多万美元)。据传,在美国实行禁酒令时,他还参与从加拿大和古巴偷运私酒。“大萧条”来临时,房价暴跌,他却趁机将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很快成了亿万富翁。《时代》周刊曾评论说,冷静、客观和善于把握时机,是乔伊发财的关键。 此时的乔伊,已经不再把财富作为唯一的追求,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政坛。 1932年,一个很有潜力的总统候选人,引起了乔伊的注意。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罗斯福参加竞选的过程中,乔伊曾多次帮助他筹集资金,并陪他参加竞选旅行。罗斯福当选后,乔伊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美国股票交易委员会首任主席的位子。1937年,连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又任命乔伊为美国驻英国大使。对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徒后裔来说,这曾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辉煌与劫难并存 乔伊在财富和政治上的成功,为9个子女——肯尼迪家族的第四代塑造家族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乔伊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们特别是4个儿子——长子小约瑟夫、次子约翰、三儿子罗伯特、幼子爱德华,长大成人后,都对政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美国曾盛传这样一个故事——乔伊发誓要让自己的下一代登上权力最高峰,为此将一个又一个儿子送入政坛。对此,其最小的儿子爱德华在去世前回忆说,事实上,父亲对他们的人生决定,保持严格的中立立场。他希望孩子们从政,但也支持他们所有“不是随便作出的”决定。 乔伊本有个打算:把长子小约瑟夫培养成美国总统。然而,身为空军飞行员的小约瑟夫,1944年因飞机故障,葬身英吉利海峡。葬礼过后,乔伊对约翰和罗伯特说:“轮到你们了!”此时,毕业于哈佛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的约翰,已经27岁,投身政治刚刚1年。他接受了父亲的“指示”,成功地于1947年当选众议员,6年后又当选参议员。1960年,约翰让家族辉煌达到了顶点:他成功当选美国第35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其间,他的两个弟弟罗伯特和爱德华,也在联邦政府内任要职。 然而,肯尼迪家族第四代所经受的劫难,也是出了名的——老大小约瑟夫1944年在英国坠机身亡; “追上去!赢得第一!” 在融合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移民社会中,肯尼迪家族能够脱颖而出,与其独特的人格培养和文化积淀密不可分。 肯尼迪家族移民美国后,前几代人虽然一直在为生计打拼,但从未松懈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乔伊,除了将子女送进名校读书,更重视在家庭生活中塑造子女的人格。 乔伊最小的儿子爱德华(1932-2009)在《真正的罗盘》一书中回忆说:“父亲信奉‘竞争是在美国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9个兄弟姐妹间,从小就以能够想到的所有方式进行竞争,在足球场上比谁更勇猛,驾船航海时比谁更专业,跳跃岩石时比谁更矫健,在海边比谁能将海贝投得最远。我们既比机敏,也比知识面,还比辩论水准,比谁能在餐桌上赢得最多的注意力,谁能成功地将话题引入有趣的争论,谁能在争论中把握主动权……”在这种教导下,“追上去!赢得第一!”成了肯尼迪家族的家训。“我们相互依赖……我们互帮互学,我们相互崇拜,我们相互忠诚,也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基于一种快乐而非源于控制的欲望。”乔伊传给家人的价值观,成为联结肯尼迪家族的一种独特纽带。 爱德华还回忆说,父亲与他的几次谈话,令他终生难忘。当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有一次做错了事。父亲把他叫到房内,说了一番令他记了60多年的话:“你可以过一种严肃的生活,也可以过一种不严肃的生活。不管你作出何种选择,我都爱你。但如果你决定过一种不严肃的生活,我将不会有很多时间与你在一起,你要自己想好。”这话让他从那一刻立下志向:要过一种“严肃的生活”。 乔伊还教育子女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但不要计较别人对自己的隐私说三道四。1946年,姐姐凯瑟琳专门组织了一个聚会,为弟弟爱德华庆祝14 岁生日。其间,爱德华偶然发现,一个小伙伴正在给父母打电话。他忍不住停下脚步,偷听起来。小伙伴在电话里抱怨道:“我真希望这个聚会快点结束,实在太没意思了。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呀?”听到这番话,爱德华十分沮丧。就在这时,父亲看到了他在偷听别人的电话,就将他叫到卧室里,说出了另一番令他终生难忘的话:“孩子,让我给你一些忠告。遵从这些忠告,你的生活会愉快得多:永远不要听与你无关的电话,永远不要读与你无关的信,永远不要注意与你无关的评论,永远不要侵犯别人的隐私。你将因此减少许多痛苦。你现在可能不完全明白我这番话的含义,但你以后会懂的。” 对爱德华来说,这些忠告,成为他受益终生的箴言。几十年后,被称为美国政坛“雄狮”的他告诉美国公众,因为父亲的忠告,他学会了不再关注那些可能引起痛苦的流言蜚语,也学会了不再关注对肯尼迪家族品头论足的媒体报道。他因此得到了很多解脱。 声名显赫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乔伊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对9个子女的另一条忠告是:“这个房子里不要有哭声。”“这个房子”,就是指整个肯尼迪家族。理解了这句话,人们就会明白肯尼迪家族的许多事情——其成员很少在公众场合流泪;从不过分看重社会上对自己家族的种种审视、批评和非议;除了在极个别特殊情况下,他们通常都不会抱怨种种猜测、闲言碎语和诽谤。 “百年王朝”谢幕 “能到这里来真好!”爱德华深情地说,“什么事情也不能阻止我参加今晚如此特殊的集会!”在又一阵掌声过后,他再次展示了肯尼迪家族雄辩的演说才能。“新一波的变革浪潮正在到来,如果我们获得真正的罗盘,我们将能够到达目的地。这将不仅仅是我们党的胜利,也是我们国家的新生。今年11月,我们的火炬将传到新一代美国人的手中。与奥巴马一起,为了你,也为了我,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事业,新的工作开始了,新的希望重新点燃,梦想仍将长存!” 此时的爱德华,已身患脑癌。这是他最后一次演说。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再现了肯尼迪家族对美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与兄长、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相比,爱德华走过的是一条漫长的政治之路。从 正是由于肯尼迪家族的力挺,奥巴马才顺利当选,美国终于产生了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 随着爱德华的过世,肯尼迪家族在美国政界的显赫地位,不复存在了。但在成功地将“火炬”交给奥巴马后,肯尼迪家族的影响力仍将长存。 温莎家族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环球人物》杂志驻英国特约记者 柳棣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秦阳 英国温莎王室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名、最富有和最传统的皇室家族,“除罗马教皇外,温莎家族位于人类社会最 公元9世纪,英格兰进入王权统治时代。此后相继经历了9个王朝。1837年,没有子嗣的汉诺威王朝第五任国王,从近亲中挑选了年轻的侄女维多利亚继位。当时,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在这个小姑娘手中,英国将到达全盛。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王室的直系血缘关系再没中断过。1917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嫡孙乔治五世,下令王室改姓“温莎”。自此,英国王室被约定俗成地称为温莎王朝。 维多利亚女王:最勤政的君主 “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她毫无治国经验,会把国家带到哪里去?”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等候的重臣,议论纷纷。就在此时,一群黑天鹅飞过伦敦上空,群臣大惊:这是不祥之兆,维多利亚的王位坐不长! 会议室的门打开了。一个身着丧服、体形纤瘦、容貌迷人的小姑娘走了进来,大声朗读一份声明,宣布此刻就接见各位大臣——这是首相刚刚为她起草的。这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女王居然独来独往!她独自一人走到我们中间,每个人都向她单膝下跪,亲吻她的手背。她只是矜持地欠一下身子,然后独自离去。她的镇定和威严,完全超乎大家的想象!” 维多利亚的出现,强烈冲击了死气沉沉的伦敦政坛。她年轻、谦逊、勤奋。时年58岁的首相墨尔本勋爵,刚刚失去唯一的女儿,便把维多利亚当作女儿一样栽培。 就这样,18岁的维多利亚,逐渐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勤政、最锐意改革的君主。她一生批阅文件和书信时写下的字,有6000万之多,平均每天 2500字;呈送给她的机要文件,都放在红色公文箱里,她每天要处理10只“红箱子”;她对君主立宪政体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减少国王对国事的干预,除了参加每年一次的议会开幕式之外,基本只在后宫处理政务;她出面调停辉格党和托利党之争,鼓励两党联合执政,使英国近代的两党制慢慢成熟。由于维多利亚长期“ 隐身治国”,1864年,有好事者在王宫白金汉宫的墙上,贴了一张搞笑的漫画:“因本店店主懒于继续开展业务,此处房产对外招租或转卖。” 身为女王,爱情和婚姻总要向国家利益屈服。1839年,21岁的俄国皇太子、未来的亚历山大二世来到伦敦,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20岁生日。女王对皇太子一见钟情。在宫廷舞会上,她把自己的第一支舞和最后一支舞,都留给了皇太子。这段恋情引起英国政界和贵族们的强烈不安。首相墨尔本数次向维多利亚进谏道:“俄罗斯的野心是英国最大的威胁,女王必须与俄罗斯保持距离。”于是,维多利亚痛苦地放弃了这段“初恋”。第二年,她选择了一个符合国家利益的伴侣——她的表兄,来自德意志一个公国的阿尔伯特·萨克森·哥达亲王。 阿尔伯特是一个有治国才干的人。“入赘”英国后,他把注意力放在工业革命新成果和底层人民生活上。1851年,他力排众议,为伦敦世博会修建了著名的“水晶宫”,并在世博会上展示英国的新科技成果,结果大获成功。英国的前后几任首相都敦促女王:“让亲王殿下参与朝政。”女王后来采纳这一建议,开始在国事上倚重丈夫。夫妇二人也因此被称为“梦幻组合”。 这对“梦幻组合”,生育了9个孩子。他们长大成人后,分别和欧洲各国的王室联姻。多年以后,维多利亚女王因此成了“欧洲的祖母”。遗憾的是,1861年,阿尔伯特英年早逝。女王从此只穿黑色丧服,不再出席任何娱乐活动。在勉强参加完登基60年庆典后,她于1901年孤独地离世。在她身后,留下了一个本土面积扩张两倍、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乔治五世:与表兄弟的战争 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她的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靠着维多利亚时代积累的鼎盛国力和巨大财富,爱德华七世开创了奢华、浮躁、享乐的统治风格,史称“ 爱德华十年”。1910年,爱德华七世去世。其子乔治五世即位。在爱德华七世的葬礼上,乔治五世见到了两个表兄弟: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们都是维多利亚的孙辈。乔治五世不会想到,仅仅4年后,他们就成为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 乔治五世 1865 年生于伦敦,排行第二。他即位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已到强弩之末,上下两院的纷争导致了严重的宪法危机。严峻的形势,逼迫他开始全面恢复祖母的勤政和改革作风。 1914年,一战爆发,英德交战,英军节节败退。英国人对德国的仇恨一发不可收拾——英国人不再养德国小猎犬;一见到德国姓氏的人就拳脚相加;有德国血统的官员被罢免;宫廷里唯一来自德国的侍女被遣送回国……乔治五世目睹这一切,于 随后,乔治五世封存了王宫的酒窖,停止了宫廷宴会,频繁视察军队,慰问伤员,走访兵工厂。 战争让英国经济一蹶不振。1929年,“大萧条”席卷资本主义各国。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对此束手无策。 乔治六世:二战中坚守伦敦 爱德华八世的弟弟,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被推上王位。 乔治六世羞涩、木讷,丘吉尔脾气火爆。这对在性格上格格不入的君臣,自此开始了默契的合作——乔治六世包容丘吉尔的独断专行,丘吉尔则乐意让国王成为英国人的精神支柱。 1940年7月,德国军队开始空袭伦敦。 二战中,白金汉宫一共遭遇9次空袭,供暖系统被炸毁,所有房间都是伤痕累累。但乔治六世一直坚守王宫,和伦敦市民一样,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就连当时的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到白金汉宫时,国王也只有两道菜让他选择:兔子,或者山鸡。 1940年圣诞节,在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中,乔治六世克服了他严重的口吃障碍,通过收音机发表著名的圣诞祈祷:“我对站在岁月之门的那人说,给我光,让我的国民平安走向难卜的未来。”这个声音感动了无数躲在防空洞里的伦敦市民。1943年,英军攻占了欧洲战略要塞马耳他岛。乔治六世不顾丘吉尔和军方的反对,来到马耳他战场,慰问军队。 伊丽莎白二世:从树上下来已是女王 父亲乔治六世去世时,25岁的伊丽莎白公主,正在出访肯尼亚。在一处人迹罕至的荒漠里,她和丈夫菲利普爬上了一棵无花果树,等着看日出。几个随行记者通过短波收音机,听到了国王去世的消息,并告诉了菲利普。菲利普不动声色,默默地陪同公主爬下树后,才告诉她噩耗。“她爬上树的时候还是个公主,从树上下来时已是英国女王了。” 第二天,年轻美貌、身穿黑色丧服、面色沉静哀伤的伊丽莎白回到伦敦。丘吉尔等人在机场静静地迎候。 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尽管需要她处理的文件堆满了“红箱子”,需要她接见的大臣排成长队,但实际上,需要她做的国事,比之前任何一个国王都少。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女王曾感慨地说:“我只需整天微笑。”她的时代,是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土崩瓦解、英国沦为二流国家的时代,也是科技飞速发展、媒体无孔不入、王室备受窥视的时代。这50年来,真正需要她处理的,只有没完没了的王室花边新闻。 在这样的状态中,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慢慢地变老了。 温莎家族的生命力 传记作家汤姆·利文曾这样描述英国王室:“英 温莎家族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它来自英国独有的历史传统。在历史上,英国历经过罗马帝国、北欧海盗、纳粹德国的入侵,每一次都是由国王率领民众渡过危难。因此,英国人乐意看到一个睿智、坚定、能拯救英国的国王。正是因为这一点,尽管多年来,英国出现了不少废黜王室的呼声,但支持保留王室的人数始终占多数。 它来自英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在所有欧洲国家里,英国似乎最为保守。欧洲大陆经历了反反复复的革命、流血、斗争,才确立了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但隔海相望的英国,却对自己一次性搭建好的君主立宪政体感到很满足,不屑于法国式的激动和斗争。这深深地体现了英国的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 它来自温莎家族独有的教育方式。自维多利亚女王到现在,温莎家族传承了7代,早已有了一套培养继承人的方法:让继承人接受私人教师的培训、送入寄宿学校、考入牛津大学或者剑桥大学、进入海军或空军服役。这就像一条“流水线”,从中培养出来的王子,基本都具备广博的知识、严格的纪律性和高度的忠诚性。这些聪明的国王,懂得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王室的行为和权限。没有人比他们更谙熟“适者生存”的道理,温莎家族因此而延续下去。 尼赫鲁家族,暗杀阴影笼罩的统治者 《环球人物》杂志驻印度特约记者 金丰 翻开印度百年现代史,随处可见尼赫鲁家族的踪迹。一家先后出过3位总理、5位党主席,这样显赫的家族不仅在印度绝无仅有,在世界政坛也属罕见。从当年莫蒂拉尔放弃万贯家产,毅然带领儿孙追随圣雄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呕心沥血,到印度独立后,祖孙三代先后执政40多年,推动印度从贫穷落后走向自力更生,尼赫鲁家族为印度做出了非凡贡献和巨大牺牲。 莫蒂拉尔:从贵族到囚徒 尼赫鲁家族源自遍布雪山峻岭的克什米尔,原姓考尔,属于印度教中的最高等级——婆罗门。18世纪初,家族中一位名叫拉志·考尔的学者受莫卧儿皇帝垂青,入德里法院为官,举家迁往德里运河边御赐的新居。为此,家族改姓为“尼赫鲁”,意为运河。 若干代后,时任德里警察局长的甘迦·尼赫鲁在1861年得到一个小儿子,起名莫蒂拉尔·尼赫鲁。正是他,使尼赫鲁家族走向印度政治舞台的中心。 1857年,在印度反英大起义中,莫蒂拉尔全家为躲避战火,迁至恒河中部的印度教圣城——阿拉哈巴德。在当律师的哥哥影响下,莫蒂拉尔开始学习法律。25 岁那年,哥哥去世,他毅然挑起了养家重担。首次承办案件,他只挣到5卢比。但几年后,随着业务不断精通,莫蒂拉尔渐渐成为全印度最炙手可热的律师,随即他修建了一座当地最为豪华的公馆——“欢喜宫”。据载,尼赫鲁家族是当年联合省(现在印度北方邦)第一个拥有汽车的家庭,就连英国省督都羡慕不已。莫蒂拉尔应邀加入省立法会议,英国许多达官贵人常为其座上宾。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巡游印度时,莫蒂拉尔全家受到接见。 当时,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但莫蒂拉尔仍在欢喜宫里过着逍遥日子,甚至一度鄙视圣雄甘地。然而,“阿姆利则惨案”改变了莫蒂拉尔—— 莫蒂拉尔从此拒赴英国殖民政府的宴会,并辞去省立法会议中的席位,停止律师业务,积极投入争取独立的运动。1919年12月,他当选为国大党主席,从此成为甘地最坚定的战友。他抛弃了欧化的生活方式,不再穿西装、戴软呢帽、打丝领带,而改穿土布紧身裤和“阿其康”长袍,戴甘地帽。他还关闭了家里的欧式厨房,拆除马厩,削减仆役。将从欧洲购置的西服、天鹅绒、绸缎甚至洋娃娃都付之一炬。这一举动轰动了全国。20世纪20年代,莫蒂拉尔多次入狱。 1930年他再度被监禁,获释后不久,于1931年2月去世。 尼赫鲁:九次入狱的开国元勋 新德里莫迪路1号,是印度开国元勋尼赫鲁的纪念馆。馆内,摊开的书卷,发黄的老花镜,旧式拨号电话……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无不放轻脚步,压低声音,生怕惊扰了他。一双双虔诚眼睛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全都是各地民众对辉煌一时的“尼赫鲁时代”的静静追思。 1889年,事业蒸蒸日上的莫蒂拉尔有了第一个儿子,起名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下文简称尼赫鲁)。“贾瓦哈拉尔”,意思是“红宝石”。58年后,正是这颗“红宝石”迫使英国人摘下了“女王皇冠上最为耀眼的明珠”,同意印度独立建国。 小时候的尼赫鲁在印度完成初等学业后,被送到英国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深造。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对政治很感兴趣。大学期间,恰逢英国大选,尼赫鲁每日翻阅报纸,关注选情。当老师考问学生们对大选的了解程度时,尼赫鲁竟能说出英国全体内阁成员的名字。 1912年,尼赫鲁学成归国。1916年,国大党在北方邦勒克瑙召开年会,27岁的尼赫鲁第一次见到圣雄甘地。他眼中的甘地“像一股强大的电流……又像一道闪光,划破了黑暗,清除了我们眼睛上的翳障”。很快,他投身民族独立运动。从此,挨打和入狱成为家常便饭。1921年至1945年间,尼赫鲁先后入狱9次,共坐牢1041天。 在严酷的独立斗争中,尼赫鲁逐渐成熟。1929年冬,国大党在拉合尔年会上通过了尼赫鲁起草的《开辟历史新纪元》决议,将“完全独立”作为奋斗目标。由于尼赫鲁有能力调和党内矛盾,不惑之年的他当选为党主席。 1937年,尼赫鲁在5个月内,或坐汽车,或骑大象,或乘木筏,几乎行遍全印度,每天演讲10次以上,听众达1000多万。最终,除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外,尼赫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利用英国殖民当局倡导的议会民主,使国大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为印度独立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和地方基础。 1942年,尼赫鲁领导国大党开展要求英国“及时而有秩序地撤出印度”的“撤出印度”运动。英印殖民当局立即宣布国大党非法,并逮捕了尼赫鲁等人。这是尼赫鲁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入狱。 尼赫鲁身陷囹圄却毫不悲观。在狱中,他写成了《印度的发现》一书:“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时至今日,这句名言仍为印度人耳熟能详。 二战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掀起高潮。英国政府被迫考虑移交印度政权。尼赫鲁和英国进行了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了承认印度为英联邦自治领、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的蒙巴顿方案。 英迪拉:永不凋谢的红玫瑰 “我像男孩子一样长大。我的洋娃娃几乎都不是要喂奶的婴儿,而是袭击兵营和被投入监狱的男男女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专访时,英迪拉如此回忆童年。 作为尼赫鲁的独生女,英迪拉自幼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5岁时就探过监,12岁时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创立“猴子队”,参加国大党的游行集会,帮助散发宣传品。她早年留学瑞士和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历史、人类学等,21岁加入国大党。 1942年,英迪拉打破传统,与出身拜火教的新闻记者费罗兹·甘地结婚。婚后生有二子,长子拉吉夫(1944年出生),次子桑贾伊(1946年出生)。婚后不久,两人就因参加抗英斗争一起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后,英迪拉常陪同父亲参加外交活动,出访美、中、苏、法等国,出席英联邦总理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充当印度“第一夫人”的角色。 1964年父亲病逝后,夏斯特里继任总理,英迪拉出任新闻广播部长。不到两年,夏斯特里猝逝,英迪拉被推举为印度历史上首位女总理。 英迪拉办事果断,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在党内,她纵横捭阖,击败各路政敌。但是,不少印度媒体对其任人唯亲、压制异己的做法颇有微辞。尤其在 1975年,她为打击反对派,实行长达19个月的紧急状态,导致大批反对党人士身陷囹圄,被史学家称为“印度建国后最黑暗的时代”。 1984年,英迪拉调兵围剿锡克教反政府武装,造成大量伤亡,直接导致了同年10月31日她本人被锡克卫兵刺杀身亡。迄今,在新德里萨夫达章路 1号的英迪拉纪念馆内,还有一条铺满木板的小径,尽头放着一束她平生最钟爱的红色玫瑰花。当年,英迪拉正是在这里中弹倒地的。迄今,这束花似乎在提醒世人:功过自在人心。 拉吉夫:临危受命的飞行员 拉吉夫·甘地,尼赫鲁家族第四代传人,1944年8月出生时,外祖父尼赫鲁尚在狱中。长大后,拉吉夫赴伦敦帝国学院、剑桥大学学习机械工程,课余学习飞行。留学期间,他从不炫耀出身,为赚足生活费,他烤过面包,卖过冰淇淋,还在果园打过零工。 留英期间,他邂逅了美丽的意大利姑娘索尼娅。英迪拉一次到伦敦开会,提出要见见索尼娅,后者不免紧张。未来的婆婆温和地说:“索尼娅,我是一个母亲,不要怕我。”英迪拉见索尼娅衣服上有一处开了线,马上拿出随身带的针线帮她缝上,让索尼娅非常感动。1968年,拉吉夫和索尼娅按印度教习俗举行了婚礼。婚后,拉吉夫在印度航空公司担任飞行员。他们相继有了儿子拉胡尔和女儿普里扬卡,一家其乐融融。 英迪拉起初只想让雄心勃勃的次子桑贾伊继承家族衣钵。不料,次子于1980年飞机失事遇难。此后,经母亲再三要求,拉吉夫终于告别了14年的飞行生涯,于1981年5月加入国大党,1983年被任命为国大党总书记。 英迪拉被刺,激化了宗教纷争。面对严重局势,拉吉夫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首要任务。他一方面克服巨大悲痛,安葬母亲,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平息仇恨,迅速避免了教派仇杀的蔓延,及时稳定了局势。 1989年11月印度大选,国大党在大选中因军售丑闻案落败。人民党执政后,不到两年,因政绩不佳,被迫提前举行大选。拉吉夫在全国奔走,准备东山再起。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拉胡尔:万众瞩目的明日之星 如今走在印度大街上,随便问路人下一届总理可能是谁,答案几乎众口一词:“拉胡尔·甘地。”自2004年国大党重新执政以来,作为尼赫鲁家族的第五代传人,拉胡尔·甘地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全国焦点,其风头之强劲,压过了所有的老牌政治家。因为他年轻的肩膀上,不仅担负着带领国大党续写辉煌的重任,更担负着延续家族政治血脉的希望。 现年39岁的拉胡尔,是拉吉夫和索尼娅异国之恋的第一个爱情结晶,自幼深得双亲及祖母英迪拉的疼爱。但受“第一家庭”特殊地位所限,拉胡尔从小深居简出,即便上学,也是由教师到家里授课,如果想出去一次,也总是在保镖严密看护下匆匆走过公园或商店。 政治的残酷带给拉胡尔的,不仅是童年的孤独,更是痛苦的回忆。1984年,祖母遇刺身亡后,年仅14岁的拉胡尔惊恐地躲在父亲身后观看火葬仪式。时隔7年,父亲遇害,又让他匆匆中断了在哈佛大学的学业,在万众瞩目下,亲手点燃了安放父亲遗体的柴堆。不久,作为长子,拉胡尔又将父亲骨灰洒入恒河。当年的《印度时报》曾催人泪下地描写道:“拉胡尔捧着装有父亲骨灰的铜罐,拖着沉重的双腿,走上河心搭着由花环装饰的木台时,凝视着失声痛哭的母亲和妹妹,将骨灰撒入了滔滔不息的圣水之中……” 尽管国大党内早有不少人恳求索尼娅任命拉胡尔为国大党青年组织的负责人,但或许已经历了太多不幸,拉胡尔毕业后一直没有从政,反而到一家英国公司从事财务咨询工作。与热衷政治的妹妹普里扬卡相反,2004年之前,拉胡尔竭力避开公众视线,给人以腼腆、低调的印象。 2004年4月,为帮助国大党东山再起,拉胡尔打破多年沉寂,首次竞选议员,开始在印度政坛登台亮相。顿时一股“拉胡尔旋风”席卷印度各地。他微笑时的酒窝和优雅谈吐,总能在所到之处赢得无数欢呼,有人甚至在自家屋顶撒上玫瑰花瓣与金盏花,虔诚地迎接拉胡尔车队的到来。在民众对尼赫鲁家族的狂热崇拜下,拉胡尔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选举胜利,成为代表阿梅提地区的议员。 拉胡尔于2007年出任国大党总书记。2009年,国大党再次以压倒性优势蝉联执政。总理辛格力邀拉胡尔入阁,但拉胡尔此前表态,由于“经验不足”,他不会出任政府职务。很多人坚信,拉胡尔早晚会担任总理,如他所言:“我渴望领导印度,但还需要时间。” 丰富的家族遗产 尼赫鲁家族之所以领袖辈出,除个人因素外,离不开印度独特的文化环境。印度老百姓习惯于家族经营。首都新德里的市区竟没有一家大型超市,一家家店铺像马蜂窝一样挤在一起。每个店铺里无论缺少什么货物,有两样东西万万不能缺少:一个是神像,另一个就是先人的遗像。这两个像都放在离收银台最近的地方。每天店主开门时,第一件事就是点燃一炷香,然后用手轻轻扇动,让香烟弥漫到神像和先人遗像上。这时店主心里才踏实下来。印度人重视自己的家族,对社会地位高的家族更是表现出相当的尊重。 这种家族意识决定了印度民众对待国家和政治的态度。而传统的等级制更强化了家族观念。浓厚的宗教氛围、世袭传统和等级观念,构筑了这个南亚国家家族政治的独特风景。 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印度存在着有钱人施舍庇护穷人的社会现象。有一定财富的家庭雇佣穷人,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后者则以忠诚和感恩的态度回报。在这种稳定牢固的关系中,民众对家族的忠诚甚至高于对国家的忠诚。倘若有人出身高贵,又肯为穷人奔走呼号,那他就会被奉为圣人。这就不难理解尼赫鲁家族何以统治印度百年。 不可否认,尼赫鲁家族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政治遗产。他们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并成为中坚力量。印度独立后,他们坚持世俗主义、政教分离的政策,坚持宗教平等,反对种姓歧视,竭力缓和阶级矛盾。 尼赫鲁家族几代领导人,始终以维护国家独立、振兴民族经济为己任。尼赫鲁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实行公私营经济并重的混合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英迪拉主导完成了“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基本上解决了粮食和牛奶供应问题,摆脱了印度长期依靠外来援助的尴尬局面。拉吉夫主张科技兴国,提出要 “用现代技术把印度带进21世纪”,大力培养软件人才,由此赢得“计算机总理”的美誉。 在国际事务上,尼赫鲁制定了不结盟外交政策,为英迪拉和拉吉夫所继承。这一政策不仅得到本国人民支持,对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世界的欢迎。 由于尼赫鲁家族几代领导人制定的内外政策,保证了印度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独立,无论政局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可能脱离尼赫鲁家族早已为印度规划好的基本轨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