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注射法

 舞动的紫百合 2010-01-06

  【器械】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常用药液】

  穴位注射的常用药物有三类:1、中草药制剂;2、维生素制剂;3、其他药物。举例列表如下:

  一、中草药制剂表

药名 作用 穴位注射用量
复方当归注射射液(每ml相当生药当归、红花、川芎各0.5g) 活血、补血、调经 每次2~4ml
丹参注射液(每ml相当生药1.5g),复方丹参注射液(每ml相当丹参、降香各1g) 止痛、养心安神 每次2~4ml
徐长卿(丹皮酚)注射液(每ml含丹皮酚6mg) 祛风止痛、化湿利尿、清热解毒、安神 每次2~4ml
复方柴胡注射液(每2ml相当柴胡5g、细辛0.5g) 解热镇痛 每次1~2ml
威灵仙注射液(每ml相当生药2g) 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每次2~4ml
板蓝根注射液(每ml相当生药2g) 清热解毒、消炎 每次2~4ml
银黄注射液(每ml含银花提取物25mg、黄芩素20mg) 清热解毒、消炎
每次1~2ml

  二、维生素类表

药名 作用 穴位注射用量
维生素B1注射液(盐酸硫胺)50mg/支、100mg/支
维持神经、心脏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糖代谢。用于维生素B1缺乏症、神经炎、食欲不振等 每次50~100mg,针感较强
盐酸呋喃硫胺注射液(新B1)20mg/支 作用较B1注射液迅速而持久。用于各种神经痛、偏头痛、神经炎等 每次20~40mg
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含B120mg、B22mg、烟酰胺30mg、B62mg/支) 用于神经营养不良的维生素B缺乏症
每次2ml
维生素C注射液100mg/支、500mg/支 参与机体氧化还原过程,增加毛细血管致密性,刺激造血功能,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 每次100mg,针感疼痛
维丁胶性钙注射液,含维生素D500u,胶性钙0.5mg/支(1ml) 促进钙磷向肠道吸收储存于骨中,维持血液钙磷平衡,用于佝偻病、骨软化症、支气管炎 每次1ml
维生素B12注射液0.1mg/支、0.5mg/支(1ml) 作用于糖、蛋白质、脂肪物质代谢、用于贫血、神经炎、营养不良 每次0.1mg

  三、其他常用药物表

药名 作用 穴位注射用量
5~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瓶,25%20ml/支
5~10%葡萄糖常用于补充水分和热量。穴位注射主要是利用溶液渗透压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浓度越高,刺激作用越大,必要时可选25%溶液生理盐水(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水(蒸馏水)2ml/支

穴位深部注射5~10%的溶液,每次用5~20ml,或与其他药同用等渗溶液,刺激作用小,穴位注射时常与其他药液配用对穴位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穴位处酸、胀、痛的感觉保持较久每次0.5~1ml。因疼痛反应较重,故不常用,有时配用其他药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0.5%20ml/支,1%30ml/支,2%2ml/支

有抑制神经纤维传导和扩张微血管作用,穴位注射采用0.5~1%溶液,神经阻滞一般用2%溶液
每次1~2ml。使用时应作过敏试验
三磷酸腺苷 为一种辅酶,参与体内脂肪、蛋白质、糖(A.T.P)、核酸、核苷酸的代谢,并能供给能量。可用于冠心病、偏头痛、肌营养不良等 每次10~20mg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5mg/支 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解除血管痉挛,散大瞳孔,兴奋呼吸中枢 每次0.2mg
硫酸镁注射液2.5g(25%10ml/支)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压 每次5ml
利血平注射液1ml/支 使去甲肾上腺素排空,降压缓慢、温和、持久;有中枢安定作用,用于高血压及躁狂性精神病
每次0.5mg
氯丙嗪(冬眠灵)2.5%1ml/支,2.5%~2ml/支 有较强安定作用,镇静、镇吐、降压、穴位注射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 每次1ml

  【主要刺激区】

  一、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二、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腧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即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以均匀的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压、触摸、滑动,以检查其有无压痛、条索状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物,以及皮肤凹陷、隆起、色泽的变化等。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如心俞、肺俞、肝俞、胃俞等;胸腹部的募穴,如中脘、巨阙、天枢、期门等;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经验穴。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者,注入反应点往往效果较好。反应不明显者,也可取有关俞、募、郄穴进行治疗。

  如为气针一般选损伤部位同侧附近有关经络的穴位,如肘关节扭伤,选曲池、少海;踝关节扭伤选足三里、悬钟等。

  三、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四、耳穴根据耳针疗法中耳廓探查方法选取有关穴位。

  【适应症】

  凡是适应于针灸治疗的疾病,基本上均可用穴位注射法。主要包括以下病症:

  一、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扭伤等。

  二、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

  三、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汤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

  四、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性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结核等。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六、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溃疡病穿孔、肠梗阻、胆石症、胆道感染)、淋证(尿路结石)、风疹、痤疮、银屑病等。

  七、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

  八、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脱垂)、难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

  【操作方法】

  分气针和水针(穴位药液注射)二法。

  一、气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针尖上套以消毒棉球,抽入过滤消毒的空气,以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穴位,达到所需深度。得气后,将针筒回抽一下,若无回血,可将空气慢慢注入,一般针刺深度在3cm以内者,可注空气10ml;针刺深度3~6cm,可注空气20ml,注完空气,退出针头,用干棉球揉按针孔片刻。隔日或三日注射一次。

  二、水针:根据所取穴位及用药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与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准确刺入穴位或阳性点,上下提插,得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可将药物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慢性疾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入;急性病、体质强者,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射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器针头由深部逐渐提到浅部肌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7~12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5~7天。

  针刺的深度应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而定。一般轻压即痛、病变在浅层的注射宜浅,如三叉神经痛,要在皮内注射形成一皮丘;用力按压出现疼痛、病变在深层的注射宜深,如腰肌劳损,注射时可适当深刺。

  注意事项】

  一、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患部有轻度不适,有时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一天。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有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三、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如氯丙嗪等,使用应谨慎。某些中草药制剂有时也可能有反应,注射时应注意。

  四、一般药液及空气均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内。这些药液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发热、疼痛等反应;误入脊髓腔,有损害脊髓的可能。

  五、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不达到神经干所在的深度为宜。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再注入药物,以免损伤神经。

  六、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七、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穴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八、行气针法时,空气必须过滤消毒。更须注意不可将空气注入血管,以免引起气栓等严重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