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把钥匙开启孩子想象大门

 木子a 2010-01-12
 

  

   我们可能记得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老师问道:“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道:“是春天!”然而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同学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就是在这些标准答案中,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被“喀嚓”一声剪断了!就是在这些标准答案中,我们的教育显得越来越苍白!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迈克尔·施尔领导的研究小组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现在的孩子与30年前的同年龄孩子(1976年)相比,3—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已大幅度提高;而1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非但没有像人们想象的大幅度升高,相反要落后1—3年。原因是:学校密集的考试;经常看电视(只能鼓励孩子们的被动性);很多时间玩电脑,使他们不愿做对开发智力大有裨益的动手能力的手工活。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呢?我们知道,孩子总喜欢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家长要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与孩子相处时,尽可能多地向他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去思考和想像,这样可以挖掘孩子的想像和思考潜能。妈妈越会提问,孩子的想像力就越有可能发展,越能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下面就给你十把钥匙,希望能引导孩子走进想象的大门。

  

  开启孩子想象大门的十把钥匙

  一、列举法。不仅要求孩子列举出物品的用途和功能,还要引导他列举出和物品原有属性无关的其他用途和功能。

  示例:用毛巾给孩子洗脸时,妈妈问:“毛巾可以用来洗脸,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答:“用来洗澡,擦脚丫。”“还有呢?”“当抹布擦桌子,当围巾围脖子,当枕巾睡觉,当绳子拉,当玩具扔,当棉被给布娃娃盖……”孩子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的想像范围就越广阔,越能体现思维的新颖和灵活性。

  二、违反常规法。妈妈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反常规的问题让孩子回答,让他张开想像的翅膀,开动思考的机器。

  示例:妈妈说,如果天空下的不是雪,而是白糖,会怎么样?孩子肯定会说,太好了,多美的事啊……妈妈又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白天只有黑夜(或没有黑夜只有白天)会怎么样?如果汽车像鸟儿在天上飞会怎么样?如果车轮子是方的会怎么样……“如果”后面的“怎么样”,就交给孩子的想像力去天马行空地驰骋啦。

  三、物品替代法。在从事一项活动中,当一种东西缺少时,思考有没有别的东西来替代它。找到的替代物越多,越能表明孩子思维的流畅性。

  示例:和孩子玩假装游戏——当护士。在准备“演出”道具时,妈妈突然故意说:“哎呀,没有针筒怎么办?”孩子自然会去找用来当针筒的东西,如筷子,圆珠笔。又比如,妈妈假装要炒菜,对孩子说,如果锅铲坏了,用什么炒?让孩子为你想出替代的工具。不管孩子找来什么,只要他能想得到,能配合你的提问和工作,都要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

  

  四、故意为难法。妈妈提出一个假设问题,要孩子想办法,等他想出来后,妈妈继续顺着这个答案提下一个“怎么办”,故意为难孩子,直到提不出问题为止。

  示例:妈妈:“如果你回家时,爸爸妈妈都不在,家里没人,你进不了门。你会有什么办法?”孩子答:“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叫你们回来开门。”“万一我们回不来呢?”“我到邻居阿姨家等你们回来。”“邻居家也锁门了呢?”我在外面继续玩。”“你要是不想玩呢?”“我就在门口等。”“你等得很烦呢?”“我就坐在门口睡着了!”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引入思考的境地,挖掘想像的潜能,养成爱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五、故事接龙法。和孩子编故事。妈妈说一两句,孩子接一两句,妈妈再接下去,如此循环。不管故事编得如何,编到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接上,逻辑上说得过去就行。孩子接得越快,说明思维越敏捷。

  示例:妈妈说:“有只小鸡出去玩,遇到一只小狗。” 孩子接:“小狗嘴里叼着骨头。”妈妈接:“小鸡很想吃骨头,眼巴巴地望着小狗。”孩子接:“小狗想分骨头给小鸡吃。”妈妈接:“可是,小狗想起妈妈的话,骨头要给生病的狗爸爸吃……”开始的时候,接一句就行,不要太长。太长了,孩子把握不住故事情节,反而增加了续接的难度,因为孩子本身要把精力放在续接下一个情节上。

  六、形象比喻法。通过观察某种事物,联想到类似这种事物形态的另一种事物。妈妈可以根据事物的多个角度来引导孩子去比喻和联想。

  示例:妈妈把书立起来:书的样子像什么?孩子答:“像扇门,像窗子。”妈妈把书放平问:“现在又像什么?”孩子答:“像豆腐,像大积木,像一栋楼,一块平地。”妈妈把书打开竖放再问,孩子答:“像扇子,像商场的旋转门。”妈妈把书摊开平放,孩子答:“像张开的两片叶子。”从不同视角来比喻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孩子一时答不上,可以不断鼓励和启发他,甚至报出你想像出来的东西:“你再看看,是不是像……”

  

  七、加减改换法。妈妈可通过增加(减去)或改换事物的一部分来引导孩子思考,开启他的想像思维。

  示例:妈妈:“如果一张只能睡两个人的床要睡十个人,会怎么样?”孩子答:“会挤下去,会热死掉,会抢被子,会打架。”妈妈问:“如果房子没有一扇窗户会怎么样?”孩子答:“会很热,会很黑,会看不到风景。”妈妈问:“如果狗身上长着鸡头会怎么样?人也长尾巴会怎么样?”孩子听了一定会发笑,很乐意地配合你去思考、想像。妈妈的问题提得越有趣,孩子就越愿意去思考和想像,这对孩子来说,是个快乐的游戏,而不是枯燥的事情。

  八、想象游戏法。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少用限制式提问,多用开放式提问,不要提出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要提出答案丰富的问题让孩子去寻找。还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主持游戏,在设计的过程孩子接触到许多未知领域,对他的知识是个补充。爸爸妈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真诚地鼓励他,当他出现小错误时不要耻笑,这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影响他的自信心。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做想象游戏,如所有关于鱼的话题,鱼会游泳、鱼有各种颜色、鱼的品种等等。可以模仿家庭生活,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过家家”;还可以模仿社会活动的“看医生”、“当警察”、“扮老师”、“打电话”等。游戏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活动之一。妈妈应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动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

  

  九、积累法。要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想象以形象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比如,让孩子备一个摘抄本,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平时可拿来翻阅。此外,在让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为提供他们亲历亲为的机会就显得弥足珍贵,让他们勤看勤听勤动手勤动脚也很重要,比如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多接触大自然、拆装一些物品、搞点小实验等等,都可以增加表象的积累,有利于增添想象的乐趣。

  十、涂鸦法。鼓励孩子从小学画,利用画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一种极好的手段。除了让孩子模仿现实,或表达幻想,自己画画以外,还可以让他补画,与大人结合画画。家长可以给孩子画好一个几何图形,让他根据想象进行添画,如孩子再添画几个三角形就形成了松树,加一横线就成了跷跷板。如画一个人头,让孩子添上眼睛和嘴;画一个长方形,让孩子添笔,画成黑板、窗户等;画一根树干,让孩子添枝加叶,或者添上一只鸟。此外,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画画也可以发挥他的想象力。这些都可以使孩子的思路开阔,丰富想象。

  

  2—3岁是挖掘孩子想象力潜能的关键时期

  2岁左右,孩子开始想象了。孩子想象的最初表现约在2岁左右。如孩子喂布娃娃“吃”饭,用小凳子“开汽车”,这些行为表明孩子开始运用表象进行想象了。孩子喜欢把没有的东西想象成有,将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场合赋予不同的功能,特别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

  2岁阶段孩子想象力的特点

  ·想象的内容简单贫乏。这与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很大关系。如孩子向你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往往限定在某几个事物的范围之内。

  ·想象没有目的。孩子在进行某个活动或某个游戏之前,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有时你问他,孩子经常不回答,或者说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需要依赖动作和语言提示。受思维发展特点的影响,孩子的想象更多依赖于感知形象,特别是视觉形象。在游戏中,如果没有可玩或可操作的材料,是很难开展想象的。动作可以帮助孩子去感知眼前的事物,从而出现新的形象。你的语言提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想象的发生,如提问或提示,能唤起孩子大脑中的有关形象,从而促进想象的产生。

  你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

  ·提供丰富的刺激。孩子进行想象活动,往往是从自己日常生活所接触过的事物中来寻找想象的形象。所以,让孩子接受丰富、生动、形象的刺激极为重要。你要为孩子创造出一个尽可能开放和多元的活动和感知空间,让他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产生各种体验,形成丰富的表象。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孩子最初的想象跟记忆有很大关系,基本上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比如孩子看到大人抱着小孩,他也要去抱布娃娃。有时孩子会根据事物之间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如在搭积木时,他会根据所搭积木的外形说成是房子、汽车等。这些都与孩子的记忆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通过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来巩固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推荐活动1:涂鸦。给孩子提供纸和笔,让他涂鸦。不要刻意追求涂鸦的水平,而是通过画画唤起孩子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

  推荐活动2:去公园。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游玩,引导他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不要求孩子记住多少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开展想象提供很好的资源。

  

  3岁左右,自由联想进行时。孩子的想象力在3、4岁时迅速发展,这时期的想象基本上是一种无意想象,是一种自由联想。无论什么孩子都可以玩起来,小凳子或积木可以变成汽车,纸杯可以是电话,一条丝巾能装扮成公主……孩子手上的东西都有了象征意义。而且,想象不再局限于具体事物形象,而是带有一定的情节,具有情景性。孩子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和成人或同伴一起从事象征性的游戏。

  3岁孩子想象力的特点

  ·想象和现实容易混淆。孩子早期的想象似乎常常与知觉的过程相纠缠,往往只是用想象来补充他所感知的事物。尤其对于3~4岁的孩子,表象的组合异常容易,不可能的事情是没有的,常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言谈中常常有虚构的成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往往加以夸大。

  ·想象内容零散,不追求结果。孩子想象的内容之间往往是无意义地联系在一起,目的不明确,主题不稳定,主要是满足于想象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比如画画,孩子往往只是把纸上画得满满的,不管画的事物之间有没有联系或者关系如何。

  ·想象主题不稳定。3、4岁孩子在开展想象活动前已经有了初步的目的性,但目的往往很不明确,主题也是不确定的,会根据其随后的行动发生变化,甚至偏离最初所描述的主题。比如孩子在画画前说要画一个香蕉,但是当他画了一个月牙形时就说要画一个月亮。

  你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

  ·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推动孩子想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既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尽可能满足他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又要进一步激发他的好奇心,鼓励他对新异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

  ·与孩子一起游戏。孩子的想象力是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各种游戏活动。爸爸妈妈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之中,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游戏的主体仍是孩子,你也不要过分注重想象的结果,而是使想象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乐趣,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激发他进一步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孩子确定想象主题。孩子需要你帮助他明确想象的目的和主题。你通过语言提示或引导,让孩子确定活动的主题,比如在开展关于水果的想象活动时,你可以提供一些水果或图片,引导孩子围绕水果这一主题来开展想象活动。

  推荐活动1:填色。给孩子提供一些黑白图片,让他给图片填充颜色。一方面引发孩子画画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对图片颜色的填充,来了解他对图片中事物的理解能力。

  推荐活动2:编故事。你画好几幅前后有逻辑联系的简单图画,让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几幅画排列起来,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编出故事。在孩子讲故事时,你要注意运用口头语言或动作来鼓励他讲述。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十大准则

  美国优秀教师、美国教育新闻网专栏作家艾伦·汉斯克维兹认为,培养想象力应遵循十大准则。

  第一准则:不只有美术和音乐才能开发想象力。艾伦认为,启发和引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积极主动地思考像谁发明了钱包和为什么发明车轮等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当然,最好是给孩子一个明确可以解决的问题,慢慢加以启发和鼓励。

  第二准则:改变固有思路。想象力最大的敌人是接受现实,一成不变。为开导学生,美国教师采用了几种非常简单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动脑筋。比如,启发学生寻找去某个商店的新路线,用双手写字等。这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迫使学生开动思维。

  第三准则:从小事入手,脚踏实地。艾伦认为,学生不应为重新设计一种新餐刀而大伤脑筋,也不要为重新发明轮子而想入非非。要点点滴滴滴从小事入手,脚踏实地。引导他们从木制刀具想到双面刀具的转变,然后联想到为增加多用性而大胆创新。

  第四准则:多接触新事物。注意观察是开发智力和想象力的最佳途径。一个没有接触到新鲜事物的人免不了因循守旧,缺乏独特的思维和见解。让想象力在幼小的心田里驰骋,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积累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广。

  第五准则:别对孩子最初的想象力品头论足。动不动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主意什么是坏主意,不是一种积极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好方式。青少年的好主意并不能仅以常人眼光来看待,家长要懂得好事多磨的道理,给孩子们时间,他们的想象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不然有伤他们的自尊。

  

  第六准则:对孩子的作品多提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但除了夸奖外,很少有人对这些作品提出疑问,但提问可以激发想象力,给他们的想象发出必要的挑战。比如,问孩子为什么要那样画树,也许就会暴露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观察过树。他们以后就会画出有细小枝条的树。

  第七准则:玩新玩具不如创造新玩法。创造新事物固然重要,但有时创造一些已存在的东西,也可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很多时候,孩子玩玩具盒比玩玩具更起劲。他们在玩盒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果大人用新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结果就是孩子接连不断地要新玩具,而不是创造新的玩法。

  第八准则:不要吹捧孩子的进步。避免对孩子的想象夸大其词,把小小的改进说成天才的变革。在鼓励青少年时,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进步,而不是对他们吹捧。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过于夸奖某一个学生的进取,满足一两个学生的虚荣心,一定会不自然地伤害其他学生的自尊,无助于孩子们之间的合作。

  第九准则:始终保持开放的思想。要经常积极主动地寻找鼓励更多更有价值创造的途径。在一个靠固定答案获取高分的时代,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异常困难的。知识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想象力使得知识不断增长。

  第十准则: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鼓励孩子们对创造过程的理解,不片面强调最后作品的重要性。一个成熟的作品,只是学生们某一次的探索。在沾沾自喜之时,要考虑能否每次都如意。


返回顶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