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2疑冢:北宋文人刻意丑化
推行薄葬:下葬时衣服带补丁 曹操对自己的墓葬非常重视,他自己生前曾两次专门指定自己的安息之地,在他写的《终令》中明确地说“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而西门豹祠是当年百姓为治邺有功的西门豹修建的祠,郦道元曾经在《水经注》中对西门豹祠有过描述,但这座祠后来损毁了,后人又重建,宋代曾经立碑,考古人员根据宋代所立石碑推断出曹操所说的“西原”位置就是漳河岸边不远的高岗。 安阳当地的测绘人员曾经专门对这处漳河岸边的高岗进行测绘,发现这处高岗比漳河河岸高12米,且符合曹操自己要求“不封不树”、土地较为贫瘠的状态。考古人员后来发现了一件重要文物――鲁潜墓志,上面明确记载了鲁潜墓与曹操墓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基本上可以推断出曹操墓相对准确的位置。 专家表示,根据历史上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对曹操下葬时的描写,曹操当年下葬时候按照他自己“薄葬”的要求,一切从简。按照曹植当时的记叙,曹操下葬时身上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陪葬的大多是陶器,没有金银,甚至连自己常用的印绶都没有陪葬,而是仿制了一个。(记者 贺岩) 发丘摸金:曹操曾开创盗墓业 此次曹操墓得以被发现,与盗墓分子活动猖獗有很大关系。这让人感到一丝讽刺意味,因为在近年来流行的盗墓小说中,都把曹操作为盗墓界祖师爷来看待,他在军队中专门设置了“盗墓办”――摸金校尉。 至于曹操在军队中设立摸金校尉等职务,专门从事盗墓工作,天下霸唱说这并非虚构,而是有所出处,三国时代的陈琳,以及后来的鲁迅都曾在文章中提及此事。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在袁绍手下担任幕僚。袁绍与曹操作战时,陈琳曾经写过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后世一般都叫“讨曹操檄”。此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檄文的佳作,历来为人传诵,相传曹操本来头风发作,看到此文后惊出一身冷汗,连头疼都忘了。文中提到了曹操的盗墓生涯―― 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文中提到的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叫做刘武,曹操不仅挖了他的墓,还设立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两个职务。天下霸唱认为,发丘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师级干部,摸金校尉大约是团级。 而鲁迅在《清明时节》中也写到“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此外,在清末杨守敬所作的《水经注疏》中也提到“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