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开放词典

 又一本 2010-01-13

冬至-开放词典 [原文地址]

分类: 未分类 | 修改 | 删除 | 推荐到分类 | 2009-12-22 13:43:54

来“口袋推推”看有多少人在关注你!

词条分类: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庆贺。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赤豆糯米饭、汤圆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关于“冬至”在北京有不同的说法,大致上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一个是“冬至不算节”,另外一个是“冬至大如年”。看上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这是什么原因呢?过去的北京是近千年的古都,无论是做官的,还是平民百姓,来自四面八方,北京城里的风俗习惯就变得复杂了。

明代赵可的《孤树衰谈》记载:“京师最重冬节,不同贵贱,贺者奔走往来。家置一簿,提名满幅。”清末《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着这样的内容:“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已,与夏至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上面这段记载中特别提出“民间不为节”一句,可见清朝末年时候的风俗与明代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在皇宫中对此还是很重视的。除去百官互贺之外,在清朝官场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冬至这一天一律要戴有皮沿的暖帽。当然“翎子”、“顶子”还是照戴,从皇帝到百官都如此。再又从这一天开始,,按“官品”够得上穿“貂褂”的人都要穿起来,当时叫“翻褂子”。一件貂褂的价钱很贵,在当时又非穿不可,这在有钱的王公大臣自然不在话下,而有些官,像礼部、翰林院、御史台等清水衙门的人就要到估衣铺去买旧的,不管怎么旧,只要是一件貂褂就行了。

在北京的外地人有他们自己过冬至的风俗。比如福建人在这一天做汤丸吃;绍兴附近的江南人喜欢在这一天祭祖。至于北京人,在这一天就像谚语“冬至馄饨夏至面”里说的,吃一顿馄饨就行了。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还有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消寒图》和《九九歌》。现在年岁大一点儿的人在小的时候都见过《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最简单,最普通的画法是把一张白纸先画九个大方格,上面写图名,边上写“九九歌”。每个大方格中,再用竹笔帽印九个红圈圈。从冬至日起,每天用墨笔点一个圈。点的时候还只能点一部分,以区分不同的天气。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就是说如果赶上阴天,就把红圈圈的上面染黑,如果是晴天就把下面一半染黑,其余的以此类推。等到把红圈圈全部染完了,春天也就来了。在老北京,最爱画《九九消寒图》的是一些小学生。他们把“庭前易柳珍重待春风”9个字写下来,然后再用白纸蒙上,把它们影写成空心字。这9个字每字0画,按笔画每天描一笔,描完之后,正好是在春暖花开、姹紫嫣红时,非常有意义。

《九九歌》应该说是和《九九消寒图》有着密切关系的。一提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谚语,我们都会感到无比亲切。由冬至那天“数九”算起,每隔9天做一单元,连数9个9天,到九九共81天,冬天过完,迎来春天,谓之“出九”。关于“九九”的谚语,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人们传唱最普遍的,是刘侗《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载的:“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咝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最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蛴蚤出。”

有人经过考证,把上面这首歌说成是南方人编的,并且认为真正北方人编的,是下面这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的说法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很有情趣,编成歌谣,人们也容易记忆。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是他们聪明才智的体现。


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二百七十度(冬至点)时为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正因为“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冬至又称为“过小年”。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等民间风俗,至今仍有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