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原现象

 taisan 2009-12-22

高原现象 内容来自:


(图)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这种 “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

目录

学习者现象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
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常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在总复习的初期,每一个同学都很有信心,学习效果也较明显,但过了一个阶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有的同学复习效果逐步减退,甚至停滞不前,头脑昏昏沉沉,什么事都不想干,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性情易急躁烦闷。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尤其是成绩处于中上等的学生,在这一阶段,整天无精打采,精神萎蘼,食无味,睡不香,课堂听课效果差,甚至有的同学几乎失去了进取的信心

这种现象是极其有害的,主要是由于心理疲劳引起的。处理得不好,会影响自信心,带来不良后果。因为越是临近考试,尤其是高考,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会有再学无用的错误认识,放松甚至放弃复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1、“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

高原现象是可能由于学习动力不够,知识结构有局限,运用能力不够。“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

①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吃力,因此一开始速度提高较慢。

②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图)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忧郁
③学习高原期: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使得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做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首先,在学习方法方面。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另外,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

其次,个人意志方面。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保持强劲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第三,在个人知识方面。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

2、克服“高原现象”的途径

正确认识,找出原因:其实,产生“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打牢基础:有的同学原来基础欠佳,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弄清楚,有缺漏差的情况,在总复习中如不能及时补上,则日积月累,不能自拔。所以要抓紧时机,不要使问题成堆,如有“欠佳”则要有计划清理。

集中精力: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科学,靠死记硬背。所以要调节好精力,合理使用。在上课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眼耳手脑并用,积极思维。在听懂的基础上适当做些笔记,不懂的,在课后向师生请教,及时补上。

更新方法: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因开始阶段的方法不适用,则应及早更新,如可采用“选择性遗忘”,即记重点遗忘枝节,记概念淡化典型。或用“快速阅读科学扫描法”,浏览内容大概,如用“削枝强干法”记住重点内容等。

(图)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转移注意力
第一,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对所统计的数据加以整理,将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

第二,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些质量较高的训练材料。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要比同学们高得多。

适当的放松自己,转移注意力如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看电视等。这样也有利于缓解心理紧张。

3、正确认识: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心态“无所谓”:因为考试的成败与否除了努力付出之外,还有受很多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骤变。而即使自己努力了,但情绪低落,这也势必影响高考成绩的发挥。

行动“有所谓”:无所谓的心态并不是真的放任行为,可以任意地玩,或是放弃考试。因为,如果思虑过多,耗费了的精力,而且于事无补。而如果能将这份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专心致志,学习成绩必定有所提高。考试的结果无所谓,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便无怨无悔了。

教学者现象编辑本段回目录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图)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

首先,非支线性发展。教师在师范院校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把这些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一种技能、能力则需要—定的时间。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需要一个过程。这时,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都会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经过“开始阶段----迅速成长阶段——‘高原期’阶段----克服'高原期’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的过程。“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其次,面临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步步攀升。这些压力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有些通过努力不能够胜任工作的教师丧失信心,为了缓解压力,某些教师可能会采取得过且过的懒惰态度,“混沌”度日,成长中出现“高原现象”也就不难想象了。

第三,教学环境。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日趋功利,师生的感情日渐淡薄,学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过多的考试压力,工作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另外,在学校中教师缺乏自主性,职称评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使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教师感到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失去前进动力,成长中的“高原期”越拉越长。

第四,人格缺陷。有些教师存在着如怯懦自卑优柔寡断、缺乏开拓精神、钻“牛角尖”等不良人格特征,当他们面临压力、困难时,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应对,导致高原现象频繁出现。

此外,由于教师的待遇薪水相对较少,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工作环境单一、缺乏太多的激情,工作强度过高,角色要求过多等原因造成的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满意程度降低,兴趣降低,以及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等主观因素,也会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产生。

二、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特点

(图)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加强学习
1、出现时间早晚的差异。把教师的职业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适应阶段;定型阶段;突破阶段和成熟阶段。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产生“高原现象”的时间也会有先有后。

2、自我归因内容的差异。不同的归因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动机效果,从而影响教师对“高原现象”的正确认识。

3、解决问题方法的差异。归因的不同决定了解决问题方法的不同。归因为缺乏努力,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是钻研、反思,求教于有经验的前辈,或是争取参观、考察、学习,以期突破“高原现象”。相反,如果把“高原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不具备胜任教师的能力,那么,除了会沮丧外,甚至萌发出强烈自卑情结,对工作和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失去发展的信心,停止对工作的努力。

二、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基本对策

(一)宏观对策:优化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基础

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 “减负”,还教师一个正常的、平静的生存环境。

(二)中观对策: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是关键

1、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图)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
2、实行民主的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厌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现象”。

3、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学校应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三)微观对策:教师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根本

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积极面对,坚信通过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2、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寻求教研组的帮助,也是教师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措施。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

3、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如果你想添加一个新词条,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