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宝珍100105: 如何避免投资过程中的焦虑与紧张?

 ammer 2010-01-07
               如何避免投资过程中的焦虑与紧张?

 

    最近有个朋友病了,医生诊断为由焦虑与紧张造成的。他也认为自己在投资过程中处于过度紧张与焦虑的状态,他自己也开始怀疑,是不是不适合做投资?其实作为焦虑与紧张,是投资者普遍的问题。尤其对新投资者,涨了着急,跌了更着急,不涨不跌还焦急,而且老投资人的焦虑也很普遍。这是投资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甚至比估值还重要,因为不能平和心态,就无法做理性的决策,没有平和的心态就往往会惊慌失措,会产生一些明显不理智的行为。退一步讲,焦虑与紧张是一种非常负面的心理,会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克服紧张与焦虑是投资人重大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应该不入险地。要在有把握的领域做事情,你为什么焦虑呢?是因为你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发生了一种预期之外的局面。总之,人往往会在不熟悉不了解,没把握的局面时产生焦虑与紧张。因此,首先应该投资自己了解的公司,用自己多次反复证明正确的模式做投资,不要在不熟悉不了解的环境中碰运气,更不要进入一种险地。要在有把握,或者说把握性比较大的情况下投资。比如在市场整体估值超过几十倍了,这就是一个险地。这个时候的市场,对投资者而言如履薄冰,在薄冰面前必然紧张和焦虑,紧张和焦虑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情绪,提醒人类离开这个环境。如果环境本身是危险的,高估值的状态,不可能不焦虑,焦虑是为了催促你离开这个状态。而处在一个整体低估值和合理估值的环境中,那么自然不容易促发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在整体低估值合理估值,且你的投资对象是你深入了解的,你采取的投资模式是你多次尝试,被证明是成功的投资模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始终处于自己所熟悉了解的环境中做投资,在正常情况下,不太容易陷入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中。有把握的事,熟悉的事,了解的事,干过的事,那么心态就会相对平和。


    其次,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避免极端。一件事情,一个投资对象,是你有把握的,曾经做过的,那么没有紧张。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要留有余地,回避极端,不要把事情做得太满,不要寻求一次成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哪怕这个公司再有投资价值。如果留有余地,做不极端的事情,尽量给自己安排出退路,尽量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避免万一看错,万一做错而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不要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不要做那些不成功便成仁的事情,这样心态就能平和。或者说,你做的某个事情能够赔得起输得起,即便失败也不会给你带来绝杀效果,这样就不会过于紧张。想象一下,做成了你会成为一个大富翁,做不成你会流落街头,成为一个穷光蛋。那么,这种事情做起来,一路上绝对会提心吊胆,心态不会很平和,因为这事情太极端,没有余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投资人尽量做有余地非极端的事情。


    第三,设定的目标尽量保守,不要挑战常规,也不要难为自己。就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2009年就要逝去了。中国的公募基金正在上演争夺谁的收益率最高的一出戏。据说几个有能力问鼎冠军的基金经理投资收益率都超过100%,甚至逼近150%。这么高的投资收益率,坦率地讲,首先证明这些基金经理人有非凡的投资能力,当然另一方面,这么高的收益率不是正常收益率,一个投资人照着这个标准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他自己做起事情来肯定是急于求成,不能做到温和稳定的情势,所以也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容易触发紧张和焦虑。所以制定投资目标尽量保守,其实巴菲特最高一年的投资收益也没超过50%,其长期复合投资收益率也就20%。所以,如果一个投资人能够把20%作为自己投资目标,如果能够持续实现,那么就接近巴菲特说明了,其实就已经非常成功了。反之,如果连基金经理人150%的收益率都要去超越,那么为追求这种目标情况下,投资人基本就没法做到心态平和。换句话说,目标太高也是投资人焦虑与紧张的原因。投资人不要为难自己,不要把投资收益率定得过高,那样会必然地把投资过程变为一种痛苦的折磨。

 

   第四,如果在投资实践中,投资人基本上做熟悉的事情,也留有余地,也把目标定得比较保守,在这种情况仍旧出现紧张焦虑的情况,我的做法是:养心为主。不为难自己,不强迫自己硬要坚持,只要心本身已经不平和了,已经出现了紧张与焦虑,那么这个时候,让心情平静下来是首要问题,如果持股过程中心理烦乱,那么就卖出。如果在持有现金的过程中,心理不安,就买入,总而,要顺着心理来做,不强逼自己,不坚持那种机械的原则。毕竟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己是这种投资过程中的体验承担者,如果自己的体验是非常不舒服,不顺畅的体验,那么就要放弃这种体验,要把导致自己心理不正常,不平和,导致紧张焦虑的外部诱发因素给它卸掉,不逼迫自己强行坚持某个做法。在中国过去几年搞价值投资,特别流行长期持股,最后演化为,理解持有,不理解也要持有,并引用美国可口可乐老太太几十年持股下来挣了几十亿,所以一味强调长期持股,无条件持有,任何时间都持有,并且还演化出著名的话:持股比守寡还难。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这是一种不顾现实投资人的情绪,一种极端教条化地胡扯。理解不了,心理烦乱,心理焦虑在这种状态还要坚持持股,这样焦虑状态下,人已经没法做到理性了,在没有理性状态下还要坚持,这不是典型的非理性嘛!所以,最实事求是的做法是,我的心理承受不了了,有紧张情绪了,那么说明我的能力,水平和对公司的了解仅限于我只能挣这点钱,哪怕后面还有很大一块利润,那么我就挣我能挣的钱,实事求是的接受我不能再参加投资比赛的现状,我就下来了,这很正常的,一点也不丢人。就像马拉松比赛,就像有些运动员一口气跑完42公里一点也不累,有些运动员跑到中程身体就不适,那么最理性的做法就下来,硬着头皮坚持最后会危及生命,这在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在投资过程中就是量力而行。所以,调养身心是最重要的,不要坚持那些僵化的东西,最后那些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最后,就克服焦虑与紧张这个话题,实际上是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之一,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排在首位,所以这个问题也不可能一次性就解决,是个慢慢磨练的过程,需要靠深入了解投资对象,深入知晓心理特征,然后在各个方面有意识的磨练培养,提升自己抗紧张和焦虑的能力,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以上就是我对在投资过程中焦虑与紧张问题的看法。

 

         10-01-05 16:54:07 来源:董宝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