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倒黑白的都德《最后一课》

  2010-01-04
阿尔萨斯  最后一课  都德  德语  德国 

          我在阿尔萨斯边境城市WISSEMBOURG.

    相信所有上过初中的中国年轻人都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吧。 现在20多岁的我,也有幸去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走了几个城市,感受了当地的文化,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可以说就是一个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的编造之作。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法国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而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一八七○年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个小说,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当时的老师韩麦尔说,法语是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和以后都要改学德语的事情。可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见到的,在阿尔萨斯的WISSEMBOURG,虽然街道名,商店名是法语,可老百姓说的都是德语。斯特拉斯堡(阿尔萨斯首府),连城市名字都是德语街道(STRASSE)和城堡(BURG或BOURG)两词的联拼,老百姓基本都会说德语。要知道,在巴黎,别说德语,碰到个会说英语的都难。这就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按都德的说法,德国占领后,才会强迫他们学说德文的。法国既然都收复他们这么久啦,怎么这个地方的人还说德语呢?怎么回事呢?
    
     WISSEMBOURG市内,房屋建筑也和德国没什么区别。
     这个阿尔萨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居民本来就是属于日耳曼族的阿勒曼人,原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直至17世纪根据
威斯特法伦条约( 1552年,法国瓦罗亚王朝向东进行领土扩张,占领了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在内的德意志的大片领土。在十七世纪上半期的欧洲30年战争中,德国被法国和瑞典打败。1648年,交战双方经过长期谈判,最终签订了威斯特里亚条约,按各约规定,德国正式确认法国在1552年占领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内的广大领土。)才开始接受法国统治。当地居民对法国统治者强加的语言和习俗不断地予以抵制。当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成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的领土后,当地150万居民中大约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被迫迁移到法国居住。
     以上摘自维基百科。
     看到了吗,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但在《最后一课》中,写得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小弗郎士甚至想,“〔普鲁士人〕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那就离事实太远了。都德对德国强迫阿尔萨斯人学说德语感到非常愤慨,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245页记载——“一战后,法国政府企图同化该地,特别是企图用国立学校取代当地传统的教会学校,并禁止德文报纸出版(德语是当地75%居民使用的书面语)”。后果是:“阿尔萨斯自治运动蓬勃发展,寻求在法兰西共和国内自治。”后来法国政府放弃了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运动才停歇。二战后的法国则直接驱逐了1871年后移入阿尔萨斯的德裔居民,学校上课一律用法语,街道和店铺名字也只准用法语。这不就是最后一课的相反版本吗?只不过小弗郎士心中的坏家伙由德国变成了法国。

    即便这样,现在的阿尔萨斯,仍有众多操着德语的老百姓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