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的本科教育报告2009

 千里马9 2010-01-07

课堂下清华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没有根本差异,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差异是清华学生课下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美国学生多一倍以上。清华学生自我报告每周平均学习时间超过30个小时的比例达到30.7%,而这样学习的学生在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中只占6%左右。对这一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当然可以得出结论说清华学生学习更为刻苦、努力,但换一个角度,我们又不能不置疑,清华学生课下用更多时间学习,是否也有课堂教学的问题?

清华学生在课程之外拓展性学习行为上好于美国大学生,虽然差异水平并不算高。比如,清华本科生参加老师项目/课题的经验多于美国大学本科生,高年级尤胜;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方面也比美国大学生经验多,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此外,清华学生自己组织或参与学习团体的经验也多于美国学生。在课程之外的拓展性学习行为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指出,清华学生参加海外学习的机会和美国同类院校相比没有差异。这说明清华近年来在适应教育国际化方面采取的举措已经体现在学生的在学经验和经历中。

 

三、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

关于学生的收获,我们分别从知识、能力和自我概念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与比较。

调查发现,清华学生在获得“广博的知识”方面的收获显著低于美国同类大学的学生,无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皆如此。而在专业知识和技能领域二者不存在差异。

清华学生在能力获得上与美国同类院校学生相比差异并不大。首先,清华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收获与美国同类大学相比并不存在差异;其次,在合作能力上二者的差异非常微弱,尤其是低年级的effect size值没有超过0.3;至于表达能力,清华学生的收获虽不如美国同类院校的学生,但二者的差异没有达到中等水平。

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上,清华和美国同类院校相比没有差异,在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上,清华高年级学生的水平略高于美国同类院校的学生。这与清华、乃至中国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关。

四、结论

从五个可比指标上来看,清华在生师互动方面明显不如美国,这其中既有文化的差异(比如师生观),也有教育质量的差异;清华的校园支持环境又好于美国同类大学。其它三个指标总体没有差异,据此我们认为,清华的本科教育与美国同类院校在总体水平上不存在差异,各有优势。

从具体教育环节来看,清华的课程和课堂内教学不如美国,但清华所提供的课程外拓展的学习机会和经验却好于美国。

关于教育的结果——学生自我报告得到的教育收获方面,清华除了在给予学生“广博的知识方面”不如美国同类院校外,在其它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说:清华的本科教育从总体上来说,和美国同类大学伯仲相当,各有优势——清华的优势是非课程的、很多可以归因于学生的特质,比如刻苦学习、对自我的高期待、学习班级体等;而美国的强项是课程的,可以归因于学科制度的优势。

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在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清华并非没有基于“课程”的建设计划,如精品课建设(针对某一门课),基础课、新生研讨课 (针对某一类课) 建设等,缺乏的是基于学科的整体“课程体系”建设计划与设计。因此我们建议将课程体系建设放在学科建设(在某些领域还可以直接置于学科国际认证)的整体框架下进行。学科带头人和整个学术团队要向重视科研一样的重视课程体系建设,要在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具体设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使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清华大学学科建设最有标识性的亮点。

2,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下,改进学生的选拔与评价机制

清华大学的水平与知名度使其拥有从全国挑选出来的最优秀学生。作为目标直指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华大学,不应该讳言精英教育的本质。精英教育的特点在马丁·特罗看来就是更能“激发学生的雄心大志”(encouragement of ambition),世界一流大学往往集中了更多具备雄心大志的学生,学校要给这些学生提供一种难度更大、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挑战性更强的教育,以进一步刺激和培育其雄心大志。如此特质的精英教育显然不能仅仅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用GPA来驱动。因此,学校要努力构建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学习志趣和特点的评价体系,形成更好地刺激并挖掘学生内在发展潜力的激励机制,使每个学生都成材,在成材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及创造力,进而发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在奖学金的设置、遴选方式上都要围绕教育目标。建议加强大学各级学术委员会的介入;增加奖项种类,使一些发展不那么全面,但具有偏才、怪才潜质的学生,在现有评价体制下,也得到承认和激励。

,3,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改进生师关系,醇化大学氛围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有教无类”、“传道授业解惑”的生师观越来越被“资源化”的生师观所冲击——学生看重的是教师手中的学术资本,老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劳动力资源。而这又在并不完善的“学生评教” 制度以及一些短视的改革操作的催化下,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压力。这种压力对师生而言都存在,双方都是受害者。大学究其根本是师生合作,追求真理、探究学问的共同体。唯有剥离掉某些不合理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辅之以共同的学术信念和价值观,才能醇化大学氛围,保持大学本色。

本报告说明,对清华的本科教育,我们无需妄自菲薄。清华的本科教育有自己的优势与传统,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各有所长和特点。当前,我们特别强调要把学生放进大学组织的核心,把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人生进益作为大学教育的真正目标。

新的时代、新的历史使命把清华推到了需要提起勇气自我反省、自我突破的关键时刻,唯有迎面而上才能盛大清华的光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