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 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 (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阴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 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 (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 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 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 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此乃肺主气,为气之源动力,明鉴也。 或问: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 答曰: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既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 取寸口原因有二: 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 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 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脉法炼习开始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 指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 余氏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学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个人体会修炼此步法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祖训: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第四讲:脉象之首脉——郁脉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 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 总按为第一,求得粗与细; 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乃相对而言。 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理论分析:人之所病,不外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房室金虫所伤。 不论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受损部位的经气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 有郁滑、郁涩; 有郁数、郁迟等; 有六脉皆见郁象; 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 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何脏何腑何经之病变。 左寸出现郁脉 心脏出现问题 或 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 肺脏出现问题 或 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 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 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 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 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时用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虚),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 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第五讲:切脉如捉贼
切脉是找出病变性质,病变的部位,好比寻找入室之盗贼。 贼有外贼家贼之分;病有外感内伤之别。 贼有翻墙撬门开窗等入门途径;病有自口经皮肤循经络之不同。 贼有潜藏,病有伏邪。 擒贼先擒其贼王,治病必求于根本。 明白邪之特点,就如同知道贼之特性. 切脉如捉贼,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此间关键是要明白贼之特性.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 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此乃六淫贼邪之特点。 外邪致病,各有特点,此乃外邪本身个性使然。 邪气伤人,无论伤何经何脏,在寸口均有反应。 风邪伤人,首先犯肺; 肺主皮毛,易伤风邪; 肺经受风,六脉皆浮; 经气源头,右寸独郁。 寒邪伤人,首犯太阳, 膀胱寒水,同气相召; 经循背项,腰背颈僵; 右尺郁紧,此乃明证。 夏伤暑湿,湿困脾土; 脾失健运,四肢酸楚; 升降失常,大便稀溏; 右关郁浮,时时见濡。 秋燥伤肺,易伤肺阴; 干咳痰少,肺阴亏耗; 毛发脱落,皮肤干燥; 右寸短促,郁浮兼见。 火邪从君,日夜难眠; 日久伤阴,亏及血分; 心受其累,头亦昏沉; 左寸浮数,郁虚同现。 六淫伤人,从外而入; 单邪较少,数邪同侵; 临证巡查,当明贼性; 六部详看,仔细分明。 大怒伤肝,胁肋相煎; 气血逆乱,大厥可生; 肝郁克土,脾胃受损; 详查左关,郁实弦见。 久怒气结,胁痛连连; 肝胆郁涩,久生癥结; 散结疏肝,别忘养阴; 左关如豆,癥结已成。 过喜伤心,致气涣散; 君心涣散,其脉自乱; 脉缓无力,浮郁而散; 恐能胜喜,临证不难。 忧思气结,脾脏受困; 清阳不升,头昏脑沉; 四肢乏力,精神困顿; 右关郁涩,大怒可胜。 悲为肺志,其令气消; 肺叶不主,开阖失司; 面色苍白,冷汗流离; 右寸虚浮,可用喜胜。 惊恐为患,可使气怯; 肾主二便,伤及失禁; 夜卧恐惧,由肾及心; 右尺郁散,左寸时现。 七情内伤,自内而生; 家有叛贼,内乱难惩; 药之无功,相胜可平; 脉法自然,魔由心生。 第六讲:常见脉象描述
浮脉行于皮肤表,似同枯木水上漂; 沉脉伏于筋骨间,推筋至骨用力寻; 迟脉一息唯三至,分钟少于六十行; 数脉一息五六至,九十以上为数频; 滑脉滑利如走珠,妊娠脉上可体验; 涩脉往来实艰难,有中似无应指间; 虚脉按之即无力,虚如葱管弱如棉; 实脉举按力均强,如按竹棍好思量; 长脉不过体位长,位越三关向肘长; 短脉寸尺向关缩,三指并紧方可摸; 洪脉来大去时小,指下炎炎如火烧; 微脉细微如丝线,似有似无静心寻; 紧脉如被绳索绕,经气被束心明了; 溪水流入宽河床,流行无力即为缓; 芤脉其意为中空,阴血溢出脉管中; 弦脉好似一根弦,端直而长病主肝; 缓脉充盈为之濡,湿邪停滞阳被阻; 细脉稍比微脉粗,阴血亏少脉无助; 结脉缓慢时一止,止中尚无定数寻; 代脉本为代偿意,时动时止有定数; 促脉乃是急促间,阳强阴弱脉暂停; 二十一种常见脉,临证必须心里明。 第七讲:八纲脉的理解
古人云: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其实不然,切脉要学也容易,上面几讲,对脉象有大体的了解了,但临证还是有困难。 初学者首先必须明白“八纲脉”。 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此八脉为脉象基本纲领,必须要熟练的掌握。 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 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贼性;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细、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 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无力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按呼吸来量,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具体而言,超过90次每分钟为数,少于60次每分钟为迟。 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但也绝对,当兵的军人或干重体力活的人,多少于60次每分钟。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 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血管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想熟练掌握此脉,切孕妇脉五十人以上,即可之下明了。) 涩为阴份不足,血管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
|