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德建设需要观念创新

 悦读馆 2009-12-28
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师德建设需要观念创新
    ■钟和
    曾经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
    近日,来自本市各类学校的一线教师和专家集聚一堂,共同畅想新时期推进上海师德师风建设主旋律,共同探讨“师德——最宝贵的教育资源”话题,共同研究师德师风建设这项教育的重要工作。
   
爱,始终是师德最基本的内涵
    “在我的周边,很多同仁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将心掏给了学生,学生却不领情,是现在的学生情商太低?还是我们的工作出了问题?”嘉定区第二高级中学优秀班主任丁馨总在思考,我们怎样践行师德?怎样让“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怎样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心?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她的法宝是“用笔沟通,润物无声”。
    有人把高一年级称为“更学期”,因为高一新生有三“不”一“缺”,即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高中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和对在新班级中自我认同的不确定,一“缺”是指一些学生有大干一场的豪情,但心理上缺少安全感。为了能让学生平稳度过“更学期”,丁馨通过“私密周记”对他们进行心灵按摩。
    丁馨将周记定位为“心灵驿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营造“用我笔书我心”的坦诚氛围。为确保私密性,每次周记她都亲自一本本收,再一本本发。刚开始很多学生将周记当成任务应付了事,但在两周后,就出现学生向她“讨周记”的现象。因为每本周记她都用心批阅,经常是评语写的比学生周记还长。每周丁馨总是先通读全班的周记,优先批阅发回有急迫需要安抚的学生的周记,以保证在第一时间给学生提供帮助。
    一个女生在高一开学一个月后,写了一篇题为《我是不是一个坏女孩》的周记,原来她喜欢上同班的一个男生,不知道该怎么办?丁馨给她回了四段话:一,“谢谢你告诉我美丽的秘密”,我很感动因为你对我的信任。二,“祝贺你长大了!”欣赏异性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三,“给他五分钟”,不是想他吗,没关系,欣赏异性是很正常的行为。四,“帮帮我”,请你利用自己的理科专长,帮我想一个办法帮助班级中对理科有畏难情绪的同学。女孩欣然接受了丁馨的“求助”,办起“理科快乐大本营”,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同学们成绩提高也很明显。在以后的周记中她跟丁馨探讨更多的是“理科快乐大本营”的运作情况及困难,就这样通过丁馨的及时引导和疏导,女孩已走出这段青涩。
    丁馨说,这一阶段的学生是敏感而无助的,又是可塑性很强的,她用自己的笔对学生进行心灵按摩,让他们平静下来,尽快接受老师、亲近老师,熟悉学校、热爱学校,尽快尽好地度过“更学期”。
    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认为,师德是一个涵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包含着对教师多方面要求。但是无论其涵义如何拓展,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发自教师内心的对于学生和教育事业的挚爱,都始终是师德最基本的内涵,是师德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推进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最为基本的环节,就是要积极引导和激发广大教师弘扬大爱。
    “在现在这个时代,学生有太多的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教师授业,究竟该怎么授?我们的后代有比我们更宽广的道路,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求学生按照我们设计的轨道前行?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建说,“我没有办法替学生设计今后的发展道路,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不需要我设计,他们都是最好的学生。学生现在有更好的搜索引擎,我坦然承认教师并非‘万宝全书不缺角’,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许是更高境界的师德。”
   
师德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带来了他收集的案例:语文老师黄小燕在课上对全体学生说,提高作文的一般方法是多写,但你们多写我是来不及批改的,如果我没有批改,你们写得再多也是在同一个水平上重复,所以我的意见是少写。全班鼓掌。学生高兴,家长却高兴不起来,怎么会有这样的老师?但是三个月以后,意见都没了,学生说对,家长也说对,为什么?大家惊喜地发现,黄老师批改作文的评语往往比学生写的作文还长,不但是指导,而且还是情感的交流。今年,这个班级毕业了,中考成绩没有办法对作文作专门统计,但这个班语文成绩最高的达到了136分。
    张人利认为,师德的价值不仅在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以课堂改革来促进教师的育德能力,以培养教师的能力来提升师德,校本研修是重要的培养方式。如语文组进行作文如何批改的讨论,学校开展如何进行家访、如何开家长会、如何和学生沟通等专题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认为,师德的问题很实,师德是一种魂,魂是必须附体的,这体就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教师要把传授性的职业转化成和孩子一起创造人的生命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也同样认为师德是具体的,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在教师的生活过程中的。“我们要考虑师德和一个老师事业发展的关联度,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激情始终存在。医德主要表现在想方设法为病人看病,师德的意义在于想方设法教好学生。”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在小学听课,几乎无例外地发现:小学生一双双可爱的小手,或者整齐地叠放在胸前,或者整齐地倒背在身后。即使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也经常见到学生把手倒背在身后;学生请求回答问题举手时,常见的是手臂与胳膊形成90度,整齐而“美观”。而在一些初中,他竟然发现课桌的桌洞都是背对着学生的,老师的解释是“这样手就不会在桌洞里做‘小动作’了。”张华对此非常不解,“我一直在想,学生的手究竟应该放到哪里?”他回忆自己2002年刚到哈佛大学求学时,每次回答问题都习惯性地站起来,以示礼貌,但后来他发现,在哈佛的课堂上,学生有的喝咖啡,有的吃三明治,甚至还有织毛衣的,回答老师问题,从未有人站起来。但哈佛大学教学严谨是举世闻名的。而在美国几乎所有中小学,学生回答老师问题都无需起立。“我国中小学生的手和嘴为什么最容易成为受禁锢的身体器官?问题就出在我们教育的专制,而专制的产生常常缘于教师对儿童的误解或不了解。”
    卢湾区教育局局长唐海宝在基层学校听课调研时发现,总有一些老师习惯拖堂,他们的理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能尽量多讲一点;也有老师说我想把最后一道题讲完,所以讲得晚了一点。这些老师大多勤勤恳恳,但实际效果却不好,很多学生对这些老师并没有好感,有的学生甚至流露出抵触和厌恶情绪。
    “这些老师看起来非常关爱学生,其实他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是关心学生这个人。”唐海宝认为,这些老师的教学能力是欠缺的,教育观念是滞后的。他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道德伦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还有专业能力。师德不能停留在表层上,成为一种标签、一种口号。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教师将单纯的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对人的关注,应成为师德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引导教师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引导教师更多地去读懂学生,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才最能体现出师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