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打造总部经济带 串起环湾型城市群

 huangjunde 2010-01-13
        泉州打造总部经济区的声音,开始日渐清晰。2009年12月31日,晋江滨江商务区池店安置区一期工程落下第一块基石,滨江商务区由此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而在此前半个月内,泉州市先后两次召开总部经济区推介会,与滨江商务区仅有一江之隔的东海片区,成为重点推介对象。
  滨江商务区与东海总部经济区地处泉州环湾型城市布局的核心地带,两大片区的推进,是泉州由“河口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重要一步,也承载了这一战略构想的先行重任。总部经济区,成了串联起环湾城市群的重要一环。
  滨江商务区
  打造综合性城市中心区
  沿着泉秀街一路向东,走上晋江大桥桥面,往南岸望去,滨江商务区尽收眼底。滨江商务区地处晋江南岸,与泉州市区隔江相望,规划用地范围东至沿海大通道陈埭外线,南至六源支流,西至泉安路,北临晋江,总规划面积达到14.2平方公里。
  据晋江市规划建设与房产管理局规划科科长张尧进介绍,滨江商务区概念在2006年正式提出,泉州世界贸易中心的落户,使陈埭与池店交界处的滨江区域地位陡增,晋江方面顺势提出打造滨江商务区,并在2007年5月确定了滨江商务区的规划方案。
  去年9月,滨江商务区控规正式出台,根据控规,滨江商务区更多地引入了丰富商务区内涵的金融业、服务业以及生活配套等,总体上由中央商务区、中央水廊、晋江滨水绿带、西部湖滨社区、东部花园社区、东部太古社区六大功能区组成。
  自此,滨江商务区这幅画卷有了描摹的底稿,随着池店安置区一期工程的奠基,滨江商务区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据泉州晋江滨江商务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曾逸峰介绍,滨江商务区采取了配套先行的策略,政府在道路等市政设施方面的投入,将超过20亿元,目前,滨江商务区已经获得了国开行和农行90亿元的融资授信,为滨江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根据规划,晋江市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滨江商务区建成以品牌企业、银行、保险、证券等投资公司、集团总部办公为主,法律、会计、信息、咨询策划、广告等中介服务业为辅,汇聚会展、零售、酒店、居住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区。
  东海总部区
  20多家企业有意入驻
  去年12月18日,泉州总部经济集聚区在泉州召开招商推介会,之后仅隔8天,泉州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北上京城,召集数百泉商,再度对总部经济区进行推介。经过多次推介,目前已经有40多家企业表示,有意入驻泉州总部经济集聚区。
  泉州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表示,东海片区由分属两个不同位置的项目组成,其中一个项目选址于泉州市新行政中心东南角,项目由5个地块组成,总用地面积约340亩。
  该区域规划作为一个城市综合功能区,沿泉州湾的两个地块规划作为企业总部功能区,总用地面积约165亩,建筑高度控制在200米以内,总共布置有11栋24至25层高的高层办公建筑;西侧邻近东海行政轴线的地块将作为城市综合体建设。
  另一个项目则选址于东海埔村周边,面江临海,背靠鸡笼山,项目用地分为7个地块,总用地面积约为628亩,规划建设商业、办公、会议、休闲娱乐等设施。
  在泉州总部经济的发展战略中,东海总部经济集聚区被定性为泉州市企业总部经济的展示窗口,因此也是历次招商推介活动的重点推介对象,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有意入驻东海总部经济集聚区。
  南北相融
  两岸总部区酝酿拼图
  横跨两岸的商务区规划,实现晋江南北两岸无缝对接,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但专家认为,从两地的现状看,目前滨江商务区和东海片区的经济生态相差甚远,东海片区虽然被划入泉州市区行政范围,但仍是城市化较为落后的城中村;而滨江商务区虽毗邻民营经济强大的陈埭和池店,但多为荒地占据,城市化更是无从谈起。
  城市的整合需要经济基础作为依托,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要想实现两岸融合,在短期内绝非易事。此时,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主导,无疑是迅速实现两地融合的有效手段,在两岸总部经济区的推进上,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区域的比较优势就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历经30年的发展,泉州已培育出发达的产业集群,并由此对高端服务业和金融业产生巨大需求,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建设,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正因如此,滨江商务区获得了各路资本的青睐。据曾逸峰透露,在历次招商推介中,滨江商务区都受到热捧,“有进驻意向的财团很多,现在是我们在选资,根本不愁没项目。”
  而东海片区,同样不愁嫁。据泉州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一人士介绍,去年12月18日,东海总部经济集聚区一推出,就有20多家企业当即表示出强烈的入驻意愿。
  定位的差异,则为两个总部经济区的良性互动创造了条件。据上述人士介绍,从定位来看,滨江商务区定位以商务办公、金融服务业为主,兼有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及商业服务等功能,公司总部、银行和金融服务及专业化生产服务业为三大主要职能。而东海总部经济集聚区身处新行政中心,更加侧重其行政、科教文卫及商业职能。“定位的差异,有利于两个商务区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推动资源要素在晋江南北两岸的流动,进而实现一体化。”
  深层背景
  总部经济的聚合效应
  两个商务区之间的互动,其意义早已超出两地本身。去年8月,泉州市通过《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根据这一规划,泉州将建设包括洛秀片区、中心片区、晋江片区和石狮片区在内的环泉州湾组合城区,实现“河口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转变。
  “环湾型”城市规划涉及多个不同的县(市、区),泉州市发展研究中心一人士认为,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必然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整合。泉州素来“弱市强县”,产业集群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中心城区功能太弱,缺乏区域增长极,无法与发达县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根据泉州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区域格局,发展总部经济正是泉州实现经济转型和城市融合的可行路径。对县域经济,发展总部经济可以提升分布于各县域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可以带来双赢,它可以促使绩优的中小企业聚集和成长,培育新的产业接续,延伸产业链,实现相似产业不同功能链区段的分工合作,达到共同发展。
  而对中心城区而言,一方面,发展总部经济,要吸引大量的、多层次的人才,建立相关的研发、信息等机构,从而加速泉州人才的交流、培养、生成,提高城市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各种企业总部的入驻,必然会带来技术、产品、服务和资金,同时也带来了原创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管理方式,它将有助于促进人员、文化、技术等的交流、传播与交融,形成适合更大企业总部入驻的多元文化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形象。
  从规划上,泉州总部经济集聚区被分割为滨江商务区、东海、城东和江南片区的滨江片区4块,但从空间距离而言,滨江商务区和东海片区才是大泉州环湾型城市规划的核心地带。随着滨江商务区和东海片区的率先融合,泉州将以各个总部经济集聚区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为基石,由点到面实现“河口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转变。
  相关链接:
  城东、江南总部经济集聚区
  城东总部经济集聚区主要接纳服务区域的企业总部,项目位于城东安吉路东侧,周边有城市公园、滞洪区,环境优越。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81.81亩,包括市政府2008年第6次用地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的68亩美国通克森饭店预申请用地。项目规划设计除美国通克森饭店外,规划以高级商务办公为主,配套建设银行、会议、餐饮、康休、展览、商业等功能设施,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以内。除美国通克森饭店外,总共可分为7个8至20亩的地块,布置了7栋18至24层的高层办公建筑,地块间充分考虑了两两合并使用的可能性,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企业集团。
  江南总部经济集聚区主要为中型企业的总部聚集地,项目位于江南新区滨江片区,规划延陵大桥桥头位置,东临江滨路。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88亩,分为两个地块,其中:建设用地169亩,项目规划建设为集区域性的商务办公、金融贸易、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务核心区,总共布置了10栋24至40层的高层办公建筑。该规划方案以功能布局的综合化为特点,强调多种功能的有机组合、相互协调,以增强区域活力。
本篇文章来源于厦门热线 原文链接:http:///news/fjxw/6934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